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一课>>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根本观点;初步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会客观地看问题;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教学重点
1、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说明党的基本路线与国情的关系;
3、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3、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与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主观与客观、具体的与历史的统一。
课时安排
本课三节八框,共8课时。

第一课时(No.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懂得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从而初步树立唯物主义自然观。
识记“客观性”,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旗帜鲜明地进行无神论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特别是“以改造自然物”来看。
教学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然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物的形态、属性,这和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否矛盾。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为辅,交叉使用讲解、谈话法。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进程】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1、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如何?人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如果只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还不是世界观,只是自然观;如果只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也不是世界观,只是历史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略)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中,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哲学并不神秘,不是高不可攀的。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生活中事事包含着哲理,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就可以发现事物中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其二,哲学又是一种理论学说,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人们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拥有哲学。要了解它、掌握它,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得学习,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学自通的事是没有的。
我们已经了解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并不是一切哲学都能使人聪明,相反,有些哲学还会把人弄得越来越糊涂。也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反,有些哲学还会把人们甚至科学家引入歧途。因为哲学不仅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略——五个“有助于”)五个“有助于”,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三观”可以具体化为两种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怎样以什么为出发点呢?
讲授新课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
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的第一段。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历来就有两种根本对立的看法:
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或者是某种不可捉摸的观念创造的;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比如,宗教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基督教《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据《圣经》首卷“创世纪”中描述,上帝完成“六日工程”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第一天,创造了天和地,划分了昼和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水;第三天,把地上的水聚集起来,形成陆地和海洋,使地上长满了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划分节气和四季;第五天,创造了水中的鱼类和空中的飞鸟;第六天,创造了牲畜、昆虫和野兽,并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男的取名亚当,女的取名夏娃,两人结为夫妻,成为人类的始祖。
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思想。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那么,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1)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总之,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1)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是人的意识。
【资料】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有所不同。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的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在自然条件下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例克隆马“普罗米蒂亚”,已于意大利出生,这是世界上首例哺乳动物生下它自己的克隆体,它们也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被称为“马姐姐生下马妹妹”。关于“普罗米蒂亚”这个名字的由来,它的培育人塞萨雷·加利教授向英国《新科学家》杂志透露说,“正如普罗米修斯当年勇敢地从奥林匹亚山盗火种一样,我们希望‘普罗米蒂亚’也能够勇敢地直面那些不喜欢她的人们。”
思考: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们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结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No.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并初步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并把握物质从而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知识目标
1、能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通过阐释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初步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是教学难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且容易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教学方法
谈话法与讲述法相结合。在讲述过程中利用学生学过的历史、经济知识时尽量用谈话法,分析本框题的内容主要以讲述法为宜。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思考:现在相信山神、龙王的人们越来越少,这些代表自然力的神在人们心目中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其庙宇倒塌了也很少被修复。而在某些神像(如财神)面前香火却很旺,也有些人靠预测别人命运发了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过去人们敬畏和屈从的自然力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驾驭,其神秘性随之消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左右人们命运的社会力比自然力更神秘,更容易被人抹上浓重的神学色彩。其实,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也是客观的。
1、理解社会的客观性是比较困难的
原因: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的支配。这就是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总之,自然界的变化是自发的,其运动主体是无意识的自然物;而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有动机和愿望的人,社会的变化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人的有意识活动,社会的客观性隐蔽在意识现象的层云浓雾之中。有些哲学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论者,但他们在社会历史观上却不自觉地陷入唯心论、有神论的泥潭。
【投影显示】
a、梁启超说:“大人物之心理动进,稍易其辙,整个历史就会改观。”
b、刘备三顾茅庐,第一次去时碰上诸葛亮的朋友,刘备向他请教济世之道,不料他却发了一通酸论,认为天下分合治乱,乃天命所定,不是人力可为。
c、古代有“君权神授”说,认为圣君所以能主宰天下,就因为“受命于天”。
提问:A、B、C三种观点各有什么特征?其共同点是什么?
