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 第四课>>正文内容

教案: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三大产业划分的基本情况;懂得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战略意义;理解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应该履行的各项义务;懂得劳动合同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内容、订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及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重要意义;懂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内容,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4、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教学难点
1、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重要意义
2、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共7课时。第一节三大产业4课时,第二节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3课时。
第一课时(No.23)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企业?企业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复习前一课所讲的企业及其类型这一基本知识点,适时切入本课书所要讲的产业这一知识内容,使学生建立起对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懂得无数的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而不同的产业又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整体。那么,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是由哪些产业部门构成的呢?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呢?这正是本课书所要讲授的内容之一。第二,复习前一课书所讲过的企业经营者及其应具备的素质这一基本知识点,适时切入本课书所要讲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知识内容,使学生构建起对企业经营者和产业劳动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懂得一个企业就它的人员构成而言既要有经营者,又要有劳动者。由于无数的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这样,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又应该是属于某一产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他们自身的素质如何,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么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企业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这种地位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作为劳动者为什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正是本课书所要讲授的另一内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结合本课引言和如下图表的内容进行讲授。)
第三、第四课间的知识联系示意图: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曹操有两句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凭借着这两句名人的诗句,杜康酒竟得以千年不衰,名扬天下。
酒是以农业生产的粮食为原料的,而酿酒又是一个工业过程,酒能否卖出去则靠的是商业和广告业等其他第三产业部门。可见,小小一壶酒也能反映出人类社会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那么,什么是三大产业?他们是怎样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呢?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我国的三大产业是如何划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大产业又是怎样蓬勃发展的?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广大劳动者在三大产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同学们将通过本课书的学习得到一定的认识和解决。
讲授新课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在学习本课书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本课书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1)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三大产业
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三大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
【思考】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呢?
原始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经过以上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有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归纳】第一,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全部就业人口中占绝大比重;第二阶段,是通过实现工业化,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都超过了农业;第三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陆续兴起,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逐渐超过了农业和工业。第二,我们可以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部门的有序变动看成是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第三,三大产业划分的根据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和社会各种行业的性质。
②我国是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
由于世界各国的生产情况不尽相同,社会劳动分工的形式多种多样,以及人们考察产业结构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对于产业结构的分类也会有所不同。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国民经济按三次产业分类法作了如下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图表:三大产业的划分
三大产业
(2)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的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注意】GNP、GDP关系:相同点——a、计算时间: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b、计算内容: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c、表现形式:货币。
不同点——计算范围:前者以国民为范围;后者以国土为范围。


②掌握的目的和意义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首先,一个国家的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概况,通常可以用他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
其次,当前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世界上处于何等水平,则可通过不同类型国家的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
(3)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以上对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
①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和对某些更高层次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只有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了,农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才可能有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当第一、第二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也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和代动第一、第二产业的进步。
没有商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既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又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因此,处理好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才能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巩固新课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请学生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产业是怎样划分的?
2、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3、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如何?
4、掌握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有什么意义?
第二课时(No.24)
复习提问
1、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
2、在这些产业中哪一产业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的“母亲产业”?
导入新课
我们说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这是因为: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我国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基本情况。
讲授新课
2、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工业、商业等其它部门,就不会有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可见,农业是其他产业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基本含义
【美妙的词语形容庄稼、熟菜】珍珠般的玉米,穿紫袍的茄子。
基本含义——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分类——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有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在我国,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它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广义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
①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第一,农业是我国人民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
【思考】近几年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现象,这是否表明我国生产的粮食太多了,已经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卖粮难的现象,并不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满足社会需求,粮食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卖粮难是因为有些地区在粮食的流通、加工、仓储等环节上还存在问题。
第二,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其次,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再次,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最后,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另外,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第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再次,从政治角度,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②从农业的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第一,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的表现。
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第二,农业发展速度慢会制约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③从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看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第一,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快。
第二,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
3、农科教相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什么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怎样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其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依靠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三,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
农业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
第四,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首先要树立农业产业化思想。其次,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为什么农业一定要走产业化道路,实行产业化经营?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前提。
4、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1)什么是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
【注意】掌握乡镇企业概念要注意三点:其一,从乡镇企业产生的角度看,它脱胎于农业,但没有离开农村,是农村中乡、镇、村办企业,和农村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二,从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角度考察,有集体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三,从乡镇企业的行业活动角度考察,有农业企业、工业企业、运输企业、建筑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等。
(2)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一,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第二,乡镇企业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
第三,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
(3)发展乡镇企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第一。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认真研究、解决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巩固新课
1、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为什么要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3、为什么说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三课时(No.25)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三大产业?它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2、什么是产业革命?为什么说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导入新课
没有人的劳动,是任何物质资料都生产不出来的,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大的力气和多么丰富的生产经验,仅凭这些还是无法进行生产的,因为他没有劳动对象。所以,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必须要有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可能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或地下矿藏;也可能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材料,如小麦、棉纱、钢材等。可见,有了劳动对象,人们还是无法进行生产,因为没有生产工具。从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到现代生产中的复杂机器体系,都是生产工具。有了生产工具,人们才能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所需的劳动产品来。可见,生产工具也是人们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那么,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主要是由国民经济的什么部门制造和提供的呢?
工业是现代劳动手段(其中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惟一生产部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同时还供应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还为人民生活提供消费品,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可见,工业也是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而且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工业?工业内部包含哪些行业和门类?建国后我国工业有了哪些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当前,应该振兴我国工业中的哪些支柱产业?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下面就给同学们介绍我国三大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工业。
讲授新课
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的产生
工业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最初是以手工业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机器大工业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一般是指机器大工业,它是在瓦特发明蒸汽机后逐步建立的。此时,工业才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含义
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工业是 的社会生产部门。
3、分类

