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下册>>正文内容

绍兴县财经学校200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第五课)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溪水溪花一样春,东施偏让入宫人,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当年是效颦”。这首诗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C.世界观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D.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从哲学上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3.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在其《解蔽篇》中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规划)荀子的这句话说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受现象的蒙蔽,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4.“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5.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

A.坚持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B.坚持认识论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C.坚持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D.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6.“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存在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意识的性质来体现的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它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C.它能被多数人所接受 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8.读漫画《填补》搬石头者

A.看到的是假象

B.看到的是本质

C.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D.没有看到事物的真象

9.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辗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火种,两人很快遇救脱险。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看问题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10.从上题材料中看出小灵、小敏在解闷实际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A.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B.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C.事物的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 D.事物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关系

11.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实际问题,除具备必要的知识外,还要善于(

A.通过实践去发展新的规律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被《时代周刊》评为把人类带入21世纪的100位领袖人物之一的科学家陈章梁说:“难道我们皓首穷经,对世间万物盘根究底,不是为了有一天能读懂生命的本质吗?难道人类向大自然发起一个又一个挑战,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更长久、更美丽吗?”据此回答1213

12.我们对世间万物盘根究底是为了能读懂生命的本质的说法,揭示了认识的

A.程度、水平 B.作用 C.目的 D.根本任务

13.人类向自然发起一个又一个挑战,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长久和美丽。这表明(

A.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B.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挑战自然

C.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D.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改造世界

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年卡片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一些大中小学生提出开展“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地”。据此回答1415题。

14.大中小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说明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基本解决 ②公民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 ③保护自然环境需要人人参与 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逐步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大中小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哲学上看说明

A.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B.青年学生要占有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胡适先生在回答做学问、研究问题时曾这样讲:“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据此回答1617题。

16.从哲学上看,“大胆设想”强调的是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解放思想,打破一切常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17.胡适先生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要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据此回答1820题。

18.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认识是一个由接触现象到把握本质的过程

B.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C.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D.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19.所以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

A.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D.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0.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 ②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普遍提高。“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2-7年出现一次,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由于周期较长,且多数数据需要从海上获得,缺乏必要的数据对比,科学家还一直未能找到“厄尔尼诺现象”的规律。但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频频发生与地球温暖化有关,其变化的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仅仅是天灾,据此回答2122

21.“厄尔尼诺现象”的探索还在进行中,从哲学上看

A.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厄尔尼诺现象”

B.“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规律可循

C.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限制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2.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对比,人们还不能认识“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人们获得“厄尔尼诺现象”对比数据的根本途径是

A.亲身参加实践,记录各种数据 B.读书学习,占有他人的数据材料

C.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制作 D.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赋予“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据此回答2325题。

23.上述材料中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①感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 ③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④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4.“循环经济理论”促进20世纪经济发展,这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C.只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5.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是①合理科学地想象 ②突破一切陈规、一切制约 ③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逆向思维 ④创造新规律,积累新知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26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27.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2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上述材料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

2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请回答:

1)一个民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根据问题(1)说明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创新能力?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D 7.A 8.C 9.B 10.A 11.C 12.D 13.C 14.D 15.C 16.A 17.B 18.D 19.B 20.D 21.C 22.A 23.B 24.D 25.C

二、26.答(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27.答(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

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28.答(1)抓住主要矛盾。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抓主要矛盾。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把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点。

3)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转变就业观念就说明了这一点。

4)发挥主观能动性。党和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就业问题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注:只要考生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若考生回答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加分。)

29.答(1)第一,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行进民族之林。

第二,创造性思维会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甚至会取得惊人的认识成果。如果固守书本,墨守陈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就不会兴旺发达,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不会进步。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个时代,尤其要培养创新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的能力,因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它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青年学生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