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高三区域地理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策略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内容摘要:现行的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形势下,区域地理的学习越来越重要。而其庞杂的内容却让高三学生感到十分棘手。本文对区域地理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并作简要的学习策略分析。

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两大类。对于结构良好领域知识需要反复地训练和记忆,而结构不良领域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用心去领悟,并内化。同时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形成。

关 键 词:区域地理 学习策略

区域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同时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区域地理内容的复杂性和各区域的差异性,导致学习区域地理显得比较困难。区域地理从知识的组成上来看,有大量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同时还有许多的结构不良的知识内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更多更重要的是结构不良领域内的知识的学习。根据区域地理的内容特点,本文就区域地理内容不同分类阐述相应的学习策略。

一、区域地理的主要内容

区域地理主要是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些内容在初中时已经是学过的,但初中时要求是识记地理事物,明确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了解地理事物、现象形成的原因。

作为高级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如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地理能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它是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但由于现行的中学教学及高中招生考试模式的影响,区域地理知识在高中学生中是相当缺乏的。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卷来看,区域地理都是文综地理考试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文综的背景材料,是文综试题的载体。客观上,区域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使它成为各学科知识载体。所以,高三年级在地理复习时,针对区域地理来说内容多而杂,学生学习时仅停留在初中时的要求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区域地理在高三时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区域位置、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区域地理大到大洲、世界分区,小到国家和国内分区。区域位置分别涉及到经纬度位置的绝对位置和相邻的地理事物关系的相对位置。区域地理的特征,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方面的显著特征,也包括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

(二)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其中主要有以下内容:1、区域优势和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区域优势主要包括区域位置的优势、自然地理方面的优势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优势;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区域位置和自然地理要素等方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区域开发和区域开发的意义。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做好区域开发,因地制宜是实施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区域开发意义即区域开发的目的,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意义。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整治措施。区域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明确其产生原因,并加以整治,可资以今后开发借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知识分类来看第一部分主要为结构良好的知识,这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部分为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是第一部分知识的延伸,是学习者以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内容。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作如下简述:

二、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区域地理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会事半功倍。区域地理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地理特征是在初中学习时就要求掌握的,是属于结构良好的领域。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特征,在检测中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而对于高三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重点是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区域地理中的区域优势和区域开发的有关问题就属于此类。

(一)区域位置、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策略

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区域地理的特征是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是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的重要依据。掌握区域地理的这些基本内容的学习方法上,更多的是强调识记,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学生对此类结构良好领域中的知识点的记忆。

1、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学习策略

一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确定即:利用经纬线(度)来确定的绝对定位和利用典型地理事物为依据的相对定位。描述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时,既需要了解其比较准确的经纬度位置,同时更需要掌握区域界线的认识方法。

首先,是根据经纬度和地理事物特征来判断

要确定地理位置,最准确的莫过于利用经纬网了。可以要求学生记住几条重要的经纬线如:0°120°E160°E180°20°W等经线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纬线所穿过的区域,了解沿线的重要地理要素,这样可在头脑中形成全球的空间格局,遇到了相关问题后,学生就可以借助这些知

识储备来解决。

典型的地理事物有河、湖、海以及主要

地形区(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等)、海岸

线、岛屿、水系、我国各省区的轮廓等等地

理事物的形状或延伸方向来推测其周边地理

事物,并确定区域位置,同时也明确了区域

范围。例如:

读下面两地区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甲 气候,乙 气候。两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主要是根据两图中的水域轮廓形状以及注入的河流分布,当然还有图中经纬度,就可以判断甲、乙分别是里海和波斯湾水域。接下来解题就方便多了。

其次,是根据图中注记和统计图表的信息来判断

对于没有经纬网的图题,就要注意发现图中的各种信息,如注记中的地名和数字(等高线的海拔),这都可作为信息来帮助判断。例如:

读图3和图4(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4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解析:图3中的海拔、图4中的气象统计数据都是重要的有用信息。根据图中的海拔(如最低在1000m左右)就不可能回答为华北平原了,因为华北平原海拔多为50m以下。所以能否提取图中有效的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第一小题是解答整个题目的一把钥匙,接下来的几小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洚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气温(°C

20

0

20

0 150 300 降水量(mm

甲乙丙丁

丁乙丙丁

乙丙丁乙丙丁

丙乙丙丁

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结合图形特征或数据来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依据该信息便可找到相应的地理区域。

如上题图4中所反映出的该地最低月

平均气温在0°C以下,—10°C以上,

说明该地为暖温带;从山麓自然带——

落叶阔叶林带,也能看出是温带,结合降

水集中在夏季的特征就能得出为温带季风

气温(但是降水较少,说明离海较远一些)。

又如:读右上图的气温、降水坐标图,乙地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城市:

A、北京 B、南京 C、罗马 D、圣地亚哥

解析:图中虽然没有给出月份,但乙图形反映了气温高时少雨、气温低时多雨的特征,最低月均温大于0°C,由此不难联想到地中海气候,也就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2、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策略

