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2005年高考备考策略——南宁报告会记录

南宁会议记录(节选)
一、今年试卷的特点(1)04年考卷的定性评价
第一、难度下降,高考回归大众
第二、设问常规,贴近教学思路
第三、多元素材,凸现人文色彩
第四、紧扣热点,体现社会生活
第五、适度综合,满足考查目标
(2)04年评卷的结果
•浙江省平均分为190分,难度值为:0.633
•主观题的抽样数据:
样本:1400 满分:160分
平均分:82.35 难度值:0.508
最高分:128 最低分:4
区分度:0.317 信度:0.873
二、五年试卷的轨迹主题式设计 问题为中心 多角度呈现 综合性分析 多层次能力
(1)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思路
(2)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3)侧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依托热点走势设置问题
(5)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
(6)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
(7)难度稳定综合程度恰当
(1)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思路
《考试大纲》强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应体现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文综卷的试题几乎都有立意、背景和设问三个要素组成。表现在试卷上一般都以主题领衔,以背景材料为载体,逐层设问。
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单科中心问题型单一选择题。这类题型的特点,以背景材料无载体,下设四个选项,如04卷的34题、35题。(2)单科综合中心问题型系列选择题。这类题型的特点:小切口大跨度、注重系列设问,从而形成对考生的综合考核。如04卷的24-28题,以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为主题,设计五个小题,综合考核书法艺术、民族精神、会徽的知识产权以及奥运会的性质,举办奥运会的作用等知识。(3)单科综合中心问题型非选择题,如04年38题的海洋经济题。(4)跨学科综合中心问题型非选择题,39题的振兴东北题。后两种类型特点是:以重大社会热点为素材;以考查应用能力为主体目标;以多方位、多层面考查单科或跨学科的主干知识。
“04年卷”非选择题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
(3)侧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理解是指知识内涵的解释;解释过程的描述;相关知识的提取和论证;感性知识的延伸联系。运用是指在新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命题的判断和推理;解释和解决具体问题等。
例如:第24题: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该题借助“中国印”这一背景素材,考查对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理解,看似常识性问题,其实包含严谨的世界观取向。该题涉及的考点有:“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以及“矛盾特殊性”等知识点。要答好该题,不仅要对这些知识点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更在于能结合“中国的书法艺术”这一新的事物情境进行迁移发散,因此,即便是简单的题目,也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这赋予了该题丰富的内涵。
(4)依托热点走势设置问题
依托热点一直是政治学科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也是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之一。(可是国家考试中心命题组没有热点这一概念,至少不会去刻意追求它。高考命题的材料和切入点都是随机的。)
04年文综政治涉及热点:振兴东北、党内监督条例、中非合作论坛;海洋产业、奥运会徽、经济全球化
03年文综政治设计热点:城市化战略、三峡移民、气象经济、两个务必、反倾销、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
02年文综政治设计热点:对外开放、近现代工业革命、洞庭湖的变迁、欧元正式流通、扩大内需、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
01年文综政治设计热点: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 、西部大开发、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消费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斗争
00年文综政治设计热点:中东问题、台湾大地震、西部大开发、中美入世谈判、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经济发展(纺织业)、环境问题
2000年
文字素材:侧重江、浙。
图:西亚中东、中南美洲区域图、欧州分布图。
2001年
文字素材:仍侧重于江、浙一带。
图:我国行政区域图、非洲
2002年:
文字素材:开始向西部转移。
图:我国西北和中亚、古丝绸之路。
2003年
文字素材:人口迁移(三峡移民);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气象经济;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重提“两个务必”
图:地理和人文
2004年
文字素材:湖、垦荒、土地、灌溉的关
系;东北
图: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等示意图。
(5)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
文综卷的取材视角非常广阔,既有时政热点,社会焦点,还有文学素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科技、教育等范畴,这不仅给文综试题打开了广阔的命题空间,而且赋予了试卷的综合色彩,为达成考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6)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
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试题往往以半开放式呈现。
方向:
• 选材的开放
• 设问的开放
• 答案的开放
(7)难度稳定综合程度恰当
• 主导原则:以稳为主,稳中有进
• 近三年主观题难度值抽样数据:
2002年:0.560 2003年:0.451 2004年:0.508
• 全省平均成绩波动区间:168—190
• 显性综合分值:50—60
• 学科渗透与融合态势下降,并趋向稳定
• 知识分布趋向合理(学科分值趋向均衡)
三、今后试卷的走势
(之一)
1.命题的第一依据——基础知识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2.命题的重要形式——小型专题
3.命题的热点方向——时政人文
4.命题的主要功能——区分程度
