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论中学德育中人文关怀的构建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内容摘要: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他们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遇到种种思想观、价值观上的难题。本文认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应从深入了解中学生的需求、关注中学生的发展入手,确立新的德育环境,创造新
  的德育环境,优化新的德育环境,创造新的德育载体,以此来构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体系。
  关键词: 中学生,德育,人文,人文关怀
  
  中学的德育工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教育重点之一。德育也是中学生实现迈入更高层学校学习,或者进入职高、技校类学校进修,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21世纪的中学生有着以往中学生所不同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困惑,这是由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所造成。因此,需要加强中学生德育中的人文特殊品质的关怀,以下简称人文关怀。为了更好地论述德育中人文关怀的建构,首先要对人文进行简单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人文关怀。
  
  一、理解“人文”
  
  人文一词来源于西方,早在古希腊,就开始为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实行全面的人文教育,当时叫做Paideia,它包含着“人性与教化”的双重意蕴,古罗马的西塞罗则开始用humanitas表示培养人成其为人。人文的核心是“人”, 因此,有必要认识人的本质特征。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及到近代科学时代,人的本质被抽象定义为理性、神性或者纯粹的自然性等因素。而马克思提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把抽象的人、精神思辨的人还原为现实的人,在实践中展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多重的、丰富的关系,并把人置身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因此,实现人的价值,不是主观的观念活动,而是人在活动中,在结成的各种关系中实现的,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可以说,人的世界既是人化的世界,同时又是文化的世界。笔者认为,从现实层面上看,人文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挣脱某些外在干扰中,在冲破由金钱和权力形成的专制和独断中,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以及人的情感和意志,由此也显示出人文、社会精神的活力。从这个观念上说,人文的意义最终是以人的价值需求和人类关怀为终极目标。 若拆开“人文”去理解,那就是“人”与“文”两个概念,“人”可以理解为对人生追求的理论,“文”则归结为对文化探求的理论,前者表现为人生关怀,后者表现为文化关切。这样的价值寻求便是人文的最终价值需求,从人类社会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看,人文的最终价值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类自身解放、自由和幸福的社会理想以及价值观念的追求。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就不难看出,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关心人,尊重人。
  
  二、构建德育中的人文关怀体系
  
  中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未成熟的阶层,他们在经历着应试的学习过程,每天所走的路线是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教室、老师是他们面对最多的,但这一点并不影响他们了解社会,并不能阻碍他们的自我成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开始自我选择适度的仪表、举止、言词,有意地控制自己,以便在老师、同学面前留下良好的道德印象,但是,他们也会遇到道德观、价值观上的问题,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的情况。在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中产生的困惑,从一个层面看,也是社会成员道德、价值困惑的折射。他们的思想变化,深刻影响着他们成为社会当代人之后的思想发展趋势,这应当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笔者认为,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认识社会,在关注自身学业的同时,关注社会的动态,以便自我地更好地成熟发展。提出以下的措施来体现人文关怀,建构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体系。
  
  (一)对中学生的再认识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尊重的渴望。而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启发人的自觉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互相尊重与信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启发人的自觉性起着决定作用。满足人的尊重和需要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中学生虽然是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但是他们也是独立存在的自由个体,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德育工作者应用和平、民主的方法,从中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激发中学生奋进。
  中学教师或者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会遇到学生交往问题、性心理问题、考试焦虑症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趋势。我们现在对中学生所倡导的是:人是高尚的,是完美的。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不高尚时,他会有两种选择:或者怀疑人类道德的纯洁性,或者因自己具有负罪感,而厌恶自己。前一种选择会产生真正的道德问题,后一种选择往往导致心理问题。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人的生命,认识人的自我发展规律,大胆更新德育的内容。首先应告诉学生,人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人可以向善而无限接近高尚,可以追求完美而无限追求完美。那么,学生的选择,就会达到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以此来实现德育的目标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
  
  (二)确立新的德育模式
  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这就为中学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条件。在平时的生活教育中,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建立起新型的德育模式。也就是说,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深入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对自我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选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使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只有在这样一种教育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人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发展的意向,从而理解、尊重学生,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进而影响其整个人生,这样也就实现了德育的人文关怀。
  
  (三)优化德育的环境
  传统的德育是教育者在某一固定的地点对被教育者进行说教式的教导。对于中学生而言,中学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的形象。虽然,他们的校园文化不能象大学校园那样开放和自由,但是同样可以创造出好的德育环境来。如:在每个班级的板报书写德育教育的宣传材料,形成教室良好的德育观念宣传氛围;德育教师可以在德育课上布置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意识,同时可以组织中学生与所在城市的大学生的思想交流互动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伦理性的影片或者宣传片、参加文体活动、关注国家大事,以此来激发内化中学生的道德思想,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学生灵魂里。同时也可以适当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带学生走出校园,了解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笔者认为,中学的校园文化是不同于大学的校园文化,中学的校园文化是引导学生、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而努力,是影响其一生的鼓励与塑造的关键性、基础性的精神体现。是一种内在动力,是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可能没有大学校园文化那样丰富多彩,但是,同样可以有细化之处。它所能体现的以下人文内涵有:(1)开发学生追求和谐、公正、仁爱的倾向;(2)培养学生学会批判、反思又不失同情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态度;(4)培养学生致力于思考社会、自我等问题的意识;(5)培养与人相处的善意和谅解能力。
  
  (四)要创造新的德育的载体
  随着社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已经深入中学校园,虚拟性、多边性、交叉性的网络特点,使很多中学生群体愈来愈迷恋网络。网络是虚拟的,我们无法阻止中学生不去接触网络,但是,我们可以把网络引进课堂,帮助学生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开发网络的德育功能,构建明、暗线结合的网络德育宣传教育体系。比如:建立校园网站,在网站中开设中学生论坛,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中学生走出困惑,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从实际帮助中学生发展自我的价值开始,在开放的网络中进行德育课程学习的同时,要对网络加强管理。扶持中学生的德育观念学习小组,热情鼓励中学生用手中的相机、DV等现代高科技设备,拍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矛盾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道德观念的兴趣,以此来实现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空、大、泛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以上的内容是笔者关于加强建构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中学生德育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必须找准实现人文关怀的基础,它不是抽象的观念世界,也不是超验的神的世界,而是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确切地说是中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真实世界。把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德育思想人文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使德育思想的人文价值具有强烈的客观现实性。中学生是现实的、具有生命的独立个体,他们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关注他们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应该是中学德育的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学德育中人文关怀体现的核心。
  
  参考文献:
  1、严春友著《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3月版
  2、舒志定 著 《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屠大华主编,《教育思想研究》,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5、李康平著,《德育发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