区域地理特征是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学习区域地理特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抓住区域位置和地形,可以依据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和地形特点得出气候特征,气候和地形结合可以得知河流的流向和水文的一般特征。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自然地理特征就基本明确了。例如,亚洲面积广大是形成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基础;地形的中高周低是形成河流呈放射状的基础。所以,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高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地理的自然特征及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如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征是全国工农业发达的地区,与其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是密切相关的,是与发展历史较长、科技力量雄厚相关的。当然与其所处的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学习区域地理把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区域地理学习中,比较法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因而产生了多种类型。运用同类比较法或异类比较法,对两个相似的地理区域的进行比较,力求发现相似两个区域的不同点。

同类比较法,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事物而认识异同点的方法。同类相同点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同类相异点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如长江三角洲与美国东南沿海地区;也可用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两个地理区域的比较,目的是更好地突出各地理区域的区域特征。

而异类比较法则是比较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通过比较表面相异的两类对象以发现异中之同,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这种比较法,反差大,结果鲜明,有利于鉴别和分析。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如珠江三角洲与塔里木盆地相比较,一个是沿海一个是内陆,一个是东南,一个在西北,一个湿润区,一个干旱地区,特征十分明显。如下表所示。

珠江三角洲

塔里木盆地

气候

距海近,降水丰沛、夏季高温多雨,纬度低,热量充足

距海远,终年干旱,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冬季寒冷

地貌

河流三角洲、地势平坦、低洼易涝

盆地边缘山麓有块状绿洲,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依次出现戈壁→砾漠→沙漠

水文

地表水丰富,河网密布为外流河、淡水湖

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为内流河,内流湖

土壤

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地表为戈壁砾漠、沙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农业生产

种植水稻,植桑养蚕,甘蔗基地,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水果之乡,劳动人民利用低洼易涝的地貌创造了基塘农业

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盆地边缘绿洲农业,瓜果特别甜美,长绒棉质量好。

以上表中,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地理位置关系。

(二)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的学习策略

在初中学习的区域地理中,学生往往缺少知识在不同领域迁移的体验,知识主要是靠记忆,大量的是通过练习和反馈来熟练掌握知识的。在高三的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的学习,开始涉及到大量的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来实现。学习者要解决具体领域的情景性问题,必须掌握高级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可能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同时,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一个情境中,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不同的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都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要把概念具体到一定实例中,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他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区域地理的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部分内容的教学完全适合采用该方法进行教学,而且这也是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1、区域优势和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的学习策略

区域地理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是大洲的、世界分区的、国家。明确区域优势和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是实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优势和区域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地理要素两方面。它们有相对的,也有绝对的。如上海,位于东部沿海地区、长江入海口大陆海岸线的中点,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交通便捷;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等等。又如东南亚,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地处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石油、锡等矿产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等,这些区域优势多在区域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区域限制性因素,关键是明确针对经济发展方向,对于农业来说,区域限制性因素主要是从自然地理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去考虑。区域位置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形成限制因素的基础。所以有相似的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不同区域,其限制因素是相似或相同的,如我国塔里木盆地和中亚的图兰平原限制因素都是水源。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共同限制因素是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等。

 但是世界的区域众多,一一去记住是不可能的。这需要老师帮助总结,使学生掌握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得到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区域地理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学习模式,应当是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对区域地理可以大致按照沿海、内陆;平原、山地等来形成一种模式,明确各区域的共性,包括优势和限制性因素,使学生能够通过一两个例子的学习,便能掌握分析区域地理优势和限制因素的一般方法。这是建构主义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建模的途径最好的方法是比较法,通过比较,明确不同类型区域的不同区域优势和限制因素,通过比较,明确相同类型地理区域的相同区域优势和限制因素。

2、区域开发和开发意义的学习策略

区域开发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区域开发要因地制宜。而区域地理环境的相似性,决定了区域开发也应是相似的。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在区域位置上有相似性如:都位于沿海、都处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自然地理特征上也有相似性即都处于雨热同期的季风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但能源、矿产资源缺乏。所以这两个区域就有共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如农业生产方面都是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和桑蚕养殖基地;在工业上都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面向国际市场。区域开发及区域开发中的重大工程建设(如我国西北地区、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西部大开发,南昆铁路建设,西气东输工程等),在区域开发中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如西气东输工程,其突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和东部地区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2、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脱贫步伐;3、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等。

任何一个区域的开发,其主要意义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对于其他区域或其它重要工程,只需与之对照适当地作一些调整。这样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分析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的意义也是如此。

3、区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整治措施的学习策略

区域地理环境的脆弱性、区域开发的不合理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区域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有许多相似的特点。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时对此类问题的建模就十分必要。

如江南丘陵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是降水多,地形起伏较大,植被破坏严重。具备这种地理背景的地区、开发利用又不注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都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又如西北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地理背景是气候干旱,植被破坏严重,又多大风天气。其地理背景和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所以世界区域地理的不同地区,通过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就比较容易掌握它的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不同区域类型的区域开发的分析,明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地理背景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就可能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模式。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即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析。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方面,在不同区域地理条件下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即与其地理背景是一致的;而人为原因根本上就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地表植被所致。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我们就可以通过了解其地理背景推知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整治措施主要是要对症下药。即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尤其是针对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解决植被问题,而对于地形的起伏和降水问题,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或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问题,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然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并通过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出新的知识结构。

对于区域地理的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的教学,一方面需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实例,同时又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化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建构,并得到内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