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一课>>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第一课教案(表格式)

课题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一节 第一框)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20029 2

知 识

目 标

识记:体会“客观性”一词,能初步感受到其中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意思。

理解: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应用: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能 力

目 标

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德育

目标

从世界的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上引导学生消除有神论的影响,旗帜鲜明的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1、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

2、人们改造自然物”角度来阐述

教学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物,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策 略

方 法

采用启发式提问、讲述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材料分析法

教 具

媒 体

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本框的根本内容讲述自然界的客观性。要让学生弄明白其原因,一方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另一方面“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最后指出方法论的意义。

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哲学,陌生、新奇、茫然,教师只有注重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并打好基础。


环 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 习提 问(5”)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也就是哲学吗?

2、 哲学能使人聪明,启迪人的智慧,因此学好哲学就能使人聪明吗?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导 入新 课(2”)

两千多年的屈原在他的《天问》就提出了约167个问题,以此为问题的导入,启疑,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学生根据教师的情境导入,引起兴趣、引发思考。

讲 述

新 课

18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归纳理顺线索,进行概括总结。

1、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1)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A、 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起源和变化过程

B、 各个天体组成的化学元素和地球相同

C、 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

D、 总之,宇宙中的各个天体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A、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形成的

B、 科学已经揭示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有亲缘进化关系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阅读教材并自行划分层次,学会总结。

突 出重 点

辨 疑解 难10”)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基础上,就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人类产生之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制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1)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3、 方法论的意义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前提。

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辨疑解惑,加深理解,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环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知识巩固能力训 练3”)

设计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进行能力训练,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是如何理解的?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训练。

通过本框的学习,使我们不仅认识到人类产生之前,自然是客观的,而且知道人类产生之后,自然仍是客观的。

A

复习本节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即对“客观性”的理解。

B

完成目测上的习题

板书设计提纲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1) 宇宙间的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2) 生物的产生和变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 人类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1) 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2) 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3、方法论的意义


课题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一节 第二框)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20019 10

知 识

目 标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1、结合基本事实理解下列观点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2)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 明确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在阐述自然界与社会客观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 力

目 标

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德育

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够客观的进行分析。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的定义。

策 略

方 法

采用启发式提问、教师讲解与学生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材料分析法

教具媒 体

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本框的根本内容讲述社会的客观性。要让学生弄明白有其困难的所在,因而要注意内容的内在的逻辑性,一步步推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最后引出物质的概念,指出整个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学生对“物质”的哲学概念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打好基础。


环 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引导阅读教材。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哪些不同?

思考、回答问题,阅读教材。

导入新课(2”)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启疑、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意识的参与,那么,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讲述新课(8”)

教师点出“客观性”的基本含义。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归纳第一个论证。教师稍微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1)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都来自自然界

(2) 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是人有意识的创造自身。

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理解,学会自己归纳问题。

突出重点18”)

5”)

教师以提问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第二个论证,并且要注意逻辑推理过程。

第三个论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也有一个推理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并归纳,得出结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问题:

1、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2、生产方式包括哪两个方面?

3、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2、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1)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3、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上客观的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客观的。

(2) 决定阶级社会发展过程的阶级斗争规律是客观的

(3)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某种客观规律的支配。

二、物质

1、 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辨疑解惑,加深理解,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听讲并思考理解。

回顾所学的内容思考、理解


环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知识巩固能力训 练3”)

设计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进行能力训练,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水平,国家规定了许多具体的数量指标,这就意味着生产的发展决定于人的意识吗?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训练。

通过本框的学习,使我们经过一步步推理得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进而使我们深刻理解整个世界是物质的。

A

复习本节内容,更深入的理解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进而理解“物质”的定义。

B

完成目测上的习题

板书设计提纲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3、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三、物质

1、定义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课题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节 第一框)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20019 12

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理解:1、意识的概念。

2 、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应用: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要在意识本质上的分歧。

学习哲学理论继续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

1、 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2、 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2、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策 略

方 法

采用启发式提问、设疑方法,归纳法以及讲述法。

教具媒 体

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本框的根本内容是论述意识的本质,要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意识,从意识的起源以及本质上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意识依赖于物质,进一步说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对哲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认识了宗教的本质,有助于形成无神论的观点。


环 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5”)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 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2、 什么是物质?

思考、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2”)

教师通过归纳问题由此引出与“物质”紧密相关的概念——意识

哲学上关于物质的定义又是借助“意识”的概念来界定的。那么,什么是意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如何?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讲述新课(10”)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归纳理顺线索,进行概括总结。

强调“人脑”,但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吗?设疑并举例分析。

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 的反映

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 从意识的来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事物通过实践在人脑中形成的反映

阅读教材并自行划分层次,学会总结。

思考、理解

突出重点解难15”)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基础上,就重点、难点问题,运用对比综合抽象的方法对三组类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第一组:从意识的性质的角度来分析的

A、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组:从意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程度来分析的

B、 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组: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的

C、 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觉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

3、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辨疑解惑,加深理解,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环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知识巩固能力训 练4”)

设计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进行能力训练,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既然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为什么还说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有意识?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训练。

通过本框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意识尽管有许多表现形式,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客观事物。

A

复习本节内容,理解意识的本质。

B

完成目测上的习题

板书设计提纲

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生理基础)

2)意识是客观事物通过实践在人脑中形成的反映 (内容)

A、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性质)

B、人的具体感觉与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程度)

C、人们对现状的感觉与认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及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具体内容)

3、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课题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第二节 第二框)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20019 17

知 识

目 标

理解:1、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3、怎样从主观方面着手,力求使意识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应用:使学生知道“不知论”不利于认识和改造世界。

能 力

目 标

1、 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

2、 继续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主要是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德育

目标

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的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教学难点: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策 略

方 法

采用启发式提问、设疑方法,以及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述。

教具媒 体

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本框的根本内容是论述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前一框虽然讲到了意识有正误之分,但并没有分析其原因。因此,本框是前一框的深化。

学生通过学习对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学会判断分析。


环 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5”)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2”)

纠正并归纳问题的答案,由意识的本质引出本框要讲述的内容。

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根据教师的归纳导入,引发思考。

讲述新课(10”)

重点分析(15”)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且分析其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点明问题引发思考。结合此问题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举例发言,教师概括归纳讲述。

引用苏轼的诗句启发并导入下一个问题。

提出问题:人们的意识是否每时每刻都正确呢?引导学生思考。

分析以下三个原因,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讲情道理”的方法。

结合漫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获得正确的思想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举例思考回答问题。

在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归纳。

1、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

3)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2、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

1)立场不同

“立场”是指利益立足点,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并非都是阶级立场。

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获取正确认识的基本立足点。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3、方法论的意义: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阅读教材并领会其中的问题,学会思考总结并积极举例发言。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

阅读教材并结合漫画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思考。

阅读并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环节时 控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知识巩固能力训 练3”)

设计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进行能力训练,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录把扇摇。”你是如何理解的?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训练。

通过本框的学习,使我们在肯定物质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又辩证的认识到意识能动作用的其一方面,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A

复习本节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

B

完成目测上的习题

板书设计提纲

二、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

1)立场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3、方法论意义: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案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