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新课程: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与高二《哲学常识》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在世界范围里,有三大哲学传统:印度哲学、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它们都产生在人类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

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见之于古老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后来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前6世纪),就吸收了古印度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进入系统化时期,其主要代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以前各派哲学思想创立的中学体系对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公元前11世纪前后),成形于春秋末期(前8世纪到前3世纪)。殷周之际载于《尚书·洪范》、《易经》中的五行说和阴阳说,迈出了中国人哲学思维的第一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其他各家受到排斥和贬斥,儒家成为正统学说,成为以后中华文明和哲学的主干。

渊源于古代不同哲学传统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考宇宙、天地、人生的不同角度,就像中医和西医这样两个不同的认识人体结构、运行的解释系统,很难用一方来代替另一方。作为高二讲哲学的教师,我们应该明白,在理解不同哲学观点时,应该还其本来的面目,才不至于把我们现存的古老的丰富的不同传统的哲学混为一谈,使哲学的教学流于庸俗化、简单化。

在我们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吸取、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许多观念和思想。为了更好地、准确地把握那些思想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我的《中国哲学的精神与〈高二哲学常识〉》将讲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和特点。以期对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和发展的线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二是对教材当中出现的中国哲学的一些可能会引起歧义的命题进行一次梳理,以期对那些基本内命题有一个健全的理解。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特点

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和走向无疑与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导向相联系,但它更是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相适应的。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从中国哲学形成的先秦时期开始,出现了一批标志着人类的觉醒和精神的解放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辉煌的代表性成果,在他们之间,其文化修养和理论造诣也有着若干的相似性,但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说,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已经走上了各自有别的发展道路。

中国哲学智慧根植于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体系,智慧的火花遵循着逻辑和历史一致的原则,在历史的进程中源源不绝地从中国人的思维中迸发,并通过对先哲们心灵和思维的启迪,最终促成了他们对“道”的解悟和由此而带来的精神的超越。

中国哲学智慧是中国哲人在追求真理、也即“闻道”、“求道”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 中国哲人的追求——“道”

古往今来,哲学家都在追求真理。中国古代哲人追求的最高智慧是对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解答,这就是中国古代哲人所讲的“闻道”、求“道”。中国哲人追求的“道”,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即: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

1.人生之道

求道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服务的,所以,求索人生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

中国古代哲人是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来考察人生,通过把握宇宙发展规律,以确定人生活动的方向和轨迹。大多数哲学家明了宇宙发展规律,往往是为了确定人生修养和行为准则。所以,古代哲人在求人生之道时主要探讨和阐发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和自然即宇宙的关系。这里,人是指人群或人类。人类在宇宙中究竟居于什么位置?地位如何?二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里,人指个人。人与人相处,应取什么准则?怎样实现这些准则?

我们来看看先秦时期哲人们的一些观点,可以对中国哲人的思考的方式、语言、逻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1 老子的“无为”说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本体是道,而“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的活动以自然为法则。“道”派生万物是无目的、无意志、自然而然的。道自然地生养了万物,但并不据为己有,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去主宰和支配它们,“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所以是无为。从宇宙观推衍出人生观,这是老子论证的基础。

怎样做到“无为”呢?要守“柔”。 老子认为,个人实行无为,其要领在于守柔。老子非常重视柔弱,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之指水。)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柔弱足以胜刚强,如水能冲毁山丘树木、田园房舍。坚强的事物无不在柔弱的水面前死亡。老子的结论是“守柔曰强”(《老子·五十二章》)

他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三十八章》)

老子根据无为的观点,认为上德是无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实有其德。下德是兢兢业业,唯恐失德,结果是无德。至于仁、义、礼都是有为,上仁的爱人,出于内心,虽是有为,但还属自然。上义是有目的的作为。上礼是别人不愿意,也要强加于人,完全是做作, 是造成社会混乱的祸首。仁、义、礼都应根绝抛弃。纯自然无作无为的上德则应提倡。

由上可见,老子的人生之道是他的“道法自然”和“反”的哲学观点在人生问题上的运用。他猜测到了万物自然生长衰亡的规律,看到了事物发展到极度都会走向反面,所以,他认为如想不转为反面,必须先取反面的状态以保存自己。由此提出,想无不为必须无为;要胜刚强,须守柔弱;要有德, 须不德。老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适应自然才能成功,也敏锐地观察到世界上某种柔弱胜刚强的现象,这都是有合理的思想因素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哲学精神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