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运用“心理相容”原理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发现,心理治疗要取得最佳成效,医生必须处于双重心理地位,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医患关系。一方面,医生作为治疗者要有强烈的关切、同情和乐于助人的态度,以自己的职业权威去帮助患者消除病痛;另一方面,医生还要站在被治疗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通过心理上的亲身体验,真正了解、体察患者病因所在,和患者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只有这样,医生和患者双方才能达到相互沟通和信任。这就是心理学界所说的“心理相容”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加强学校班级德育工作、改进教育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心理相容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在心理上相互协调一致,情感上相互交融,生活中相互尊重、信任。心理相容是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在言谈举止、思想观点、个性品格等方面能够彼此为对方从心理上所包容和接受。班级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对于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群体内部的心理相容,有助于融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促成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从而为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心理相容是建立班级内部成员真挚友谊的心理基础,它能激发班级成员的主体意识,通过发挥情感的力量,改变学生个体与班集体不和谐的态度和行为,融洽班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班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群体内部的心理相容,能激发学生对班级开展德育活动的价值认同,增强教育双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既是落实德育目标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又必须能够体察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相一致、相和谐,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意识。作为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内部氛围影响下,能增强“换位思考”意识,体会教育者的教育意图,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并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平等地进行交流,克服“逆反心理”,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相容”原理对班级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往往不能完全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心理相容”,班级成员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隔阂”,从而严重影响班级德育工作的效果。从班级德育工作的现状看,产生“心理隔阂”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班级内部成员观点、信念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一致。观点、信念一致会加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相容;反之,则会导致双方关系紧张。从心理学上讲,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和喜欢与自己观点一致或相似的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观点、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会使彼此感到“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因而在心理上容易相容。反之,双方在心理上就不容易和谐、相容。当前教育双方所处的地位往往是不均衡的,教育者处于优势一方,教育对象处于劣势一方,而解决这种不一致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教育对象自觉参与教育者所期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观点、信念。而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观点、信念,比教育者用口头灌输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明显,记忆也更深刻。
  其次,德育方法选择的失当。当前,班级德育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方法选择不当。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者在知识、地位、阅历、经验等方面同受教育者相比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表现为:教育者对自身水平的提高、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更新、地位提升和巩固等关注较多,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状况、受教育者对教育的要求、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等关注很少,教育者不能真切体会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从而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产生距离。
  再次,对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把握不准确。在德育活动中,有些德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心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认识不清,对于教育对象所处环境的差异把握不准,对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对班级工作的影响理解不透,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刀切、一种方法,从而使教育对象在心理、认知上与教育者产生距离,感情上不能交流,导致心理隔阂的产生。
  最后,教育者自身素质水平不高。当前,教育者自身言教和身教的不和谐也是造成心理隔阂的重要原因。有些教育者对自身要求不严,表率作用差,自己所提倡的和要求的,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却做不到,导致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的认同意识下降,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消除群体内部的心理隔阂,增进心理相容,是提高班级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第一,充分重视情感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班级德育工作应体现以尊重、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并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来实现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为此,一是要克服教育者以领导者自居的观念,发挥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把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投入紧密结合起来,以尊重受教育者为出发点,在教育双方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二是要把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敢于正面回答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三是要科学对待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关心、信任和理解受教育者。通过感情的交流创造群体内部良好的“情感环境”,树立教育者可亲、可近、可信的形象,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心理相容。
  第二,改进德育方法,把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增进心理相容的重要手段。当前德育方法改进的首要问题,就是不能再把学生的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要改变过去班级德育工作渠道单一、方法单调的状况,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法,把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群体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特别是要把促使受教育者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观点和信念作为重中之重。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把所接受的教育转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增强教育效果。
  第三,树立优良的班风,为班级成员心理相容提供精神支撑。树立优良的班风,一是要把班级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依据班级的内外部环境,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合理的价值取向,体现共性与个性、时代色彩与自身风格的融合。三是要倡导学生对优良班风的践行。教育者以自身对群体精神的践行为榜样示范,激励学生对班级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总之,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充分重视“心理相容”原理的应用。正如有的学者提出,要增进心理相容,必须实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儿人情味,少一点儿火药味;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方法,少一点空洞说教。只有如此,才能使班级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认同,才能增强德育效果,达到德育目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