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正文内容

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班级管理不仅要讲求科学性,使班级管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注重人文性,使班级建设体现出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本文从班级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以有效提高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班级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
  
  一个集体为什么能够吸引她的成员,一个集体为什么会产生凝聚力?那是因为这个集体共享着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文化,同时,班级成员的积极创造又生成和发展着文化—班级文化。
  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M·E·斯皮罗从人性和文化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是指一种认知系统,即一系列被纳入相互连接的有较高秩序的网络和结构中的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命题’。这些命题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范性的。”这一定义的内涵是:①文化被确立为一个认知系统,文化具有认知的功能,通过这个认知系统,人可以获得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知识;②文化是一个具有较高秩序的网络和结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③文化是由一系列命题组成的,文化具有可接受性;④文化规范人的行为。斯皮罗把文化与人的认知和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分析文化促进人格形成提供了一种视角。
  文化发生影响,是从整体文化过渡到集团文化,然后从集团文化过渡到小群体,再从小群体过渡到个人。斯皮罗认为:“社会的存在取决于它的社会系统的运行;社会系统是由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是由制度组成的;只有组成这些制度的角色得到执行时,这些制度的功能才能实现。”每个人对于文化的汲取,都是基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需要,基于所在群体的标准。个人的行为只有放在与他息息相依的文化群体中才能得到解释。班级文化是整体文化的变体,是小群体文化,是亚文化。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文化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教育和文化尽管不能划等号,但在人的发展上是同一的。所以,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又可归因于文化问题。
  文化与儿童人格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人格是什么?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在人的幼年时期逐渐发展形成起来的。到了成年,人格就已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统一性。由此可知,首先,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而学校就提供了这样一个专门的环境,特别是班级,它把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现实地聚合在这样一种人文情境中,以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为取向;其次,儿童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这样一个特定的认知系统,个人的发展是对文化的掌握和内化;再次,儿童人格的形成主要在幼年时期,儿童的幼年期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度过的,所以,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土壤;最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被文化作用下的人格,也必然是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持久的心理特征。
  总之,文化影响人格,人格左右行为。文化作用于人的行为,必先作用于人的人格。
  班级文化就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班级文化资源,是发展学生人格的当然要求。
  
  二、班级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作为亚文化的班级文化,要使它在儿童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和正面的作用,必须进行培育,而不是任其自由滥觞。班级应该具备如下机能:首先,班级适于儿童的生存,保障儿童的身心安全;其次,由认同和归属到维护集体的存在;再次,学习资源的合理分配;第四,具有生存与发展的动机和活力;第五,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秩序的维持。班级文化就是在这五种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有了生成班级文化的基础,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班级文化。我们看到班级文化产生所需要的文化资源,主要来源于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和同辈群体的文化。班级文化因课程提供的整体文化和校园文化,而从内容上显现了较高的层次和约束力,使得班级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同辈群体的文化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在班级范围内,通过聚合、冲突、整合、提升这样一个过程,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班级文化,才真正具备涵养人格的文化特征。
  文化聚合。由不同的家庭、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学生,组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集体。各种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认知方式,社会、学校、班级所提出的制度规定,班级所拥有的物质设施等,共同组成了一种内容庞杂的文化情境。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形成与他人、与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阶段,属于儿童的文化表达阶段。
  文化冲突。班级内部的文化冲突是在儿童之间、儿童和群体之间、儿童和教师之间、班级与学校之间、班级和社会之间发生的。班级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行为模式、价值取向、认知方式上。在这一阶段,属于儿童的文化适应阶段。
  文化整合。班级的文化整合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生存适应性,二是群体归属和认同,三是审美创造。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能够相互接纳和包容各种与自己相异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班级生活中的主导价值观基本确立,儿童在班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并开始进行适合班级文化氛围的个人创造。这一阶段,属于儿童的文化濡化阶段。
  文化提升。经过整合以后的班级文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原地止步,而是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逐渐加深内涵,拓宽视野。如果班级文化的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就不会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就会引起新的文化冲突。这一阶段,儿童的创造居于班级文化发展的首位。通过创造使每一位儿童所追求的价值得以实现,获得认同;通过创造使每一位儿童都能从整体文化和校园文化中汲取营养,使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整体文化沟通和融合,通过沟通和融合提升班级文化的精神。这是儿童的文化创造阶段。
  经过互动和创造而形成的班级文化有如下特征:第一,以接受整体文化为主旨的互喻文化。班级的存在以传承人类文化为己任。这种文化的传承又是通过同辈群体的合作、借鉴、互动实现的。第二,以创造为志趣的审美文化。班级的存在以启迪儿童的心智为己任,儿童的心智是在健康高尚的审美创造中被重塑的。第三,以儿童的社会化为目标的行为文化。班级的存在是以儿童的社会化为己任。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儿童的文化实践而实现的。第四,以尊重个性为本位的学习共同体文化。班级文化是刻意组织的文化,这种文化以发展儿童的个性为己任,不仅要异中求同,更要同中求异。第五,以儿童身心特点为基点的儿童文化。班级文化深染着童心、童趣、童乐等鲜明的儿童特色。
  