回答: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共同特征:认为外部事物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世界的本质是意识,那么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就会从所谓的天意或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唯心主义历史观——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把唯物主义由自然领域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社会的起源、存在和发展规律三个方面科学地论证了社会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产生
a、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a、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c、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集体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已获得巨大成功。这告诉我们,生产关系是不能由人去主观随意规定的。
事例:《关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时,采用了安徽小岗村最先实行联产承包迅速脱贫致富的事例作为开场白:1978年冬天一个充满饥饿和寒冷的黑夜,当无数本地人怀揣讨饭证明奔向四面八方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几个人影闪进了一间破烂不堪、四壁透风、连饭桌、板凳、水缸也找不到的小土屋,外面派人望风,里面不敢高声人语,似乎是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党”进行秘密会议,他们对天发誓:“咱们没有别的活路,只有把地分了,顶多杀头坐牢。如果一家有人蹲监狱,咱全村养他老小,有哪个不是人养的张扬出去,天打五雷轰,三代人不得好死!”就这样,一张皱巴巴的纸,几行歪歪扭扭、文理不通的文字,上面打上了象征联合和团结的18个血红手印的民间契约,作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在小岗村问世了,它将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传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一样,珍藏于首都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这一段开场白,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气氛,激起了学生对改革前农村贫困状况的回忆,对课文中联产承包的含义、作用掌握了。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一定要“适应”前者,但又不能完全地、一劳永逸“适应”,这不是矛盾吗?正是这个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我国的改革也是这个矛盾运动的表现。
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潮流”显示的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历史必然性。
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特殊】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阶级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阶级斗争的规律也是客观的,由它所决定的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样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辩证思维】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某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的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面貌,但不能决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3、世界是物质的
a、世界不是神创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创的。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哲学上关于物质的概念
共同点?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从所有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点。
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要准确理解物质这个概念,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要明确“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万态均含共性,那就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混为一谈。
第三,还要了解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辨别】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抛开了个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具体形态的物质既有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又有个性。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而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简言之: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做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课堂练习
1、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综上所述,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请你谈谈对哲学上物质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界定,证明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形态的物质以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混为一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No.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意识的含义,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对意识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其进行的概括,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教学方法
讲授与谈话法相结合,通过对意识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其进行的概括,引导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方法和教材的叙述方式。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为什么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质?
导入新课
从自然界的产生来看:自然界既不是“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的,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以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所以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见,哲学上关于物质的定义是借助“意识”的概念来界定的。也可以说,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即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第二节我们将要学习这些内容。
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因而即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也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如“猪孩”、“狼孩”、“豹孩”、“熊孩”等。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一定要注意是“人脑”,不能说成“大脑”,因为动物也有大脑,但我们不能说动物有意识。有同学说,你怎么说动物没有意识呢?你看像某些高等动物如猩猩、海豚、八哥会做算术,那不就是意识吗?
例1:动物有没有意识?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当人们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不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
例2:大家都知道黑猩猩非常聪明。据说在英国有一位叫泰勒的兽医,在出国的归途中,访问了法国马赛的一个动物园。他所住的旅馆门前停着一辆摩托车,驾驶员是一只叫亨利的黑猩猩,它负责将泰勒送到动物园参观。从旅馆到动物园约有1.5公里的路程,当泰勒坐上摩托车后,只见亨利用毛茸茸的黑手熟练地驾驶摩托车,以大约25公里的时速前进。遇到一处红灯时,亨利放慢了车速,信号一改变,亨利手腕一转,又操作自如地拐弯下坡,最后安全地到达动物园。
我们说那不叫意识,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充其量也只是意识的萌芽,但仍属于本能活动。而造成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根本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脑是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特殊的物质。初中<<生理卫生>>讲过,人脑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动。
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最发达,大脑皮层主要由大约100多亿个神经元构成,大脑皮层里比较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人脑总重量是猿脑的3倍;大脑皮层总面积2600CM2,是猿脑的4倍;还有很多的沟回、皱纹。这种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活动决定了
(2)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
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如图】
客观存在 →→→ 实践 →→→ 人脑
(原材料) (中介) (加工机)
客观事物 人的感觉器官 人脑记忆和处理 意识
意识的产生
(3)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材料】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东汉人王符曾指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它在天上能飞、地上能跑、海中能游,集海陆空于一身。因此,就“龙”的整体来说它是超现实的,但就其各个部分来讲又都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创作它的“原型”。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性质上看

【材料】有关“宗教”: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人还按照世间的事物创造了天堂和地狱。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它的根源在人间,但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
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按意识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程度、过程看
意识既包括感觉,也包括思维。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现状——人们对现状的一切感受与认识,都根源于现阶段的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
