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分析

当我们理顺了热点专题并进行了热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之后,来进行这套考前解题技巧分析,其实许多答题技巧在平时的练习中早有渗透,在此做个总结,只盼同学们切记!

纵观2000-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学科主观题设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怎样类 意义类 为什么类反映类启示类和“分析说明类”。设问角度和设问方式的不断创新是近年高考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同的设问对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对知识考查的指向及审题的技巧方法都不同。对设问的指向角度不明,必然出现答题的盲目性。下面就高考政治主观题中常见的试题类型及相关的解题技巧作一下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备考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怎样类”题型的解题分析

怎样类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情形,即怎样体现怎样认识怎样做。因此,在做这种题型时应首先注意的解题方略:

第一、先明确设问是哪一种情形的怎样型,是怎样体现怎样认识还是怎样做

第二、注意设问对知识范围的规定是宽泛性设问,还是理论限定性设问(宽泛性设问只指明知识基本方向(学科范围),没有对具体理论提出直接而明确的要求。理论限定性设问对答案组织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而明确的限定)

第三、根据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将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找出,并可给它标号。

以上三点是共性的,应该说是分析主观题都应注意的三个步骤。下面我们按怎样类的三种情形来具体分析一下:

1怎样体现

一般来说,这类题型在设问上有两种情况:一是设问中明确告诉的知识点,即理论限定性设问。二是不明确告诉的、宏观的,其基本形式为上述材料体现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或哲学常识的什么道理,即宽泛性设问。对于这两种设问,解题方法上是有所区别的。第一种设问,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答题时,先写教材中的原理,再引用材料中的关键句说明是体现这一原理的。我们以2004年全国卷第38题(3)问的“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为例分析一下:

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字就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而教材中所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5个基本点,经过对照、比较筛选,主权归我就是表明在南沙群岛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说明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搁置争议说明了不要对抗,就与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基本点相关;共同开发表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的基本国策,促进了共同发展。

第二种设问,应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去搜索教材中的知识点,注意要全面,回答时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我们以03391)为例,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中的关键句是“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这一关键句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二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答案的要点也就是这两个方面。

2怎样认识(认识类)

认识类题型是指题目提供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题目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词语出现。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时仍然是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态度。命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设问中有明确指定性的,二是不具有明确指定性的。解答不具有明确指定性的,首先,必须给回答定性,明确答题的角度,是政治学、经济学或是哲学的角度。其次,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从相应的角度去寻找教材当中的知识点。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的进行分析。

☆经济常识的这类题目,在答题时,我们一般将其按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这几个步骤进行。

1)发现问题(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

2)分析问题(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

3)解决问题(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的问题都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2004年广东)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答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的有力措施(是什么),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怎么办)。(4分)

(注:如考生提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其他措施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工进城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 分,但本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7分)

☆哲学常识的这类题目,在答题时应该用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方面。当然,有的设问已经明确了要从某个角度来认识问题反映的现象,那就只能根据题意展开分析了

1、材料一:湛江是海洋大市,2004年养虾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但从中国加入WTO后,从水产品出口情况看,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等问题。湛江九洲星公司利用生物技术和藻类微生态调控技术,在全国首创封闭式生态养虾模式,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向安全无公害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材料二:前不久,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计划的意见》和《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加快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等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过程监管,以保障消费者安全。

依据哲学知识,辩证认识"绿色壁垒"现象。

答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必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绿色堡垒"是一种新的贸易组织保护主义,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但另一方面,"绿色堡垒"有利于促进人们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有利于保护人类健康,保障消费安全。

22004年年初,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将大量高浓度氨氮废水排入沱江支流毗河,导致沱江严重污染,沿岸内江、简阳、资中三地上百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大批企业被迫停产,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这是建国以来少有的特大污染事故。4月至5月,四川省仁寿县东方红纸业有限公司,将造纸废水偷排到沱江支流球溪河,到使沱江再次受到严重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近90万元。

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行为进行评价

答案: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材料中所反映的是企业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和全局利益,是本住主义的表现,也是违法行为。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保护生态环境。企业的只顾自身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是错误的。

3、怎样做(措施要求类)

这种题型在设问都是给定做的主体(谁),政府、企业或个人,并且指定了某一方面的内容的。回答这类问题,首先,应将所指定的内容或知识点搞清楚,将它明确化。然后,根据所给的材料一一对照,一致的就是所要回答的要点之一。基本模式是材料加原理或知识点。

例: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一观点在当前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应怎样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①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资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②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种题型在哲学方面比较常见,比如是如何做到什么原理的?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考查“怎么做”,因此答题时要注意: 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成了两张皮;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

例题: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政府救济,更要*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参考答案]: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求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的真切了解。

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出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政府救济,更要*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中等,说明了这一点。

二、意义类题型的解题分析

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主要针对某一做法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典型设问有“有何经济政治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政治意义。2004年出现了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所以对于这种设问的回答,首先要明确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或是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回答的要点要密切结合所学的知识,紧紧抓住材料中所提供的关键语句,不能乱编一通。如果是问政治、经济意义的,一般情况不必把政治、经济意义分得很清,分要点即可。有些意义还必须结合有关时事的论述。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一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针对材料中反映的比如像农民、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等。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等等。

 ▲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科学发展观。

▲从对外交往角度组织要点: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拓宽我国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与经济交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出口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优势互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等等。

例题:2004年全国卷)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这道题立意新颖,指向明确,考查学生对发展我国海洋产业的经济意义的认识,分析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中所提供的“资源”、“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信息点,然后根据该设问要求,紧扣材料提供的信息点,由小到大进行结合分析。参考答案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海洋是重要战略资源库;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三个作用的落脚点在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政治意义方面的答题思路:

  政治方面的规律不如经济方面的明显,我们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性质和职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国际方面的还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公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

1

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学习宣传牛玉儒的先进事迹对党的建设的意义。

参考答案:牛玉儒的先进事迹,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学习宣传牛玉儒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完成执政使命。

☆、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

答这类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扣住事件本身的要害,一般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去认识,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应当吸取的反面教训(两点论),第三,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说明,事件的推进其实践意义和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当然,还可以从价值观去回答,点出他的价值观方面的重大意义。总之,要突出其方法论意义。

1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势人群的出现、我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这些不仅干扰着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

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整个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以合理的方式组合的时候整体功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三、原因类题型的解题分析

该题型最常见的设问是“为什么”,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也有间接的隐性设问,如“有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前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

分析原因的思路

第一种方案:从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开。必要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必需(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意义。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明确的“行为人”,则应补充这是“行为人”的职责。比如说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设问中的“行为人”是党和国家,那么答题时除了回答“必要性”“重要性”角度外,还应补充:这是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的;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第二种方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联系材料,从根据和意义上把教材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句加以组合。

第三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

在很多情况下,要将以上三种方案综合起来分析。

四、反映类题型的解题分析

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的什么变化,三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等。不管是哪种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这里以图表式的题型为例进行分析一下:

图表式题型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

解题技巧:

要带着问题读材料的思路进行,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

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借位。

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的深藏的信息及本质问题。第二问一般是问两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前两者常见。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切忌漫天撒网。此外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课本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

▲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

▲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对表格内容一定要进行横比(说明两者的差距)和纵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观点。

图表题的有些年份有特殊意义,要准确理解。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的表达,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

答题格式: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比较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题:2004年全国卷)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材料一: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其中:8个主要产粮省份]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1997-2003

4%

[2.73%]

8%

材料二:农民人均纯收入(A [其中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B A:B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A

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B

A:B

1997

2090

[1268]

5160

1:2.47

2003

2622

[1168]

8500

1:3.24

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11分)

分析:设问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数据发现经济现象的能力。两张表格所集成的材料非常典型、有说服力。考生如果仔细分析背景材料,应该能够很清楚地发现参考答案的要点。该简答题的落脚点是要让考生通过数据发现.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与城镇居民收入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而非农产业的收入又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其隐含的结论就是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或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这个结论是与中央三号文件中关于改善农民收入的若干具体举措相互呼应的。这种考察方法对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的意义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该题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挑战的严峻性。这个类型的试题有助于考生形成一种严谨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本题所涉及到的课内知识点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生产与收入分配等部分,题目将重大现实问题与课内知识点进行巧妙对接,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

答:材料一说明近7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产粮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尤其缓慢。

材料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7年里有所扩大。而且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启示类题型的解题分析

启示型的设问,一般是以某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即可,不必展开去分析,侧重于解决问题措施的表述。

例:200463日,泛珠三角区域的内地9省区(粤、桂、琼、滇、贵、川、湘、赣、闽
政府行政首长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广州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这标志着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有何经济意义?
2)这种区域合作的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有利于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港、澳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
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
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六、分析说明类题型的解题分析

这类题型的设问,一般要求分析材料中体现问题的实质、原因(依据)、影响、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考生尽量能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道理,然后根据相应类型进行分析。在这种题型中运用哲学知识去分析材料的题目比较常见,应引起注意,这种题型的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如果是给定原理,要求用某某原理来分析材料的,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要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答题时应采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例: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闭幕。与会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承诺相互合作,帮助受灾国重建。

与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题为《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中郑重承诺:中国愿根据受灾国政府和灾民的需要,调整和补充救灾物资;将与受灾国合作,帮助受灾地区重建道路、桥梁、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愿意与区域各国分享中国“风云二号”卫星的有关资料,等等。据此回答:

从哲学常识的角度分析,印度洋大地震及海啸对人类的哲学思考。

答案要点: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人类的科技应该更多的关注自然而不是相反。在自然界中,我们还有许多没有认识的、或者没有完全认识的领域和方面,比如地震、非典、沙尘暴等等,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规律是客观的,当人们遵循规律的时候,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海啸对人类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至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以上是我整理总结的一些资料,以供同学们学习参考,高考中可能会碰到很多新的题型,在此应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什么题型,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审题时都要先看设问,后看材料;审清题意,题眼明了;围绕设问,展开思考;打好腹稿 卷面排好。看清设问的规定性:例如:体现了什么原理与如何做到什么原理不原现;用原理去分析其原因和用原理去分析其意义不一样;用原理去分析为什么这样做与用原理去分析怎么做不一样……找准题眼:就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与设问的内在联系去重组知识点、整合知识点、迁移知识点、再生知识点……打好腹稿。为了适应新的电脑评卷方式,就应注重打好腹稿,注意字的大小合适,书写清晰。平时练习做题时,不要过多地注重解题的结果,而应该更多地去研究分析材料的方法、思维的逻辑性等。一道题解不对或答不全,除基础知识和心理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分析材料不全面,思考问题缺乏条理性,如果同学们能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去研究和琢磨一下,那么再答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最后强调一点,在解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规范性的问题。有些同学答主观性试题,喜欢用自己所谓理解了的“大白话”来写答案,其结果是他所写的一些答案与要求回答的内容相差甚远,甚至是相悖的。运用政治学科的术语回答主观性试题是高考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教材中的概念、观点,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回答问题,尽量避免用社会或家庭流行的俗语来回答问题。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资料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