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英才专题预测:粮食与耕地 科学发展观

材料一:中国粮油市场于2003年秋开始“发烧”。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在短期内猛然走高。十月中旬以来,苏、鲁、豫、皖、浙、鄂等省食用油价格,均处于近年来的最高峰。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攀升。如此短期内农产品价格的大面积上涨,是中国一九九七年以来的第一次。

这次涨价主要还是粮油市场的经济周期规律在起决定性作用,长达5年之久的上一个价格下降周期结束了,新一轮上升周期借着粮油减产的由头就开始了。这种波浪式的价格曲线,是粮油在内的一切商品的必然走势。目前的这种涨价,实际上是一种价格回归。因为从1998年以来,国内的粮油价格一直处在一种很低的水平上。

阅读材料一,回答:

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谈谈你对粮油涨价的认识。(提示:从原因、影响及政府应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分析)

2.有人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有利,对城镇居民不利。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材料二: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由高峰期的每年6.8亿吨跌到现在的每年4.5亿吨,粮食连续四年产不足需。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粮食需求量,特别是优质品种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但农民土地却被征用滥占严重,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年减耕地1027万亩,而人口年增1000万,使农民既失地又失业。同时由于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现有耕地退化、沙化、酸化和盐渍化速度惊人。

材料三:有分析指出,这次粮食涨价与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有关。

在强调“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外(资)不快”的口号下,各种各样、各层次级别的开发区遍地开花,大片良田成了厂房、居民区和交易市场。还有一些重要产粮区片面强调“工业立县”,为了所谓的“筑巢引凤”,纷纷“跑马圈地”,规划建设开发区,造成大面积农田抛荒。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导致国内粮食总产量连年下滑。

阅读材料二、三,回答问题:

3.运用经济常识道理说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4.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的认识。

5.退耕还林还草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但由于近几年来粮食价格低迷,我国一些粮食主产区也刮起了“良田种树风”。有人认为,调整农业结构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对这种观点,你是怎么看的?

6.对于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人指出:“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外(资)不快。”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粮”、“工”、“商”、“外(资)”之间的关系?

材料四: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温家宝总理多次重申这一原则,并要求坚决制止一些地方乱批滥占耕地行为,采取各种措施,重点放在保护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上。

阅读材料四,回答:

7.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在一些地方不断受到侵害。为长期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国家制订了《农村土地承包法》。试述这一举措的经济政治意义。

8.为了解决农民土地被滥征滥占问题,请你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答案:

1. ①我国粮油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并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若答“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可。)

②粮油价格上涨对增加农民加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积极极作用,但有可能带动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③政府应市场调节基础上,积极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维护市场秩序。

④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粮油生产能力。

2. ①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从中受益,对农民有利。

②农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粮油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开支,加重了城镇居民的经济负担。

③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发展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搞上去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这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对城镇居民来说,都是好事,都是有利的。

④当然,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可能带动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如果涨幅过大,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益都将受到损害。

⑤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作用价格”的前提下,粮油价格上涨是很正常的,目前的波动幅度完全在合理范围之内。政府将会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维护市场稳定,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 ①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

②粮食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独立自主。

③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

4.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全局,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稳定。

②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应更加重视耕地的保护。

5. ①调整农业结构,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保护耕地,保护粮农生产积极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③笼统地讲调整农业结构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是不合理的。

6. ①“无粮”确实“不稳”。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这种“稳”不仅涉及农村社会的稳定,也涉及农民增收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没有这样的稳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无从谈起。

②“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外(资)不快”有一定的道理,它看到了“工”、“商”、“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如果片面强调“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外不快”,把大片良田改成厂房、居民区、交易市场,或规划建设开发区,会造成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减少。

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各地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二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既要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还要合理地招商引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兴办工厂、招商引资保护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耕地面积,协调好发展好农村中的各个产业,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7. ①这一举措有利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维护农村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

8. ①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道路,关键是科技兴农,调整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②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③依法保护耕地,合理开发科学使用土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误区的提醒]

1. 对这次粮食涨价的原因,有同学错误地认为,这次粮食涨价是粮食供不应求决定的。

其实不然。

这次涨价归根到底是市场的手在发挥作用,是价值规律决定的。

这次粮价上涨有三个原因:一是全球粮油欠收,国际市场粮食涨价;二是国内粮食减产,直接影响了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进一步涨价;三是粮食生产经历一个新的周期。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认为,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前两个原因体现了供求影响价格的道理。

第三个原因体现了价值决定价格的道理。

由于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粮食供求平衡,丰年有余。从1998年以来,国内的粮油价格一直处在一种很低的水平上,比国际平均水平低很多。去年借着粮油减产的由头,把价格从低水平拉回到正常水平,换句话说,目前的这种涨价,实际上是一种价格回归,回归到粮食价值的正常水平上来。这就是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市场经济周期规律在起作用,长达5年之久的上一个价格下降周期结束了,新一轮上升周期就开始了。这种波浪式的价格曲线,是粮油在内的一切商品的必然走势。

