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05年备考专题时事专题:和谐社会

时事背景: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识记)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理解)

二、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作为执政党的主要职责。(识记)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

回顾:

1、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更进一步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识记)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理解)

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是一个统一整体。

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决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理解)

(二)、如何处理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理解)

时政拓展:

四、如何构建和谐社会?(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注:此系中央精神。

五、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注:专家观点。

辅助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B

A、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D、和谐社会只是中国人的理想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下对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正确的是:A

A、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全面的和谐。

 B、在和谐社会中将不再存在矛盾冲突

 C、在和谐社会中将不再存在利益冲突

 D、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  B

 ①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 

④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据此回答下列4-6题

4、从认识论的角度,和谐社会这个新概论的提出体现了 C

A、要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

B、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认识需要不断地深化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5、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D

A、二者在内容上完全不同

B、二者是两个阶段上的不同目标

C、二者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D、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反映

6、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这最能体现的哲理是 A

A、抓主要矛盾

B、抓主要方面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7、从经济的角度,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抓好的工作是  C

①积极扩大就业

②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逐步理顺分配关系

④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从根本上,和谐社会是要理顺   C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利益关系

D、权力关系

二、不定项

9、要建设和谐社会,在经济领域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 ABCD

A、就业问题

B、收入差距问题

C、腐败问题

D、能源问题

10、以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做法是 ABCD

A、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B、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

C、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D、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

11、“和实生物,同则不济”,这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做到 BCD

A、要强调矛盾的对立性

B、要强调矛盾的统一性

C、要强调矛盾的普遍性

D、要强调矛盾的特殊性

12、“港府施政时,首先要坚持‘公正’原则,坚持利益中立和依法办事并举。”这说明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要  C

A、依法行政

B、依法治国

C、公正执政

D、公正执法

13、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  AC

A、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B、科学发展观就是指构建和谐社会

C、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D、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不一致的

14、下列对“和谐”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和谐是发展和谐

B、和谐是环境和谐

C、和谐是社会和谐

D、和谐是非制度的和谐

15、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心中有百姓,时刻想群众。要对全县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困难等社情民意了然于心,尤其是要亲自深入到“困难群体”、“问题群体”中,切实了解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说话,帮他们办事,给他们撑腰,做他们的主心骨。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AB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D、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

16、下列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BCD

A、小康是纯经济指标,和谐是非经济指标

B、小康是和谐的基石

C、二者相互补充,溶为一体

D、它们都是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三、简答题

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从当前来看,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从政治常识的角度,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1)切实履行国家的政治职能。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要加大反腐和打假的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全面履行政府的管理职能。不断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制度体系,从而增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消除导致经济不平衡和导致社会不公的种种因素,同时要重视公共服务的职能尤其是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3)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制止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4)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依法处理政府的各项事务,切实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

四、辨析题

 19、和谐就是利益均衡

 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无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带有片面性。

 (2)和谐社会除了调整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和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3)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对资源和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五、论述题

20、材料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自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材料三: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

注:基尼系数反映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具体请参考:http://www.bjstats.gov.cn/zsyd/tjzswd/200207030435.htm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哲理?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1)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为人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的深入进行是新的科学理论产生的前提;新的科学理论的形成,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2)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分配不公等。

(3)见时政拓展“中央精神”。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