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浅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创新性特点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取代原有的教学大纲,本人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并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认为具有以下创新性特点。
  
  一、新课标对教学内容序列的编排有两大特点。
  
  其一,正像本课名称的变化那样,淡化了政治的色彩,强化了作为新时代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新课标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做负责的公民为基本观念,以如何做人作为本课内容的核心,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为主线,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大主题模块,围绕正处于青春时期的我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自尊自强,如何学法、用法,如何与人交往与沟通,如何培养交往的品德,如何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国家与社会,积极高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法律与社会秩序等展开教学内容,最终落实到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这一大主题上来。正如新课标对本课性质所阐述的那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感情,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其二,新课标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适应了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采用由近及远,由学生自身向社会逐步延展的逻辑顺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突出了渐进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上述教学内容的变革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力求以其自身的具体、生动、真实性强、可信度大的特色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新课标应用了目标教学的理论,突出了教学目标的理论地位,强调了目标对师生的教与学的引导和规范作
  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新课标在第二部分专门阐述了课程目标,不仅有总目标的概括,而且就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目标,进行了分类具体阐述。
  从目标的排列顺序,也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同时,新课标对每一专题的教与学应达到的目标又分别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而且新课标用“目标”代替原《课程标准(修订)》的“教学要求”,并由原来的教学内容分左栏、右栏排列提升到专题之首,更加强调了目标的定位作用和对教与学的统领作用。本人认为,作为课程标准的这种目标定位,它是教学时必须达到且必须扩展的,是教学,考核与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对教学既具有导向性,又具有规范性。
  其二,新课标采用了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一一对应的方式编排,把关注点落脚于对师生教与学的规范与引导上。
  新课标对内容标准的表述采用了“教学要求+内容”的方式,教学要求采用行为同描述的方法,如“知道……,了解……,理解……,分析……,体会……,懂得……”等等,通过这样一些行为动词的描述,注重对学生学习相应的内容,达到的要求作出不同能力的界定,显得一目了然,而不是像《课程标准(修订)》那样直接对教学内容作示范性、指示性表述,关注点在于对教材编写起规范性作用,而对师生的教学指导意义不直接,不一目了然。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能动地位。
  
  三、新课标重视和强调了思想品德的践行性特点,对“活动”安排赋予了相对的灵活性。
  
  新课标将实践性作为课程性质确定下来规定“坚持正确价值理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课标虽没有对实践成活动规定明确的课时比重,仍将“活动建议”与“内容标准”按左栏、右栏并列编排,并将“活动”内容直接纳入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如“客观评价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等等。这些要求如果不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是难以达到的。同时,“活动建议”也大多以讨论,体会、交流等方式为主;辅之以调查、访问、收集、查阅等切合初中实际的,又是比较容易组织开展的活动,在活动安排上,新课标将“活力”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再以内容标准一一对应,而是采用“活动建议”的方式,这就给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发地方课程为源,自主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了灵活性和主动性,也特别适合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学实际。
  笔者理解,新课标这样安排活动,一是尽量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活动,感受真实,交流思想、体会、认识、获得切实的情感体验。实现对社会规范的领悟,认同、自觉接受达到真正内化。二是立足于加强交往,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新课标在34项活动建议中,讨论、交流、体验类集体参与性活动就有18项,占到53%。
  新课标立足于通过学生内心世界在集体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培养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自觉接受。同时,通过在活动中培养起一种相互理解、尊重、鼓励、支持、合作等精神,这些都是少年儿童今后走向社会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四、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强调多维性,过程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标在评价改革方面充分遵循了评价的导向性和评价结果的积极性原则,强调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为此,新课标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三大特点:
  一是:评价角度的多维性
  所谓评价角度的多维性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如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新课标在评价原则中对多侧面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方面作了如下规定:“要客观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要重点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从而彻底改变了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识见、理解、适用”的单一评价形式。
  二是:评价注重过程性
  所谓评价注重过程性是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如对如何做人的道理有了较深刻的领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人处世的责任意识有所增强,以及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积极,活跃等。都是进步提高的表现,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为此,新课标在评价原则中郑重提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并特别强调,评价应客观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要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是: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新课标强调纸笔测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为此,新课标大力倡导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即使是考试,也倡导以多种方式灵活组织进行,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等,这种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适用为评价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保障。
  此外,新课标在评价改革方面还着重单列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评价原则中还提出了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原则,以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些都是对《课程标准(修订)》的突破和创新。
  
  五、新课标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
  
  思德品德课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强调的一是学生亲历系为实践体验;二是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当地德育资源和校本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新课标强调“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这一点,对课程资源不十分丰富的广大农村中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当地教育基地,个体私营经济的艰苦创业经历,旅游景点的环境管理和礼仪,当地环境问题,当地经济生活中的诚信问题,典型司法案例等。还有发生在中学生中的活的思想问题,学生家庭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周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当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等,把这些问题作为思想品德课可以利用的活的资源,即突出了针对性又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本课的生命活力,这也构成了新课标的重要创新性特点。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