5.试卷的最亮之处——归译共存
(之二)
突出能力立意
突出能力立意的可见因素1.情景设计——多元素材;综合呈现;创设情境;模拟设问 2.知识重组——提炼信息;重组知识;审题解题;组织表达 3.思维呈现——围绕主题;逐层发散;构建题群;分层设问 4.解题要求——分步到位;多维呈现;立体考查;展示思维
弘扬人文精神
试题引用素材时,大都不是直接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而是能反映时政重点、焦点和热点的具体实例,设问角度不再是对重要讲话的注释和论证,而是针对引用的素材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整体风格的人文性,因此对政治性较强的热点往往从侧面来体现
(之三)
考生在高考中的实质性本领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拼搏
学习素质和思维品质的竞争
书本知识和社会热点的比较
心理素质和解题技巧的攀比
(之四)
重大热点显现化和隐性化并存,其设问切口微观化
04年的全国文综卷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热点的显现化,即将社会热点直接切入试题。如“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非合作论坛”、“党内监督条例”、“行政许可法”、“海洋产业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全球化”、“振兴东北”等。
四、解读考纲的要求
绝不遗漏,条条过关,深浅有度,区别对待
★ 新增加的条目
★ 变化了的条目
☆ 外延扩大条目
☆ 外延缩小条目
☆ 其它变化条目
★ 经常考的条目
★ 多年不考条目
五、提高考分的对策
①人为误区,针锋相对
②最糟三法,末位淘汰
③复习误区,借鉴他人
④学生原因,针对下药
概括对策,归纳为八
(一)应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操作要求
思想教育+适度要求
没有基础或基础不扎实是无法获得好成绩的,考生失分的所有原因都是由基础没有夯实引起的,甚至连考试中的粗枝大叶和紧张焦虑情绪也与基础不扎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生在政治学科的基础问题上,既是最薄弱的,又是最忽视的。
从五年“文综”考试卷中的政治考试题看,其突出特点是“浅知识,活能力”,究其考生失分的第一原因是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基础性知识。
夯实基础的低标准
1.能否用术语再现政治、历史、地理中的“三基”。
2.能否用“三基”透析时政和社会热点,正确解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怎样才能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无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所学的“三基”,其间最可行的办法是老老实实的同遗忘作斗争。同遗忘作斗争的有效办法是——“十一天七遍记忆法”。
夯实基础的高标准
第一、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活
标志:能依据问题所创设的新情境和各种不同的信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例:“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中国的文字和书写工具是书法篆刻艺术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第二、基础知识的联系要活
包括: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知识点与其所处背景或情境的联系。
第三、基础知识的运用要活
即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提取所考查的知识,并能结合问题背景进行推理、分析、说明。
做到五个“无日不”
无日不读书,倒读课本
无日不动笔,随笔塗划
无日不思考,思考得失
无日不提问,互问互答
无日不看报,了解社会
1.无日不读书
本人所知,许多考生是“无课不看书”的,即有政治课的这天,或者有政治课的前一天才看政治课本,反之,没有政治课这一天或前一天是绝不看政治书的,说明这些考生的学习不主动。本人发现,许多考生的政治课本,前半本是破旧的,后半本是崭新的,说明这些考生不仅学习不主动,而且掌握知识是不全面的。
2.无日不动笔
无日不动笔,就是建议考生在每天看政治教材和其它的教辅资料时,随时纪录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困惑疑虑。读政治学科的书,需要读者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力,因为读政治书,很难有读小说书那样的吸引力,很难有读科普书那样的新知识。有了“无日不动笔”意识和习惯,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去钻研,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巨大的收获。
3.无日不思考
这里的思考是指思考得失。考生做到了每天看书,每天动笔之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一部分知识懂了,一部分知识还没有懂。此时就应该通过“无日不思考”对懂得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不懂的知识进行再刺激,以便随时向他人讨教。“无日不思考”还包括每天想一想自己在作业和考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利教训,这对那些影响考试成绩的非智力因素,特别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4.无日不互问
互问是合作教学的要求,是优势互补的操作,互问近似讨论。教学科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过程中,读的效率是10%,听的效率是20%,看的效率是30%,视听的效率是50%,讨论的效率是70%,体验的效率是80%,教别人的效率是90%。(余高经验)
考生之间互问互答,对提问者自然得益匪浅,对答问者更是受益多多。因为,答问者承担了教别人的光荣任务,在回答他人的问题前,自己首先用弄懂弄通他人提出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验收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有助于训练自己概括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5.无日不看报
这里的“看报”是指关心时事政治,包括看电视新闻。因为时政和人文知识是高考“文综”命题的隐性亮点,而时政和人文知识涵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时空间没有限制,因此,闻睹时事新闻应该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我们在收视新闻和阅览报刊杂志时,要全神贯注,抓住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要根据信息找准教材观点;要运用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或纵向联系,或横向联系,或宏观联系,或微观联系把信息和教材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提出设问。

(二)应对审题能力薄弱的操作要求