2. 要正确认识这次粮食涨价的影响和意义。

①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从中受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②在经历了5年之久的价格下降周期后,农产品价格回归,政府和老百姓冷静、理性地面对,反映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走向成熟,这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③这次粮食涨价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

2004年高考(文综)经济常识预测

河北特级教师 刘泽民

围绕着“一个目标”、“一个观念”备考经济常识。 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提出了党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一个观念: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温家宝总理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上两点既可以作为试题直接设问,也可以作为贯穿经济试题的指导思想。针对后者提示几点: 一、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谁都不会轻视它。把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看,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中国的小康;统筹城乡发展,已经为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明路,就是不能孤立地看待三农问题,要把农村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放到一起考虑。比如农民进城务工,已经不再是农民在农闲时赚几个零花钱这么简单了,“农民工”现在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力,务工收入成为相当多的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能否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能反映你是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正因为如此,总理才亲自帮农民讨工钱,才有一系列保护农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再比如清理整顿开发区,保护耕地,取消农业特产税,给农民种粮补贴等等,直接看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但是,我们要从这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中看到它的普遍意义,要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因为,这些措施之间都有着内在联系。有些同学总说自己大题答不全,就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要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回答经济问题中来。 二、东北振兴问题。目前,我国已形成五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带。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西南三角经济带。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被称为第四极。关于国企改革,高考已经考了近十年,东北是国企改革的最后攻坚战了,大量国有资产待在库房里像冰棍一样溶化掉,加之人们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要想改变,困难重重,越是难题才越有可能出现在高考题中。从“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区域发展这个角度看,东北在近二十年中和东南沿海比起来落伍了,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讲,东北是祖国的北大门,振兴东北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准备东北振兴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从东北自身找原因,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联想到外部,如引进资金、引进企业,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嘛。另外,因为振兴东北问题大家都在准备,就像去年大家都准备“三农”问题一样,那么,命题人就可能反堵题,还要迎着热点上,还让你堵不着,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去年的“三农”就是放到城市化里考的。今年,可不可以把东北问题放到五个经济带里,考区域协调发展。

三、资源问题。搞经济实际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研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的就是这个问题。比如循环经济的提出、环境保护等。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面临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资源应该是根本,如果没有了资源,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不能只注重人的因素,要重视物。在这里是针对以前片面强调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极“左”论调而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再大,也不能忽视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决定作用。

四、经济体制问题。“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十六届三中全会讲到的这三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应该放到第一位,因为,这三点都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把非公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讲充分,不要有顾虑。有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等说法认识上有偏差,总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纯而又纯的。其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从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再就业的途径主要是民营经济。非公经济虽然考过,但是,当前仍然有考的价值。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之有些人的观念还未转变过来,就有继续考的必要。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科学发展观

一、考题预测分析

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今年政治高考最重要的时政背景,解决经济、社会和人的一切问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所以,全面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做好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提高得分率。

二、考点热点结合点的梳理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2.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1)原因: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2)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会走弯路。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1)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有的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有的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2)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3)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5)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考查的重要考点提示

1.经济学: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2.哲学:唯物论中人与规律的关系、辩证法的三大观点、价值观、科学生态价值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

3.政治学:党的性质(“三个代表”)、宗旨、领导作用,政府(国家机构)的性质、职能、活动原则等。

四、考查的角度提示

可能是选择题,也可能是非选择题;可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用哲学知识分析,也可能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说明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

下面通过几组试题进行示例。

材料一:入世后,我国传统行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市率先发展纺织行业,投资建起了纺织制版中心,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模拟仿真系统用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上市从过去需要20多天缩短为3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在高污染的造纸、钢铁、化工等行业引进先进的治污设备,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促进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材料二:十六大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在总结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回答下列问题。

1.辨析:发展是硬道理,因此我们应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该市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3.从哲学角度看,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的?

4.从哲学角度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答案:

1. (1)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形势和国际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2) 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更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
(3)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4)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2. 第一,该市运用高科技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模式。

第二,该市引进先进技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三,该市对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减少了污染,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3. 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发展的实质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或答要有创新精神),同时体现了在联系中把握发展的观点。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 ①我国没有走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体现了认识是一个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②我国是在总结了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工业道路,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或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

胡锦涛反复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有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就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回答下列问题。

1.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就是要 ( B )

A.把理想变成现实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D.承认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日前,中共某市委通过的《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规定:自2004年开始,取消沿用多年片面追求GDP指标的做法,对于部考核的重点将主要放到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上来。这一做法 ( A )

A.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结果

B.表明GDP的统计方法已经过时

C.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D.体现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提出了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在社会上流行着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的政绩观。从哲学上看,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是 ( C )

A.没有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D.没能坚持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看问题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并非常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1)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

(2)政府的性质、职能、实践“三个代表”。

(3)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见前文的梳理)

[解题提示]

做本题这类试题,要会抓住“题点”,即“党”、“政府”、“科学发展观”,以这三个题点为思维出发点,根据材料的需要准确迁移出“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时共同指向“科学发展观”,这样就能做出一个很漂亮的答案。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