过去——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内容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当时的客观事物。
未来——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的反映。
【材料】科学预见根源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事物的已有状态。1781年人们发现了太阳系第七个行星——天王星,记录了它的运行轨道,但却与根据万有引力计算出的轨道有较大的偏差。于是有人推测,在天王星外还有一颗行星,由于它的作用才引起实际轨道的差异。青年学者亚当斯和勒维列分别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有关规律,对天王星的实际轨道进行分析,计算出那个未知行星的轨迹。果然,1846年9月23日晚,加勒在勒维列指出的位置附近观察到了那个行星——海王星。用同样的方法,1930年3月14日人们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个行星——冥王星。
小结
人们的意识有许多表现形式,意识活动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总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观点不仅直接表明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同时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信息提示】第二节直接讲述的中心观点是:意识的本质与作用。物质与意识是世界上的两大类现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而在第一节集中说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以后,转入第二节就很自然地应当论述意识问题。第二节先一般地指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一框题),再进一步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第二框题),最后讲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三框题)。
课堂练习
意识与观念、思维、精神的关系:
联系:a、它们相当于物质来说,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第二性的;b、它们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具有能动作用;c、它们作为物质的对立面,常被当作同义语来使用。
区别:它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尽相同的含义和用法。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观念也即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思维有时指理性认识,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而唯物主义者则把精神看作和意识、思维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知识概要补充】
所有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No.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了解“不可知论”的危害性。
能力目标
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掌握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观点,且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难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教学方法
运用谈话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重点、疑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意识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无论正确与否,意识都是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那么,意识为什么会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呢?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节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与此相反,世界上还有一种观点是“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人正确认识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哲学学说。
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这种理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它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事例:2003年春天,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搞得人心惶惶,不知其为何物。至于怎么传播的、该怎么有效地治疗,人们一时也慌乱了手脚。到今天,在很短的时间内SARS疫苗已研究出来了,这说明人们能认识客观事物。
【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庄周的《齐物论》认为站在活人的立场与观点说死是死;死了的人也可以站在死的立场与观点说生是死。就譬如醒着的人站在醒的立场说梦是梦,做梦的人站在梦的立场说醒是梦。“庄周梦为蝴蝶”,这是站在庄周的立场说的;站在蝴蝶的立场,也可以说“蝴蝶梦为庄周”。他认为站在超乎一切的立场与观点,死生没有什么分别。这就是所谓“齐死生”。
庄周的相对主义思想的目的和实质,是企图取消对立面的对立和斗争。这种思想根本上是和辩证法相对立的。这是形而上学,不是辩证法。
(1)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2)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2、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原因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材料】哭婆:有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哭,成年累月神情懊丧。路人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雨伞的。天晴了,我想到小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了,我又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没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路人劝她:“天晴时,你应去想大女儿的鞋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应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好卖。”老太太顿悟,破涕为笑。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会出现正确与错误之分。
(1)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2)主观原因
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是:
第一,立场不同
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就会不同。
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们的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第三,知识构成不同。
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
人们在既往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总会有所不同,这就使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状况出现差异。
【事例】一学生提出:“打人和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被打是受害。
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问:大家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知识构成不同。
【谈一谈】交流各人的体验: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怎样影响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7班韩愈: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才能认识世界。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才能有活的目的。随着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我们对世界探索欲和求知欲也随之增长。譬如,我们小时候看到一颗树,只会说那是一颗树,上小学的时候,会说那是一颗大树;上初中时,会说那是一颗参天大树;上高中时,会说树中的分子结构,生命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清我们在世界中的作用、位置,抛弃了从而而来、意欲何往的迷茫。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我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方面的原因,人们的意识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方法论: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理上不断前进。
课题练习
为什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a、从客观事物的角度来分析。客观事物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它不是捉摸不定的,因而人是可以认识它的。
b、从认识的基础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过去难以正确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今天或明天就有可能正确认识它。
c、从人的认识能力来分析。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处于不断提高之中,人的认识能力今天达不到的正确认识,将来总会有一天能够达到。前人未认识的,后人可以认识。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No.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理解“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一基本观点,理解“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的原理,并联系现实,说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2、“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难点:“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教学方法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本框题的叙述方式,针对重难点进行讲授,力求创设情景,化难为易。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哪里?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那么,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导入新课
做游戏:现在请同学们把“一”字想到黑板上去。我们不用手写,而是只用脑“想”能把“一”字“想”到黑板上去吗?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为解决这类问题来学习第三框。
讲授新课
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投影显示:
(1)设计师设计的建筑蓝图。
(2)建筑材料经过设计师和工人劳动而变成一幢幢建筑物的画面。
看完上面的录像,请回答三个问题:
(1)蓝图能不能直接变成建筑物?为什么?
