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影响思品课小组讨论效率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论题选择不当,脱离学生的实际;讨论走过场,没有时间保证;理论提升不足。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小组讨论的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效率 对策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然而,为追求新的教学形式而讨论的现象很普遍,形式主义的讨论必然导致课堂讨论的效率低下,其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学习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合作不够主动,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而不是旁观者。为此,教师在讨论小组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异质”要求: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异质”要求,是指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家庭状况、思想道德、纪律观念,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大差异性的组成人员之间具有互补性,有助于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各自特长。在小组讨论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可以担任小组长,成绩好的同学担任记录员,思维活跃的同学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谐、激烈、高效的讨论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原先纪律较差的同学也会渐渐融入小组当中。组内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式学习讨论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是一种学习上的帮助。“异质”的成员组成符合新课标“全人”发展的要求。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个体特殊性,任意排列组合小组成员,某些小组很可能因缺乏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或因组织纪律差、成绩差的成员过多而不能很好地展开讨论。

规模适度:小组规模要适度,即小组成员的多少要恰当,这是取得良好的小组讨论效果的第二要素。成员的多少要根据论题的难易,学生组织能力而定。小组成员过多,则会因受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制约而难以控制讨论的秩序,也会因时间的局限而使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能充分参与讨论,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而且也会使成员的召集过程浪费过多的时间;小组成员过少,比如同桌两人一组,其优点是学生座位不需调换,组织时间减少,但缺陷也是极为明显的。首先,不能体现成员的差异性;其次,不能体现集思广益的集体优势,无益于独立思考,举手发言,最终使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补充成为空话。我认为小组成员以48人为宜。小组的建立方法大致为以下几种。

(1)前后桌4人为一组。这是最为常见的小组组建法。其规模适当,组建迅捷,也能体现差异性。但农村中学的有些班主任从狭隘的教学成绩或班级管理考虑,将成绩或纪律较差的同学集中排位,这些同学在一组,除非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否则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纪律难以保证。解决的方法是,将这些同学拆散,充实到各组中去。

2)组长组建讨论小组。政治教师首先了解每个同学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同学中的威信,学业成绩等,指定几位小组长、记录员,教师提出适当要求,比如男女同学比例,团员和非团员的比例,班干部每组不得有两人以上等。然后由组长和记录员协商,召集本小组成员。如果有学生毛遂自荐当小组长,则优先于教师的指定。自荐和学生自己组建的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也会使讨论更热烈,更和谐。在讨论中,记录员负责记载小组成员的发言,代表小组成员在班级中和其他小组交流,而小组长则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小组的相对稳定性:即班级小组一旦建成,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以后每次讨论就可以迅捷展开,省却临时组建的时间,也便于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但稳定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其一是说大稳定小调整,教师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融于某一小组,或学生已提出调换小组的请求,就应当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以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小组讨论中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其二是说,稳定是有时限的,经过一个月或二个月,不妨来个大调整。记录员,小组长大调整,小组成员重新并列组合。这样做有利于那些有组织协调努力的人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增加班级同学间的交流机会,增进友谊,扩大交往范围,增加讨论的新鲜感。

二、论题选择不当窗体顶端

论题选择不当,这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下面分析一下论题选择不当的表现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论题脱离学生的实际:单纯逻辑思维方式的探究,讨论的主题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讨论对学生就没有吸引力,讨论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情感出发,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抵制诱惑”为例,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我用多媒体播放法轮功练习者天安门广场自焚惨状的录像,创设情景,学生竞相发表自己的感想,抽象化为如下几种:法轮功的危害;为年轻人青春早逝惋惜;痛恨邪教法轮功;为什么人会失去理智而自焚──走上不归路的原因──邪教的诱惑。我适时给予引导,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把教学引到“诱惑”上,让学生独立发言: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良诱惑。接着我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抵制网吧诱惑。如何抵制网吧诱惑这是当今青少年直接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虽然有关网络的利弊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教师不应当等到八年级上学期,在七年级就应就怎样帮助已沉迷网吧的同学好友远离网吧,自己又怎样抵制网络诱惑以及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媒体丰富、发展、提高自己等方面展开讨论。选择抵制网吧诱惑为论题,既符合教学主题,又切合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思山指出:“所选取的知识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更多考虑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身关心的问题。以及身边和社会发生的事物。在内容的选取上强调学生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效开展课堂讨论,论题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实际情况,讨论目的是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比如情感困惑,心理障碍,不良习惯,思维困难,等等,小组讨论,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内容设置的这一要求同样适合于小组讨论主题的选择。小组讨论主题还要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其具有时代的精神,要力争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 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改变学生讨论活动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和贫困地区学生、南方学生和北方学生以及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状况、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显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也要选择不同的讨论主题。比如网络的利弊,如何抵制网吧的诱惑的讨论,就中学生而言,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但西部少数村的中小学生,不知网吧为何物,没有见过触摸过电脑,讨论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对论题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学生如果对讨论的主题不感兴趣,就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去。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对某一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当客观事物和人们的需要以及在需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兴趣相符合时,人们就会产生满意和愉快的情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讨论产生兴趣呢?教学中要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合作者,要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必须设计好讨论的主题及主题的呈现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愿意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做学习的主人