4、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这里指的是现代化机器大工业。
(2)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
(3)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工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a、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b、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c、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d、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
e、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5、建国后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a、工业规模迅速壮大;
b、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c、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d、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6、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1)什么是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顾名思义犹如整个工业体系,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柱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支柱产业的确定是国家根据产业现状、发展和变化趋势,为取得最大的产业经济效益,并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而确定的。
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2)为什么要确立这些产业为支柱产业
在我国的工业体系中,一方面,这些产业非常重要,它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恰恰又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极大地提高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支柱产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详见北参143页):第一,有非常广大的市场。第二,有很高的增长速度。第三,有较强的产业关连度。第四,有很高的利润率。
(3)怎样振兴这些支柱产业(见书108页)
由此可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没有工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巩固新课
1、什么是工业?工业是如何分类的?
2、为什么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什么是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有哪些?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工业”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我们明确了工业的概念、分类;明确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知晓了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了解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振兴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得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的结论。
板书设计
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第四课时(No.26)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三大产业?它们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2、判断以下各行各业属于什么产业,并按产业分类把它们分别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商业、采掘业、居民服务业、渔业、制造业、金融业、种植业、林业、建筑业、国家机关

导入新课
材料:199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4000亿元,比1998年增长16.4%。其中外国旅游者达843万人次,增长18.6%,旅游外汇收入141亿美元,增长11.9%;国内旅游者达7.19亿人次,增长3.6%,旅游收入2831亿人民币,增长18.4%。旅游业提前一年实现“九五”目标。
(辅助材料:200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吉林省共接待游客113.14万人次,全省旅游收入达2.91亿元,与全国8071万人次的旅游者创造的306亿元收入相比,吉林省的旅游收入份额不足全国的1%。)
问题一:旅游业属于我国三大产业中的哪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什么情况?
问题二:旅游业所在产业具有什么特点?
回答: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折射出我国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第三产业的划分层次、含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如何加快发展等相关知识和问题。
讲授新课
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那么,第三产业指哪些部门,第三产业的含义如何呢?
1、第三产业的概念及其层次的划分
(1)含义
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归纳】
第三产业 ——各种行业的总称

【思考】
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第一、二产业是物质生产部门,而第三产业提供的是服务,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2)层次划分
在我国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这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思考】
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a、科技革命使第三产业一些部门相应发展;b、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c、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d、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发展;e、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等等。
(2)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国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3、我国第三产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思考】
我国第三产业联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b、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
4、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我国面临着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原因: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的和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
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小康水平既有收入的标准,又表现在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物质生活方面