  三、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作用方式
  
  班级文化是整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整体文化的照搬。整体文化要产生影响,就必须经过特定群体的过滤和筛选,与群体自身的文化相融。已经形成的班级文化会以一种超有机体的力量对儿童的人格进行建构,
  文化不仅被人所选择,同时也对人进行角色的分配和选择。班级群体就是这样一个小型的社会,有等级、有差异、有亲疏、有离合,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占据各自的位置,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儿童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是儿童的角色分配和地位划分的根源。儿童所具有的文化资本可以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以个人的情感、行为和思想表现出来。那些受主流文化影响较大的儿童,他们语言规范、行为端庄、处世成熟、学业优秀,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所以他们在班级中往往处于干部的位置和舆论赞同的中心。那些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较大的儿童,他们的语言习惯、行为方式、处世方法、学习成绩良莠不齐,他们身上的种种问题被教师当作缺点进行纠正,这样的儿童在班级中往往是被重点管理和约束的对象。所以,在一个群体内部总是有一些等级与威望方面的差别。因此,尽管儿童面对共同的文化,但文化在儿童人格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文化分配的不平衡,将会导致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不仅要重视班级文化对儿童的影响,还要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分层对儿童的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应从文化分配的角度分析儿童学业和操行不良的原因,尽量弥合儿童之间的文化差距。只有群体的所有成员从根本上分享某种文化时,一个有着强大的社会团结的社会群体才可能存在。齐美尔认为:“一个群体只能在共享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兴盛。”
  文化作为一个认识系统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文化内化的结果。文化影响儿童的过程是:首先,儿童了解作为文化的命题,因为儿童在学校中所获得的文化主要是以命题的形式出现的;其次,儿童了解这些命题实际包含的意义;第三,儿童把这些命题内化为自己的智能;第四,儿童用这些命题指导自己的行动;第五,由内化的智能引发儿童的文化创造行为。
  文化作为一个规范系统对儿童的交往行为起着约束和引导的作用。作为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人通过与别人交往,观察别人的行为,设想自己的位置,投身于他人的角度,以反观自照来评价或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为往往是自我经验与社会角色期待之间连续冲突的产物。班级为儿童提供了各个不同的“他人”。当儿童行动时,他人是高兴还是愤恨,是表扬还是叱责,这些“他人”在儿童心中作为判断自己行为的标准。所以,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成为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调控的重要标准。
  进而观之,文化对儿童角色的分配、认知发展和行为的规范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文化对儿童的濡化。濡化是文化对个体的作用、同化过程。班级文化对儿童的濡化,是在班级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个体、群体之间相互运动、相互参照、相互转化,使整体文化的价值观内化为儿童的核心价值,围绕这一核心价值,把儿童的知识、行为、情感、角色统一起来,最后形成儿童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
  
  四、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的全球化背景要求我们在吸收外来资本和技术的时候,弘扬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信息数字化的背景使得教师的文化权威面临困惑,教师的文化并不能左右学生的文化,教师所代表的文化正在受到学生文化的挑战。政治的民主化背景使得在班级中不能只有教师的声音,教育还要听一听孩子们的呐喊。文化的大众化背景使得多种文化都可以进入学校和课堂,单一文化独领风骚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价值的多元化背景使得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和质询。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整个社会文化已经呈现出多样性,以及价值多元化。文化环境发生的这些急剧变化,必定反映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审视班级工作,重视班级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使班级建设真正走上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道路,不失为可行之策。诚如司马云杰所说:“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群体精神、思想和信念。它的志趣愈高尚、目标愈宏大、取向愈进步,就愈能包罗和容纳不同的文化,愈能包罗、容纳不同的文化,就愈有生命力,愈能整合不同的价值意识。”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培育班级文化既有契机又有挑战。契机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化带来了文化的丰富性,使得班级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厚,儿童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挑战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得班级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班级文化要经过长期的冲突和整合,才能形成班级成员认同和遵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主要参考资料:
  1.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6.冯增俊著:《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美]M·E·斯皮罗著:《文化与人性》,徐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殷海观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