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生成·体验·生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旗帜鲜明地指出,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并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教育中,不仅关注生活体验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

一、让课程内容快乐地生成。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的自主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求形成学生知和行的融合,但在实际中却差之甚远,始终未能达到期望的效应。课堂教育中重理轻情现象比较突出。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思想品德的教育极少产生出教学创造和研究的欲望。因而教师平时搜集充分的教学素材,丰富课程内容,才是思品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素材的搜集,需要教师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不管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等待上课要用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同样,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也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这样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贴近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如:《美丽的生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事先让学生回去收集资料,有的同学收集美丽的动植物,带来了花、小动物,有的同学收集了人类捕杀动物的图片,有的收集了虐待动物、破坏环境的例子,在课堂的交流信息中,有一个同学说起了网络上曾经出现的高跟鞋虐猫事件,情到深处,同学们义愤填膺,群情沸腾,引起共鸣,珍爱生命的情感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升华。

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有的是儿童渴望知道的,有的是儿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是社区乃至社会中新的信息等。这些是儿童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特别感兴趣。而兴趣越强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就有广度和深度。这样,使原本比较注重说理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材富有生命的意义。

二、让认知的构建融入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是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性的知识观。因此,“教”一定要通过儿童的活动来对其发生影响,让“学”成为儿童的主动构建。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思想品德课至少有3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生的课堂活动,在“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中同时强调要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思品课堂应该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的建构,使学生在活动中采纳并习得特定的积极生活方式。有的学生用语言文字分析、判断一道题,似乎没有激情,但天性好动的学生,让他们根据故事情节,或故事大意进行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是他们的拿手,教师因人因事而宜,适时安排学生表演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如:第七册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我安排了口语交际——与安全标志的对话。让学生自由搭配,即兴表演,有的戴着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头饰,有的拿着安全标志的模型,台下的“小记者们”提问台上的“安全标志”,在一问一答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安全标志的相关知识,爱护安全标志,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接受了。这样不仅使枯燥的讲解、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行的统一。

三、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源于生活,必然回归于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要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观;立足于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教育观;立足于课堂与生活结合、课程与课程整合的整体性教育观。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行为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反差,由此可见,道德的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在实践中产生矛盾、遇到难题,然后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处理现实中的道德冲突,最终对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感。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学生形成品德的重要场所。学校有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学习伙伴,有学习促进者,有学习榜样,,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是非善恶观。如:学校开展爱国电影展播,虽然课程内容中并无此项内容,但我想这是宣传爱国主义的契机,于是在思品课中添加了电影观后感讨论会,学生侃侃而谈,谈电影内容、身边的故事、自身的感触等,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没作任何暗示,一切是那样的真实、感人。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家庭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平时在教学中要做到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如教《家庭小账本》一课后,指导学生拟定调查表,并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请家长指导孩子体验父母的劳动,督促调查和体验感受父母的辛苦,促进学生的内化朝着高层次推进,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课堂上观点的教学,是否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还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体验、认同,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困惑,甚至抵消教育效果。如教《遵守交通规则》一课,要使学生知道哪些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及在交通安全方面应注意些什么,除了学习课文外,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担任交通纠察员,观察马路上的违纪现或向交警叔叔了解有关交通规则,并了解近几年来本地区的交通事故后的“伤害和损失”,。以此作为教训,把教材、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的形成不是被动地记忆课文上现成的概念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体验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拘泥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住各种生机、各种生长因素,真正使课堂教学包蕴生活性,充满生命力。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