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期末测试>>正文内容

重庆市涪陵区2008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文科综合

  

(选择题 48)  

一、选择题目(每小题4分,共48)  

24.漫画,《四“伯乐”相马》表明  

①意识很难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人们的立足点影响意识的正确性 ③社会实践的深度制约意识的广度 ④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大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名人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表明  

①虚心与进步、骄傲与落后都是因果联系 ②虚心与进步、骄傲与落后互为因果联系 ③虚心与进步、骄傲与落后相互矛盾地存在着 ④虚心与骄傲分别是进步和落后向对立面转化的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欣赏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回答漫画提出的问题.正确答案是  

A.机遇的出现纯属偶然 B.机遇的把握不可捉摸  

C.客观条件不能自由选择 D.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7.史载,宋代王安石作诗咏菊,仅写下了开头一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看到后不以为然,认为秋菊敢傲霜雪,岂有落英满地之理?于是大笔一挥,续作加以嘲讽:“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后来,苏东坡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果见秋菊茫瓣,满地埔金,方知菊花确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回答27—29  

27.从矛盾论上看,上述事实表明  

A.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B.矛盾具有客观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  

28.从集训论上说,上述事例给人产的启示是  

A.实践出真知 B.事物的现象不同于本质  

C.认识只受客观因素制约 D.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随意发挥  

29.在这件事情上苏东坡留给人们的教训是  

A.认识事物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B.认识事物要善于选择时间地点  

C.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能有不同的认识  

30.我国古代“小儿辩日”的故事说: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人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1.在我国孔子就曾构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大同》)近代,康有为、孙中山都主张“天下为公”。当代中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事实表明  

A.中华民族富有理想传统 B.理想都是对矛盾的否定  

C.理想没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D.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32.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直到公元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嫦娥奔月”才迈出第一步.表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不同的时代理想都是相同的 ③理想不都源于现实,但都高于现实 ④理想转化为刺客不需要一定的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命题说的是  

A.社会对个人的回报是虚假的 B.社会对个人的索取微不足道  

C.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居于首要地位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  

34.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结论的得出,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C.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5.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就内容上说,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  

A.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改变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C.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D.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第Ⅱ卷(综合题 52)  

.综合题(两个小题 52)  

40.(32)材料一: 2008年5月12 ,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八级特大地震,中国人民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抗震救灾不仅激发、释放和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且使这种民族精神得到了重塑、丰富和升华,为这种民族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成了这次抗震救灾精神的主旋律。  

材料二: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看到:灾难有多大,中国的力量就有多强.-----它不仅仅指中国抗击灾难的雄厚物质基础,而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精神面貌。抗震救灾,举国动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青;民间爱心涌动,社会资源、政府资源汇集。灾难来临的瞬间,有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有人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老师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扛起死亡的闸门……中国精神感天动地,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精神支柱。  

(1)分析说明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的。(10)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民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从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观角度看,为什么要坚持这种价值取向?(12)  

   

   

   

(3)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坚持上述价值取向?(10)  

   

   

   

41.(20)材料一:从去年到今年,我国先后发生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2007年10月24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在实施绕月探测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中国航天探索继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8年“ 5.12”  汶川八级特大地震发生后,“人类能不能预测地震”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西方和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受到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要对地震进行精确预测特别是临震预报几乎不可能,对地震预测预报表示悲观。  

材料二: 2008年1月10 开始,我国南方发生多年不遇的大雪灾害。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大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但大气环流异常却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暧有关。  

(1)回顾所学哲学常识(上下册)回答:材料一所述的两个事实共同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10)  

   

   

(2) 联系所学哲学常识(上下册)回答:材料二提醒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0)  

   

重庆市涪陵区2008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文科综合  

政治参考答案  

玉树林枫(整编)  

一、选择题(每小题4 48)  

24---28 CCDDA 29---33 ABABC 34---35 BA  

二、综合题(52)  

40.(32)  

(1)(10)①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2)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  

③抗震救灾精神是适应抗震救灾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发生的,是抗震救灾的动力。抗震救灾实践不仅检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力,而且推动了唯心精神的发展,使唯心精神得到了重塑、丰富和升华。(4)  

(2)(12)①集体主义。(2)  

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4)  

③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合理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力量源泉。(6)  

(3)(10)①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4)  

②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3)  

③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3)  

(回答“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最高不超过6)  

41.(20)  

(1)(10)①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不仅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事物,促进事物发展。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将会迅速增加。(5)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虽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不断得到加强。(5)  

(可选答案要点: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多不超过3分。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方面、一个层次、一个阶段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整个世界而言,认识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2)(10)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  

②正视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忽视联系的客观性,无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客观联系。(3)  

③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3)  

④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人与自然应该共生共荣,协同发展。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不能只注重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最终会遭到报复。(2)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