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论平衡策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比如,某校一个11岁的小学生,竟因为想多占有两粒糖果不成而自缢身亡;又如,某中学一个15岁的尖子生,由于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而沦为故意杀人犯;再如,某校一个大学新生,仅仅因为寝室无空调睡不着觉就跳楼自杀。以上三例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心理失衡方面找到他们各自的原因:小学生的自缢身亡,是自私独霸导致了心理失衡;中学生的故意杀人,是妒嫉他人导致了心理失衡;那个高校新生的跳楼自杀,是因为不适应环境导致了心理失衡。由此可见,心理失衡的确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应对呢?那就是要采取善于平衡的教育策略。平衡策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普适性,即平衡策略对各种心理问题—无论是认知的、情绪的,还是行为的,都是普遍适用的。其二是有效性,即平衡策略对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调适,都是行之有效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实现心理平衡呢?
  
  一、与社会平衡
  
  教师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到三点:一是与时俱进。它要求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社会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就要具有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避免出现因落后于时代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如果社会发展了,而个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还是旧有的“我”,就容易形成与社会的反差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二是遵纪守法。它要求青少年学生要提高和加强法纪观念,讲究社会公德,以适应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的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远离违纪犯法带来的忧虑、紧张、恐惧,才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心安理得地正常学习和生活。三是乐于奉献。它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明确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坚持社会为公的真理,不患得患失,善于调控不适应行为,做到心底无私,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时时、事事、处处与社会保持平衡,调适好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使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二、与自然平衡
  
  教师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到两点:一是亲和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环境优美,使人舒适惬意,心旷神怡;环境污浊,令人心情不快,烦躁不安,甚而疾病丛生。亲和自然,要求青少年学生爱护环境,珍爱一草一木,同时要改造环境,把差乱的环境建成美好的环境,从而使自己生活在舒适惬意的环境中,达成心理的平衡。二是适应环境。它要求青少年学生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炎热、寒冷,或居住条件较差等。的确,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容易造成身心的不适,但是,只有正视现实,提高适应能力,才能减少或避免心理失衡。
  
  三、与他人平衡
  
  教师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两个方面去协调:一是与亲人和睦相处,即与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求得家庭关系和谐,家人和睦相处。二是与常人友爱相交。这里的常人是指家庭成员以外的一般人,如同学、同事、朋友等。对待常人,心胸要开阔,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互相尊重人格和感情。要多采取积极的态度(如尊重、信任、热爱、羡慕等),而不是消极的态度(如轻视、怀疑、憎恶、嫉妒等),以求得人际关系和谐,友爱相交。如果青少年学生能与亲人和睦相处、与常人友爱相交,做到了与他人的平衡,那么,就会减少或避免心理失衡。反之,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做到与他人平衡,而是互相猜忌,经常争吵,常常处于因争斗而出现的焦虑、气愤、烦恼的情绪状态之中,那么,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只有做到了从以上两个方面去协调,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并达成心理上的有效平衡。
  
  四、与自身平衡
  
  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从生活、身体方面来说,应该做到“三有”。
  “三有”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过度与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比如,暴饮暴食会破坏平衡,当食不食也会失去平衡;又如,狂欢达旦会破坏平衡,偷懒酣睡也会失去平衡;再如,超负荷的劳作会破坏平衡,好逸恶劳也会失去平衡。要特别注意懂得科学用脑,如果用脑过度就会引起心理疲劳,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心理疲劳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的降低,它揭示机体需要休息、调整和恢复,这时,可以用停止用脑,或以睡眠、娱乐等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大脑功能的调节,而劳逸结合、体脑结合、科学用脑则是消除心理疲劳的关键。反之,如果此时强制大脑继续工作,则会加重心理疲劳,造成脑细胞的损伤或脑功能的恢复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压抑、心烦意乱,进而引起头痛、失眠、记忆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其他心理疾病。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警惕和重视的。
  (二)从学习与思想方面来说,应该做到“三要”。
  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学生要目光远大,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这个目的意义,就是心系校园,志在天下,也就是为民族、为祖国、为人类而学习。要实现这样的人生目的,就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既要有符合现实的理想,又不贪求缥缈的幻想,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并做出不懈的努力。只有一个目光远大,懂得人生目的意义的学生,才能珍惜时光,好学不倦;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金钱、名誉、地位、享受、娱乐、恋爱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减少或避免这样那样的冲突,求得心理平衡,从而求学奋进,以实现对理想的追求。
  2.要正确认识自我。青少年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接受现实的自我。评价自己,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能止于“了解”这一点上,还要敢于承认和接受,做到闻过则喜,见贤思齐,去非分之想,存务实之心,以减少或避免心理冲突,创造出理想的自我。
  3.要寻求学习中的乐趣。青少年学生要热爱学习,兴趣广泛,诸如棋、琴、书、画,好而选之,增加情趣,陶冶性情。同时,要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经受欢乐和忧郁的考验。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处理,尽可能地求取成功,从而减少或避免失败的苦恼。当一个人学习有所进步并取得成绩时,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充满乐趣。成就感越强,这种乐趣就越大。这对维护个人心理的平衡,是尤为有益的。
  (三)从对待心理问题来说,应该做到“两个及时”。
  1.及时识别。青少年学生对心理问题应及时加以识别,以利于早发现,早调适,早平衡。事实上,即使较轻的一般心理问题也有它的早期信号,而较重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更有它的临床症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加以了解,以达到及时识别的目的。
  2.及时调适。及时调适可以使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缓解或消除,以达成心理平衡。心理调适包括自我调适和他人调适两个方面:
  (1)自我调适。青少年学生应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并不断提高调适的能力,以促进自身心理的平衡。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自我调适的方法。第一种:意识调控法。当受不良情绪困扰时,可以通过思考来认识自己精神状态的不足之处,鼓励自己振作精神,自我安慰,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形成欢愉而平衡的心境。第二种:改善环境法。把居住环境改善得整洁、明亮、宁静,使人感到舒适惬意,身心放松,也利于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第三种:交谈倾吐法。向亲人或其他人倾吐心中的烦恼,得到他们的理解、同情、安慰,也能较好地调适自己的情绪。第四种:暗示调控法。当受心理问题困扰而苦恼、悲伤时,可以不断地提醒自己:“忍一忍,一切都会好的。”通过这种暗示来提高自信,也有助于控制不良情绪。第五种:转移注意法。当受心理问题折磨感到痛苦时,可以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把精力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爱好中去,如听听音乐、练练书法、读读书籍等,这些都有利于减轻不良因素的刺激,起到缓解痛苦折磨、调适好心理的作用。
  (2)他人调适。当自我调适效果不佳,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青少年学生应该及时求助他人调适。他人调适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的咨询人际关系,由咨询者(教师)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学生)改变心理问题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学生)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我们教师重视平衡策略的运用,不断提高平衡策略的运用水平,有效地发挥好这一教育策略的应有作用,那么,我们在预防和调适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有力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些。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