精神生活方面 及
总之,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周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第三产业的划分层次及概念。强调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针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具有“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扩大就业以保证社会安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巩固新课
1、什么是第三产业?
2、如何理解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在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课后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学关于“第三产业”的知识,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三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参考资料】
电信业:电信在中国是垄断行业。目前中国电话费约为美国的7倍,服务质量可以说是全球最差的,经济效益提高很慢,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消费者的意见极大。加入世贸后,将使中国电信市场由垄断转向激烈竞争,中国电信业提高技术和服务质量以及降低价格的压力加大。一方面,国外的通讯设备影响到中国电信的销售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高居不下的服务费将大幅下降,可以刺激电信业的需求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对这些企业产品的需求。另外,加入世贸有利于这些企业到国外竞争,将市场延伸到世界各地。
金融业:根据协议,加入世贸后,中国将在2005年之前允许外商独资银行经营零售业全部业务,并允许外国银行在2005年之前开办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拥有50%的股权,并增加设立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城市。因此,随着金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资金来源的扩大。
【附录】
不同类型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第五课时(No.27)
复习提问
1、请同学们回忆并概述本课书第一节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我国的劳动者就业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他们所处的地位是主人翁的地位。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帮助学生从对本课第一节国民经济的部门分类——三大产业的认识,过渡到对第二节三大产业中劳动者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的认识,以及对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第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适时切入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的讲授。)
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围绕国民经济体系的构成,即三大产业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了解了三大产业的含义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明确了需要大力发展三大产业的迫切性及对策。然而我们知道,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因而三大产业要真正得到切实发展,人的因素即劳动者的因素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劳动者的权利切实得到保障,义务切实得到履行,劳动者的全面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切实得到提高,三大产业乃至国民经济才会飞速发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预定在哪一年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
再请同学们展望一下,那时我们将多大年龄?
这笔账告诉我们,我国能否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未来的劳动者的努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劳动者的有关知识,如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深入探讨。
讲授新课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出示《劳动法》文本实物,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
我手中所展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单行本。这部法律颁布于1994年7月5日,正式实施于1995年1月1日。这部劳动法从起草到颁布历经15年。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长期缺乏劳动基本法律的落后状态从此结束,并开始逐步走向建立完整的劳动法律体系的新局面。有了这部劳动法,各行各业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就有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因为劳动法中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在我国,每一个劳动者都在国民经济的某个部门、某个行业中工作,虽然所在工作岗位不同,职务也有高低之分,但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标签,而有其实实在在的内容,即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一、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1)含义: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2)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如果公民的领导权不能实现,其他一切权利就有可能落空。
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8项。
①公民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⑥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⑦劳动者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⑧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意义
①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②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我们知道,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
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主要义务
(1)含义:
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
包括:劳动者应当完成的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劳动道德。
第一,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首先,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
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
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a、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说,因此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b、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具备计算机应用和跨国语言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为此,除了掌握人们公认的外语、微机、驾车的“世纪职能”以外,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21世纪对劳动者的要求是:职能型(体力劳动更多地被脑力劳动所替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要掌握多种知识)。因此,劳动者必须不断地学习,为自己“充电”,以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材料】
“一个即时通讯的时代、电脑的时代、没有经济疆界的世界、新型的服务性社会、合作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一场温和建设性的革命正在慢慢降临——这便是“学习的革命”。
学习本身最根本的任务应该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怎样思考。
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第二,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含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注意】
职业道德除了上述带有共性的基本要求外,还有各行业的具体行为准则。
重要意义——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可以促进人们:a、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b、鼓励人们积极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c、约束人们服从本职业的领导和秩序;d、鼓舞人们团结协作和争取集体的荣誉。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使每个劳动者都遵守职业道德。
3、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
(1)二者是统一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
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实例】
如劳动者就业的权利与义务,享有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与执行安全卫生规程的义务之间,都是互为前提,不可分离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得以实现。
(2)二者是受法律保障的。
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小结
本节课我们明确了我国各行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这一地位是通过劳动者享有的权利(8项)和履行的义务(5项)表现出来的。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成为出色的建设者。
板书小样
一、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巩固新课
1、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2、什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为什么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才得到统一?

第六课时(No.28)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2、什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主要义务有哪些?
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设计以上三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帮助学生从对本课第二节第一个框题——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过渡到对第二个框题——劳动合同制度的认识。第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主人翁地位——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适时切入劳动合同制度的讲授。)
导入新课
在我国,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得每个劳动者都成了国家的主人,都处在了主人翁的地位。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具体内容,又是由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又是怎样被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说它是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的劳动合同体现出来的。那么,什么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是什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这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二、劳动合同制度
1、劳动合同制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劳动合同
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换句话说,劳动合同,也就是“劳动契约”。它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为了确定劳动关系,明确相互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2)什么是劳动合同制度
【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劳动合同制度
2、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
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
3、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订立劳动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遵循下列三项原则来进行签订。
基本原则
4、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
(1)签订劳动合同书
所谓签订,就是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表示对条约或合同负责。劳动合同要以书面形式订立,这是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因为,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2)鉴证劳动合同书
鉴证——就是审察的意思。
目的——证明劳动合同是否真实与合法,对劳动合同依法进行审察有利于劳动合同的认真履行。
5、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着“劳动合同制度”进行了学习。我们明确了劳动合同就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而劳动合同制度则是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我们还了解了订立劳动合同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遵守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深刻认识到劳动合同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巩固新课
1、什么是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
2、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签订的目的是什么?
3、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是什么?
4、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课时(No.29)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劳动合同?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你能说出两个以上社会保险公司的名字吗?
3、你知道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对象分别都是哪些人吗?
导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通过劳动合同体现出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而设立的。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那么,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建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我国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含义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注意】在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概念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成员,它既包括聋哑伤残、鳏寡孤独的不幸者,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
(2)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是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
(3)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都不能单独扮演社会保障的角色。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方式是由国家立法加以保护,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制度。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来消除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防止社会动荡。
每一个劳动者,在其一生中总会遇到如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承担这些风险,除了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赖社会保障制度。既然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那么它必然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
(1)社会保险——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2)社会救济
【材料】从2002年7月1日开始,全国部分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了调整,这次公布的标准最高的城市是深圳市344元,最低的是南昌市143元,北京290元、上海280元、天津市241元、重庆市185元、广州市300元。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
【附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注意】a、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
b、基点——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我国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上。
c、原则——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
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在社会保障方面,既享有获得社会保障权利的一面,又有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义务的一面。
4、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新课
1、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3、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了解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最终体会到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
板书设计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案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