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班级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三三”整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有各种理论和模式,本研究借鉴整合理论,构建班级德育工作“三三”整合的新模式,试图解决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浅薄空疏的问题,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一词由英文integration译来,可将其译为“整体”、“结合”、“集成”和“同化”等词汇,但都不如“整合”达意。“整合”,有综合之意,整合德育资源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德育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资源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发挥德育的最大效益。 “整合”既准确表述了事物间的动态作用,又强调了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
  
  一、生理教育、心理教育与伦理教育“三理”整合
  
  1.生理知识教育
  人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组成的有序、分层、开放的身心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最低层次,是最基础的因素,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目前,中小学生理知识教育的薄弱,造成部分中小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健康素质偏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对中小学生进行生理知识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精选教育内容,而且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政治课、体育课、选修课、自学等都是实施生理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除了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和疾病(特别是传染病、艾滋病和结核病)预防知识教育外,还要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加强两性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
  2.心理知识教育
  心理素质处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心理素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对客观事物的意向和态度。心理素质涉及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能力、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人们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自我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内在条件,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社会的高要求和家长的高期望,中小学生面临的压力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突出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性与恋爱、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尤为重要。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应侧重在人的心力、潜能、德性三方面施教。心力是指心理的能量、心理的效力,反映心理的动力特征及其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潜能则是蕴藏在遗传素质之中的尚待开发的心理能力。人的潜能带来了人之创新、人之发展的可能,也赋予了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内容,表现为个人依据社会善恶的规范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种人格倾向。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要改变单纯被动的“心理咨询”模式,优化心理教育的环境,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照特殊群体。要注意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不能用心理知识教育取代德育,也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自我成就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素质是社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素质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关于价值、观念和立场的意识因素,在素质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社会素质由伦理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和社会生存素质构成。
  对中小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一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紧密联系;三是大力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四是进行诚信教育,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课”整合
  
  中小学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课”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
  1.必修课
  必修课是指专门讲授基本规范和准则的德育课程。必修课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必修课主要有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的政治课。
  通观中小学德育必修课,存在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相脱节的问题,加之教育教学大多采取“说教式”、“灌输式”、“死记硬背式”,导致学生说做不一的“双重人格”,使思想政治课远未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应有作用。
  中小学德育必修课应该加强新颖性、趣味性、时事性、知识性。倡导教师以个性化的授课方式、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打出“品牌”。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既要讲国家大事,更要与身边的小事密切结合,力求在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国情等方面有可喜的改观。
  2.选修课
  选修课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而开设的选读课程。选修课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之一。
  中小学德育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师视其为考试内容的延伸;二是有些选修课内容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知识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中小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中小学德育选修课的改革,一是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局限于中考、高考等短期目标上,应把选修课当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如论语、孟子之类的选修课,不少学生选修以后,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二是选修课内容应具体化,如把礼仪教育作为选修课,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人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3.活动课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已纳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通观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影响力强、形式新颖、联系实际的活动课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参与,为德育工作开辟了现实途径;但参与的学生多限于干部和多才多艺者,普通中小学生的参与机会较少。 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的改革,应立足于普及性、多样性和恒长性。普及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应有计划地举办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体育、旅游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多样性,即活动课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把学生旺盛的精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使其各种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恒长性,即活动课应当持之以恒,经典的活动课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传统课程。总之,活动课使中小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教”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赖以生存、成长的环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施加教育影响。要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必须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教”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德育的质量。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法制等教育贯穿和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加强对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要发挥政教处、少先队、团委、学生会的作用,要紧紧抓住校会、班会、活动课这三块教育主阵地,开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来开发,既充分发掘学校长期积淀的浓厚的文化底蕴,又不断吸取和探索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经验,使德育的内涵以“随风潜入夜”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家庭教育
  如果说德育像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贯穿人的一生,那么家庭教育则是这一长河的源头。由于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人性、导向性、权威性、渐进性、持续性、感染性、陶冶性等特点,有利于中小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但也要看到家庭教育存在着随意性、强制性和迁就性等不足的方面,把握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难点之一是“代沟”问题,“代沟”常常把父母和子女隔离开来;难点之二是来自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它往往使得家长不自觉地盲目攀比和对子女要求过高。
  学校可以开展“亲子教育”、“家长学校”等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家长要千方百计增进与子女的沟通,为子女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把子女的自主教育的潜力发挥出来。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阵地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了解世界、接受信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一方面,网络技术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共享性,使中小学生面临不良信息的冲击;网络的虚拟性,冲击着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文化生活方式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
  中小学生社会教育,一要积极面对网络的挑战,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对已患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积极进行矫治;二要净化德育环境,把对营业性歌舞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的清理整顿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净化中小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三是主动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建设一批主流网站和红色网站,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网法、网德、网规教育,牢牢掌握网上德育主动权。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