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复习指导>>正文内容

《哲学主观题解题步骤及常见题型解析》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哲学主观题解题步骤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解析

 运用:运用哲学主观题解题步骤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在知识能力要求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视野开阔起来,情感丰富起来,个性发挥出来,把知识、能力、觉悟与现实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哲学主观题解题步骤

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解析

教学难点 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教师引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结合试卷分析,复习导入。)

一、哲学主观题解题步骤

1、看清题目要求

(1)、看清题目要求,必须学会界定运用什么知识进行回答。

:用辩证法与还是用唯物论。角度不同答案大相径庭

(2)、看清题目要求,必须善于区分不同问题回答时的不同要求

如: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材料是怎样体现哲学的有关道理 ,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

再如: 以上材料分别说明什么? 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

2、根据材料中的各个层次和角度设计答案

我们所答的哲学观点必须是材料所能涉及到的。

在考试中许多试题都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有的学生不看材料要求,把平时所复习到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使得答案失去了针对性。

3、大多数材料题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

(1)根据材料找出书中相适应的原理

(2)抓住材料中的关健词句

如: 总体--但----

由于---造成---

---为核心、突出位置

--创新-- 、以时俱进

--并非一帆风顺--

--理念、策略、精神--

--逐步、逐渐、循序渐进

4、(小结)解题的三步曲

1)带着问题找材料

2)带着材料找原理

3)带着原理分析材料

:书写答案时应分点做答,切忌一大段从头写到底。

二、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解析

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要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答题时应采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例题: 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请用主次矛盾的原理加以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参考答案]:

1。复杂事物包含的多个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重点就是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才能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题型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例题: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并把协调发展列为2004年经济工作的一项总体要求,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保证。

请从哲学的角度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为何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诸多因素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使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我们要从整体着眼,同时又要搞好局部。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到一定时候,社会就会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处境。

(3)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重点,统筹兼顾。

题型三: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型和题型二一样,考生需自己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难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知识点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原理的,通俗地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例题:某地过去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现象严重,从8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该地干部群众在反思和学习后,作出了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经过最近十多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一个有利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形成。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哲学原理的?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材料中:由于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后来,由于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使环境逐步好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

由于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反思和学习之后,大规模地植树种草,使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形成。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人们做出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植树种草,使生态农业基本形成。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题型四: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例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解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不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 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课堂小结:

  纵览近些年会考政冶主观题,我们不难看出命题具有新情境、小切口的特点,命题设问体现出开放性、应用性、有效性,命题立意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传统的教学观念以不变应万变,猜题押宝、被动防御,题型僵化,方法单一,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命题的发展。在教学中倡导以万变应万变。在把握会考纲要的实质内容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学生应变换多种训练形式,变换多种题型,变换多种思维角度和方法。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目标: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