(2)在建筑房子的过程中不要蓝图是否可行?为什么?
(3)蓝图在建筑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
(1)蓝图不能直接变成建筑物。因为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建筑物这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由建筑材料这种物质形态改变而来的,它只能由工人使用工具这种物质力量作用于建筑材料来建成。而“蓝图”只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是意识,不是物质性的力量,因而它不能直接变成建筑物。
(2)在建筑房子的过程中不要蓝图是不行的,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要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蓝图就是一种意识,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活动不仅不存在而且是盲目的,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可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3)蓝图在建筑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它通过指导建筑实践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即建筑材料变化为建筑物。
由蓝图起指导作用使建筑材料变成建筑物,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那么,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呢?
1、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世世代代都在发挥,但不同性质的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1)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
(2)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有利作用和阻碍作用。

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曾长期处于盲目状态,但意识的指导作用仍然存在着。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人类才有了关于社会问题的科学理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们开始了自觉地改造社会的活动。
总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两条腿站立的人不好惹(教与学19页):在印度桑德邦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许多老虎。印度政府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自1972年起把这里辟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严禁捕杀老虎,因此老虎的数量渐渐多了起来。老虎多了本来是好事,可老虎毕竟不是好惹的,因此这里每年都有许多人被老虎吃掉。怎样才能在不伤害老虎的前提下杜绝虎患呢?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官员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老虎在发动进攻时,总是用它的獠牙和利爪攻击人的颈部。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玻璃纤维做成脖套,套在脖子上。可是不久便发现这种方法既不方便,又不能从根本上防治虎患。那么,能不能在现代科学方面动动脑筋?这个官员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不久,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个大胆的“村民”,当老虎扑到他们身上时,总是痛苦地大喉一声转身就跑。原来这些是穿着村民衣服的假人,在它们肚子里装着蓄电池和变压器,脖子上有金属电极。当老虎咬住假人时,电极就会发出230伏的高电压,这样既让老虎饱偿了电击的滋味,又不至于把它电死。没过多久,老虎就知道两条腿站立的人不好惹,只要一看到人,就会调头离去。
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运用现代电学理论防范虎患。既让老虎饱偿了电击的滋味,又不至于将它电死,使它“一看到人,就会调头离去”,说明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正确思想意识的指导下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1)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
毛泽东语录:“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徐悲鸿:“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①为什么要积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它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新观点】十六大上,在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上,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青年学生怎样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青年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b、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
【资料】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近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伟大精神——丰富的内存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近代革命精神:反抗压迫、维新图强、自强不息、爱国救亡。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红岩精神: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献身。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载入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小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实现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易混点——精神变物质并不意味着精神决定物质。
课后总结
本框我们要搞清两个问题、把握两个原理,一个易混点:
(1)两个问题
①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于“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前者属于基本概念,需要指明是什么;后者属于基本原理,需要回答为什么。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前者既要讲区别又要讲联系,后者只讲联系。
(2)两个基本原理
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A、原理内容: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方法论要求: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C、反对错误倾向:
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否认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A、原理内容: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C、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D、如何理解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a、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前者决定了后者。二者不能并列,等同二者的作用是均衡论;二者不能颠倒,颠倒了二者的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b、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不可分割。只承认前者,不承认后者,是旧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只承认后者,不承认前者,则是唯心主义。
(3)一个易混点:
【精神变物质并不意味着精神决定物质】
这一命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精神变物质”,从一定意义上是指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相反。但这不意味着“精神决定物质”,“精神”属意识范畴。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如果夸大精神的力量,就会滑向唯心主义的泥坑。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No.8)
【教学目标】
第三节包括两大内容,第一和第二两个框题是本课的方法论意义,第三框题是本课的理论总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在第一节和第二节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自然应当过渡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第一框题)这一总的方法论要求上来,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第二框题)又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补充和深化。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第一、二框题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以此为基础,第三框题又以哲学基本问题为线索,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进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学好第三节是学习本课的根本目的。
知识目标
理解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事例来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为什么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并能够用哲学道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实际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2、用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辩证地把握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从个别事实、个别情况出发。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对比和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体会教材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以及透过事例揭示深刻道理,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巩固知识。
1、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2、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一、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2、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有什么要求?
