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浅谈“交往教学论”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启示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交往教学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沙勒与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机械刻板、师生缺乏互动的现象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带来冲击。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交往教学论已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教学。在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交往教学论将对我国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启示。

启示一:交往的基础是平等

交往教学论的倡导者认为,“合理的交往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参加交往的双方都应放弃权威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他们强调民主对交往的重要性,但这种民主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真正做到民主。“合理交往的结果将取得一致的认识,但并非一切合理的交往都必须达到一致的认识,尤其是不允许在交往终了时作出盲目的决定”。师生的交往就应当遵循这些原则。教师尤其要放弃权威的地位,民主、平等地进行教学,打破教师中心主义的传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而不是诱导他们向所谓的标准答案靠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恰当的理由。例如:在“陆地资源”一节中讲到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310亿桶,每年石油消耗量为165亿桶,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时候用完这些石油?要求学生一分钟做出回答。许多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并很快算出了答案32年。正当我总结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时一名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应该是永远用不完。我当时愣了一下,很多学生也很迷茫。是啊,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经过一番议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甲生说:因为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上升过高时,人们就不会用石油,而用替代品做燃料了。乙生说:只要石油价格上升到足够高,一定会有替代品出现,剩下的石油由于开发的成本太高,无人开发,石油自然不会用完。简单的问题变得如此复杂。试想,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这个机会的话,学生的这些想法就不能得到交流,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想法,而且也会逐渐磨灭学生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启示二:交往的目的是解放

交往教学论将“解放”作为教学的目的。所谓“解放”,这里指的是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状态,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只有当教学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时,才能达到“解放”的教学目标。单纯的灌输只能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只能是离“解放”的目标越来越远。在课堂上,学生只有拥有更多学习、思考和活动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如本人在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意义时,精心准备了计算机动画课件,力求通过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未知的动机;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逐步改变原有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这种变化,本人又将课型设计成活动探究课,让学生自己来演示公转过程。通过演示,我们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令人折服:他们用手臂表示太阳光线,用腰带作为赤道,再在自己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红粉笔画上南北回归线,用倾斜的身体表示地轴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才能解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启示三:交往的过程在于合作

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难以真正落实。因此,合作探究是交往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和合作互动的基本形式,它通常将学生分成2-6人的小组,设置小组共同目标,并将小组成员按不同的角色、自身的家庭环境等进行组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材料分给小组成员,但要注意资料的“故意残缺”,即一个人不能占有全部资料,要求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学生必须共享所有的资料,在相互合作过程中才能完成任务。当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应注意角色的互补、互联,实现角色轮换,以锻炼其不足之处,保证学生能力的健全。此外,在合作时,师生还应共同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和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这种合作探索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非常重视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获得,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繁,方式增多,质量提高。在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应该先让各学习小组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别进行有程序性的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自由争辩,进行交流互动,而教师应起到启发性的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既要注意加强组内交流,注重组内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又要注意加强组际交流和师生交流,如组际互查、组际讨论、组际竞赛等,以促进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教师与个体、教师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交往,实现学习成果的分享。

总之,交往教学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解放,提倡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等等,这些都与我们今天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地理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在课堂教学这块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用心耕耘,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2004-11-05 摘自:《地理教学》2004年第6期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