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它是我党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而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三农”问题已经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更好地关注“三农”问题,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对“三农”问题发出的严重警告。“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这一问题最突出矛盾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我国农村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却减缓了、停滞了,同时农民负担都逐渐加重,越是贫困地区、越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负担也越重。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全国近13亿人口,农村占大多数;二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东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所以,必须对农村小康建设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重大举措加速推进,逐步接近和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预期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不能丢下“三农”问题不管,绝不能让其自然萎缩、衰败和淘汰,而是要想方设法促进“三农”的发展、进步和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
3、只有全面认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密切相关。“三农”问题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继续深化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三农”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二、“三农”问题形成原因
“三农”问题除与现代化进程中容易出现忽视和轻视“三农”问题的现象有关外,也与人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偏差密切相关。
其一,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有所动摇。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减弱。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很容易使人们怀疑乃至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致忽视和轻视农业;另外我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及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对其产生消极影响。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待遇。而农民一般处社会的最低层,处于相对被歧视的地位。加上农村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边缘地区,各种条件受到限制,农业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处于外围地位,这样容易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牺牲品。
其二,片面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贡献而忽视对其保护和支持。“三农”问题可以用一个“弱”字来回答,即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一个地位正在愈加相对弱化的区域。此外,现在我国“三农”问题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我们自己选择了长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失去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与国民收入再分配在城乡之间就存在悬殊的差距。改革开放前,为了完成重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主要是向重工业倾斜;改革开放后,为了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主要是向城市倾斜。这是一种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长期歧视与不公平。
其三,对改革后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盲目乐观,对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估计不足。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三农”问题,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并未出现紧随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不能自由流转;土地资源的平均分配造成的经营方式上的小农生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替代资本投入现象普遍,科技进步与创新动力不足;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坚冰难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改革初期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却做出了一些盲目乐观的估计和政策,延误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其四,“三农”问题的两个根源没有消除。一是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特别土地资源数量过少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而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加剧了这一矛盾。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二元”体制实行工农、城乡区别对待,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二元”体制阻碍农民流动,实际上是歧视农民的政策;二元体制从文化上分割城乡,阻碍了农民现代化观念的培育。“二元”结构的矛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甚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种思路与措施:
1、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和社会地位问题。
在农村发展问题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利益服务,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一切认识和决策的前提应是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自主权,不能以所谓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借口,剥夺或损害农民当前的利益。这也是“三农”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的体现。离开了对农民人文关怀,不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和社会地位问题,农民的国民待遇不改善,“三农”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为此,要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物品作用、民主参与等领域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提出了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建设现代化农业,也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包括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为解决“三农”问题找一个新的前途。
3、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
现阶段“三农”问题不过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种缩影。因此,“三农”问题实际上决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农村、农民本身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大的产业结构来实现。
4、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就业。
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党和政府在作出决策时,要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就业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方针,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
5、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村地区和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大大限制了农民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 政府应大规模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这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
6、大力开拓市场 。
从长远来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必须把融入和适应国内外大市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的结构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生产要专业化,产品要特色化,经营要多样化;要彻底改变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这种分散的自然经济状况,最好的办法,最好的武器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实行产业化经营。
7、积极推进城市化 。
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积极推进城市化,使农村劳动力向外部转移,即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最根本的还是靠内需拉动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把城市化与服务产业的增长空间释放出来,积极推进城市化。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