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这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生成问题,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提出论题,以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而且更能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窗体底端

论题没有突出教学主题,缺乏深度。每堂思想品德课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课堂讨论要围绕中心内容展开,体现最重要的内容和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以七年级“抵制诱惑”的教学为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让学生明了有两重性质的诱惑,而在于怎样抵制诱惑,从情感和行动上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课堂讨论内容,应放在如何抵制诱惑──自己的行动上。八年级上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节的第一框是“学会自我保护”,其重点和焦点是如何面对网络不良信息及网络游戏的诱惑,这是所有家长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荒废学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从青少年自身出发,围绕如何面对诱惑展开讨论,交流经验,是本框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一个活动必有一个主题,一堂课也必定有一个主题,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主题服务的,主题是宏观的目标,也是小组讨论的方向,不从情感上、方法和措施方面突破“抵制”的主题,“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目标就完全落空了。

有些单纯的简单的知识、原理和认识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和独立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无须进行小组讨论;有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不要认为新课堂就必然要求小组讨论,新课程并不是一概排斥讲授法、谈话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教法学法,当然知识的呈现方式应该做到生动有趣、多种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进行小组讨论,是否讨论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的形式主义的讨论,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这也是课堂效率低下的表现。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集中群体智慧,经过合作讨论,互相补充,互相辩论,方能解决的难题。

论题有失偏颇:有些教师认为讨论的对象应该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一方面,难点的突破方式多种多样,并非一定要课堂讨论,是否讨论要看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思想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与特征、学习动机等实际情况,比如,超出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省时,学生更容易掌握。讨论的问题脱离超越学生的实际,包括思想和心理状况、知识水平等,太难和太复杂的问题,不适宜学生讨论,否则学生很难互动讨论,讨就会冷场,只好草草收场,最后还是教师用传统的方法解决。

论题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首先要确定学习任务的起点,即能力起点,亦即学生小组讨论必不可少的能力与态度,它预示着讨论活动的起点,起点恰当,学生就具备了开始讨论的能力,起点的确定是比一件较困难的事情,在同一个班级,要根据大多数学生而定,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经常考虑的问题:学生分析。另一方面,课堂讨论放在教学重点上,这话没错,如果把大量时间花在非重点的教学内容上,就违背教学的效益原则,但什么是重点?有些教师认为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两者是手段,是为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服务的,这样,课堂讨论的内容就不言而喻了,如“苏霍姆林斯基与两朵玫瑰花”的故事,补续故事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围绕故事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关系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应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情况,就有可能两个班级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讨论的问题也就不一样,用古话说就是有的放矢,功要用在刀口上。如果任何知识都要通过讨论,用发现法来教学,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必要。其实,“传授──接受”法和“发现”法应该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要错误的认为,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就是课堂小组讨论。

三、小组讨论不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景,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却没有时间的保证,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讨论走过场,讨论不充分,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课堂讨论不能次数太多,一堂课组织一次最多两次就可以了,时间的多少,不是教师设计教案时预设的,要看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一般510分钟,教师在学生课堂讨论时,要在教室里巡视,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给学生以启发和指导,不要怕讨论影响你的教学进度,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不妨多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但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协调作用,把握讨论的时间,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站在前面,教师站在后面,情感在前,道德在后,事件在前,概括和抽象在后。

四、理论提升不足

课堂讨论有一定的程序,每一步都有其具体要求和独特功效。归纳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是互相补充完善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零碎和不系统的,如果缺乏教师小结程序,就没有理论的升华,教师的总结归纳,使芜杂变得有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讨论的小结工作。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还要注意让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如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发表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出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多样性,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理解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明辨正确和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结不是重复学生的观点,教师的总结在整个小组讨论程序中只占很短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也并非小组讨论后的必经程序,如果是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已经比较全面,教师的总结则是多余的。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讨论时师生热情高涨,场面热烈,学生发言也很精彩,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自主性,但最后还是老师一锤定音,摆脱不了应试的阴影,降低讨论的效率,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明放实收”的总结是极为有害的,这是对学生劳动──讨论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打击,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要使课堂小组讨论卓有成效,恰当的小组成员分工,选择好讨论的主题,充分的互动讨论,教师的条理化提升等都是教师应充分注意的。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教师对话》

2.《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

3.《新课程教学设计》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