(专题讲座与讲评相结合)
学会审题(选择题的审题步骤)
排错法:
(1)题肢本身错(2)与事实不符(3)与题干无关
排异法:
(1)张冠李戴(2)因果倒置(3)二次推理
怎样“排错”“排异”:
(1)审题干(2)审要求(3)审题肢
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步骤
主观性试题的类型:①判断分析法②理解说明法③归纳演绎法④比较分析法⑤综合分析法
审题: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三门中的哪一门。
2.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条目考和什么热点。
4.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材料论述类的解题方法
读懂题目——否则答非所问,劳而无功
回归教材——否则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立体思维——否则缺乏全面,难有创意
多法并用——否则不属开放,背离改革
自然衔接——否则思路难清,高分无缘
漫画审题方法
一审标题——抓住“画眼”
二审画面——顾及“边角”
三审文字——找准“钥匙”
四审夸张——弄清“外音”
三科综合命题的“切入点”,要着力托展相关认识
“切入点”无法预测,但有规律可循。文综命题的热点+兴奋点+知识点=切入点
热点:①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②强烈反映党和国家意志的问题;③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④国际或国内的特大事件。
兴奋点:命题的知识点与认识、理解、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存在着逻辑关系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便是文综命题的兴奋点。
知识点:
仅靠单科不能美满解决的问题,而发挥三科综合优势,能美满解决的问题便是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政治学科从有关经济的理论和规律性角度去阐述。
历史学科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分析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以及相关问题。
地理学科从地域的横向角度,阐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及相关问题。
在一个问题上的,交叉点上的知识就能成为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三)应对解题技巧薄弱的操作要求
(扭转学生的认识误区)
提高考分的途径→用好陈题
“陈题”既指历年高考中的高水平试题,也指我们手中已用过的高水平试题。高水平试题除了科学性上正确无误之外,还有三个突出的标准:一是材料精练有用;二是设问角度小巧和形式新颖;三是答案综合、开放和简明灵活。
☆用好高考陈题题目★利于把握载体处理
☆用活高考陈题试问★利于提高审题能力
☆用好高考陈题答案★利于锤炼解题技巧
☆用好高考陈题变化★利于实效性长效性
☆用好高考作答讲评★利于方法知识迁移
研究设问 准确作答
01.意义类、利于类—拓展思维,言之有理,说法不错
P02-35-37
02.反映类、概括类—直接概括材料中蕴涵的教材观点
P02-28-33
03.启示类、认识类—联系实际,重在说明自己怎么做
P02-32-35
04.说明类、理解类—围绕要求,三问三答,形成整体
P00-32-35
05.辩析类、评析类—正误评价,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P03-30-32
06.建议类、打算类—广泛代表,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P01-28-28
(四)应对知识迁移薄弱的操作要求
三法训练
1.一理多题法:一个核心理论,多角度联系社会热点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2.一题多理法:一个社会热点,或一项国家的大政方针,用众多理论知识来分析。
3.一例多型法:一个典型材料,用多种类型的题目来训练。
(五)
应对文字表述薄弱的操作要求
术语
缩写
扩说
(六)应对人文知识弱薄弱的操作要求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辞海》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安徽在线
建议:加强引导,激发体验。
立足生活,注重积累。
广泛涉猎,提高容量。
阅读报刊,观看电视,如《时事》《人民日报》、《瞭望》、《半月谈》、《新闻30分》、《新闻联播》
关注专家的分析,激活自己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
(七)应对读图识图薄弱的操作要求
训 练
(八)其他应对的操作要求
策略上凸现四个“为重”
依据考点和依据热点相比→
依据考点为重
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相比→
知识宽度为重
测前准备与测后分析相比→
测后分析为重
攻破弱点和突出重点相比→
攻破弱点为重
攻破弱点和突出重点相比→攻破弱点为重弱点是指考生还没有扎实掌握的知识,重点是指在知识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知识。每一个考生备考的重点是相同的,但面临的弱点是不同的,弱点可能是重点,也可能是非重点。“攻破弱点为重”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尽办法把弱点转变为强点,由弱变强带来的直接好处是高考中少失分,甚至不失分。考生衡量自己有否弱点和多少弱点的办法是看平时检测和练习的失分程度,凡是失分题中所涉及的知识就是考生的弱点。由弱变强的策略只能是老老实实的看书、请教,别无它路。
其它十五条策略
两点均要,更要重点
01.依据考点和依据热点相比,依据考点为重
02.集团作战和单兵作战相比,单兵作战为重
03.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相比,知识宽度为重
04.学科综合与夸科综合相比,学科综合为重
05.教材课本与教辅资料相比,教材课本为重
06.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相比,基本知识为重
07.专题训练和系统训练相比,专题训练为重
08.答是什么和析为什么相比,析为什么为重
09.析为什么和谈怎么样相比,谈怎么样为重
10.辨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辨证思维为重
11.双基复习与热点复习相比,双基复习为重
12.考试自测与试卷自评相比,试卷自评为重
13.卷一训练与卷二训练相比,卷一训练为重
14.突破弱点和突出重点相比,突破弱点为重
15.心理调节与重点备考相比,心理调节为重
教材的利用
• 阅读教材:深化知识内容的理解
• 挖掘教材: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
• 提炼教材:构筑综合知识的体系
• 拓展教材:探究书本知识生长点
• 反思教材:弥补学科知识薄弱点
• 辐射教材:生成备考热点结合点
把握热点,提高复习针对性
5月份以后的时事内容一般不会考。太敏感,影射性太强的内容一般不会考,至少不会直接考,民族无小事,国际无小事,宗教无小事。
——朱翔
确定热点的参考依据
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
二是带有战略意义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的价值观。