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
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具体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3、为什么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故事1】现场办公:某县电视台正报道县领导现场办公解决某基层难题的新闻,播音员说:“县领导详细询问和了解居民住宅小区实际情况后,现场办公,解决了小区多年吃不上自来水的难题。”这个时候,电视中有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哗”地奔涌而出的画面,县长和群众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看着电视里的新闻,小区居民李老太太愤愤不平:“本来一个月前就可以吃上自来水的,就为等这帮家伙来‘现场办公’才一直拖到今天!”
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左”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上的共同特点是,主观认识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主观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这叫做主观与客观相分离。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特点是,主观认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这叫做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而且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故事2】逐步升级:上第一堂社交礼仪课时,陈老师狠狠地强调了这门课的重要性。他说:“在英国、法国,见了朋友的妻子接吻如家常便饭,朋友也非常高兴。在中国,碰到脾气好的他会不高兴,会和你恼;碰到不好的,他会打你。而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他不仅会打你,而且会打死你!”座上的学生皆愕然。
【故事3】遇到喜事,向主人道喜说Congratulations!人家会很高兴,可是如果人家嫁女儿,你如是说,就极有可能遭到白眼或胖揍,因为此时代表的意思是“你(或者你女儿)终于嫁出去了,……”
【故事4】瘟疫带来的商机:1875年某日,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导——墨西哥发生了畜瘟疫。他想,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入相邻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而这两个州都是美国的肉类食品供应地,一旦发生瘟疫,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于是,这位老板立即派自己的私人医生到墨西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天,医生打来电话,说那里确实发生了畜瘟疫,而且情况非常严重。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个州大量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瘟疫传入美国,政府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外运,美国市场肉类食品短缺、涨价,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美国肉类公司的老板在得知墨西哥发生畜瘟疫后,立即派私人医生去墨西哥考察印证,制定出了符合客观实际并且行之有效的“卖缺”计划,因而获利。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说到底都是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
总之,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坚持从实际出发,包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反对主观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两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
从实际出发要注意的问题——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a、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并没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b、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就发表宏论、开展工作,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没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c、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No.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运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进行邓小平理论科学性的教育;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主要是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提高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来想问题、办事情的自觉性。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推进方法,从具体的社会现象入手分析,提炼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导入新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从具体工作来看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从党的工作的大局来看,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呢?为了积极这类问题,我们学习第三节的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
1、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所谓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主要是对我国所处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所谓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实质上是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搞清楚。
各国有各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
在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的活力迅速得到激发,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就要了解我们的现实,就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历史就不仅属于历史,它是后续事件的生长点,是现实国情的根基。
历史变化发展的积累成为今天的现实,精华与糟粕、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招人喜爱的与让人头疼的,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留给了我们。
4、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对青年学生的多方面意义
a、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b、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c、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遇到的社会问题。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No.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联系前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有进一步地了解。
能力目标
提高鉴别能力,一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二是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培养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概括介绍,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进一步消除有神论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青年学生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教学方法
采用先介绍具体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然后概括一般的哲学道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难理解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对列举的一些具体事例或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做?
导入新课
以上相关内容是我们第一课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客观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以上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那么,唯心主义世界观又是怎样认识世界本原的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习第三节第三框题。
讲授新课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观点对立的世界观
(1)根本观点上的对立——原理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②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原理: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教材提到的是第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客观存在、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通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是一回事儿,少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
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虽然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到了19世纪中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千多年来,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唯心主义也有不同表现形式,概括起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a、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b、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立足现实,着重体会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不仅是为了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改造我们自身。从学习本课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为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
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小结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认清这一问题可以带动哲学基本问题的学习,同时,懂得这一问题是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两个基本派别,而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可以说理解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才算迈开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它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同时,我们还要更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下定决心学好它。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懂得了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以后,关键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自己的行动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仅自己不被“李洪志”之流所骗,还要深入揭批其实质,与其做斗争。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No.11)
复习教案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哲学常识第一课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