三是既是社会热点又与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交叉热点。
四是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关注那些持续性的热点。
五选取时政的地域应以国内为主,坚持“以我为主”原则。
高三复习教学的12条具体建议
(1)高三文科教学计划安排表
(2)抓住学科主线 梳理知识板块 建构知识框架
例如,《政治常识》以国家为中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主要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①明确阶级、国家机构、公民、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的成员国,都围绕国家这个“主轴”运行的。
②《政治常识》的知识体系立足于“我国”,着眼于“特色”。把中国的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和宗教政策和外交政策)有机融入到政治科学的体系之中,使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3)激发兴趣,关心国事
平时要求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对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与认识。教师必须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如“形势述评”、“热点追踪”、“时事点评”、“焦点访谈”等,采取有效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感悟到学习政治学科知识的重要意义。
(4)精心构思,融于课堂
从课堂实践来看,热点素材是政治课的活力之源。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热点素材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营造课堂教学的新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练习、测验中要妥善地利用热点素材作为命题的情境,通过巧妙的设计,突出考查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这种有效的刺激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5)选择重点、串联主线
教师应对每一阶段的重大时政新闻,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等热门进行整理,选出最重点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问题、热门话题,一般都会延续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大问题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如04年备考最热的“振兴东北”,从03年8月提出,又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对此及时作出调整。
(6)转变观念,精讲多练
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知识性的教学复习,切实做到边讲边练,精讲多练。作为教师必须收集大量的中心问题型,根据复习进度,灵活穿插使用。
(7)细化过程,激发思维
基础知识的把握,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只有在引入各种信息素材之后,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才能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提取、问题的解剖、理论的分析、对策的说明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形成对于各个知识观点的动态认识。
(9)立足生活,注重积累
自身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身的长期积累,除了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外,还要立足生活,进行直接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规律要特别留意。
(10)广泛涉猎,提高信息容量
针对文综卷命题素材不断拓展的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有效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容量,以适应文科综合考试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11)加强引导,激发体验
人文素材的范畴很广,内容很杂,从近几年文综考试所涉及的人文素材来看,除了高中政治学科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内容之外,还有文学、艺术等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因与学科联系不密切而忽视了对其所包含的学科意义的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有意识地介绍,特别是对文学艺术创作中有规律性的东西要引起高度重视,如04年文综卷中的“意境”、03年文综卷中的“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02年卷中的“建筑艺术”等。通过教师的介绍,引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学科理论运用的体验,这样就能有的放矢。
(12)考试“三字经”
考期近,树信心,调状态,进佳境。
文具笔,清理好,准考证,莫忘了。
进考场,心充实,视考试,寻常事。
拿试卷,填名号,速浏览,定方案。
先做易,后做难,先解简,后解繁。
题审清,书写净,抢速度,要细心。
试题易,莫大意,我觉易,人皆易。
试题难,莫心烦,我觉难,大家难。
答题毕,细复审,要客观,宜冷静。
铃声响,出考场,不议题,不算帐。
胜不娇,败不馁,忘成败,是大将。
饭吃好,觉睡香,待明日,打胜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从1999年开始对全国高考第一名进行研究,并对北京市3万多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在20个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是考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记忆力仅排在第17位。王极盛认为高考成功的规律,一是硬件,就是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一是软件,就是考生的心理状态调节状况,心理调节得好能提高60到100分。
六、培育高分的抓手
四问训练
三论教学
四项整合
无数澄清
六、培育高分的抓手
四问训练
1.是什么——认识事物的能力
2.为什么——分析事物的能力
3.怎么样——解决问题的能力
4.啥这样——能提高综合能力
三论教学
即:借鉴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教学
政治课教学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如果把论点、论据和论证依次比喻为一棵大树的根须、枝叶和主干,那么,其教学要求是“根须发达、枝叶繁茂和主干挺拔”。
1.“根须发达”喻为论点可信。它靠科学性来维系,即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一致和顺畅。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论点来之实践,高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所授论点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上有证明,进而心悦诚服。可见,“三论”教学的精力应该花在论据和论证上。
2.“枝叶繁茂”喻为论据素材丰富。它既体现在典型事例、人证、物证、历史资料、统计数据等事实的丰富,又体现在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原理、名言、警句等道理的充实。选择、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有几个基本要求:
一是论据必须能紧紧扣住论点,能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二是论据要选得精,又要选得充分。
三是要注意恰当运用作为论据的事实。
3.“主干挺拔”喻为推理顺畅,理由充分,它靠严密无缝的逻辑推理来实现,它既可以是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也可以是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上乘的做法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并举一体。
四项整合
1.教材知识点的整合
2.教材和素材的整合
3.知识与方法的整合
4.反馈与讲评的整合
§凸现思维的两个方向
人类社会大厦
(哲学 )上层建筑(政治)
反 决
作 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经济)
反 决
作 定

生 产 力
2、教材和热点素材的整合
第一、热点素材的整合:去繁就简、去粗取精
如:
材料一:在东北,无论是县政府的干部,还是乡长,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要想发展东北,国家要给政策,但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政策的时候,他们却回答不上来,也没什么可回答的了,最后他们只好说,国家要给钱啊。 其实,国家也不是没给钱。据专家介绍,现在国家仅仅是粮食补贴的钱,每年中央财政就要给东北拿出500多亿,这还不包括各种专项性质的资金投入。
材料二:在东北,2002年黑龙江省工业GDP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5%,而国有经济在全省工业中资产比重占80%、增加值占85%、利润占90%以上,平均高于全国80%以上。
哲学常识学习的特殊方法
• 遵循轨迹,把握法则
• 逐一落实,弄清对子
• 摘录整理,掌握术语
• 分门别类,搞清关系
• 揭示联系,学会贯通
无数澄清
如,哲学常识中有54个易混易错知识点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17、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18、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19、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20、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1、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22、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23、矛盾就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4、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矛盾。
25、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26、理性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27、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28、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29、坚持集体主义就不能讲个人利益。
30、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31、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3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33、邓小平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35、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
36、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7、外因推动事物的发展。
3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
39、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40、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
4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42、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43、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
44、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45、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是能否使客观符合主观。
46、符合规律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4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8、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49、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效果。
50、具体科学知识讲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5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5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矛盾是无差别的。
53、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
54、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分析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