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经济常识>> 经济下册>>正文内容

高一政治重要的材料题(高一下册)

1积累和消费的内容、关系?

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个方面,消费指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保支出等。

积累过多,消费萎缩,不利于生产的发展。积累的最低限是要保证生产有所扩大,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2财政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

通过财政投入,兴建重大工程,调节资源配置;通过财政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财政投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国防经费,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3税收是如何调控国家经济发展的?

税收形成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能力;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税收还是国家实现宏观和微观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4材料一: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构成情况(单位:元)

年份

种粮收入

乡镇企业收入

外出务工收入

其它收入

2002

410

688

1030

338

2003

400

718

1150

352

注:农民年收入仅够购买不断涨价的种子、肥料和燃料以及交纳农业税款,而医药费和子女的学杂费等根本无法解决。

材料二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元)

年份

城镇

农村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

2002

7703

2476

3.11

2003

8396

2622

3.21

注:城乡收入差距比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3.01

材料三:“三农”问题是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所关注和议论的焦点问题之一。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 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农民利益。

1) 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答:共同反映的问题是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

2.联系材料三,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

答:材料三表明了国家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保护农民利益;2)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3)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收入增加4)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5)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5.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产值

GDP比重

农业就业人数

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

农村人口

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乡镇企业

转移剩余劳动力

进城务工人员

农村剩余劳动力

15%

50%

62.34%

3.07亿人

1.28亿人

0.8亿人

1.5亿人

材料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指标

年份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

2001

8.5

4.2

2.921

2002

13.4

4.8

3.11

2003

8.0

4.0

3.21

材料三:目前城镇个体户的增值税有月销售额6002000元的起征点,工薪阶层所得税也有800元的免征额。而农业税没有起征点和免征额,无论土地总产量是多少,是自用还是外销都要纳税,均按常年总产量的8.4%计征。如果按照城市居民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规定,绝大多数农民无须纳税。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就业人数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但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十分巨大。

材料二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材料三反映出目前城乡之间税负不公平,加重了农民负担。

2)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当前我国还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落后,城乡差距十分明显。

3)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城镇化,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统一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6现在我国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这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另一方面,许多工业制成品滞销,生活消费不旺。因此,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要引导和控制投资方向; 同时要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

7、银行是怎样充当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的?

答:银行主要通过货币的回笼与投放、利率的高低、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控制信贷规模,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筹集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生产。

8贷款规模是否越大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答:关键要看贷款的投向,如果投向那些重复建设的项目,有可能不能及时收回贷款,造成不良贷款,从而引发金融风险。但如果市场紧缺、资金周转快的项目,则有利于搞活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也不能“惜贷”。

9银行怎样才能提高调控水平?怎样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银行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了解市场行情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严防不良贷款。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10股票、债券、保险有什么异同?答案略

11一个国家居民的储蓄存款越多是否表示居民越富有,为什么?

答:储蓄多,关键要看储蓄构成。另外,还要看居民的消费水平。现在的高储蓄原因是居民的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部分高收入者没有找到新的消费热点

12怎样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从市场主体遵守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完善法制、加强执法监管、公民道德建设 ,舆论宣传等方面理解

13从市场交易原则的角度,简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原因及做法。

①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它可以带来效益,提高买卖双方的信誉,促进正常的交易活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②交易双方要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全社会要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形成良好舆论风尚;立法机关要完善法规,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提供法律保障

14非典肆虐我国期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而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大发黑心财,大量制售假冒猥劣医护用品,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1) 分子的行为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哪些原则?

2) 应如何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

答:1)违背了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2) 国家要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经营者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依法经营;

消费者要学法、懂法、用法

151)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2)消费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3)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益?

1)适度和合理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结合,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

关键是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途径是扩大就业,完善社保。

3)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现在一些厂家、商家屡屡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安全权和求偿权。消费者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16怎样扩大内需?

(一).政府 A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1) 要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水平

2)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新的消费群体

4) 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从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扩大内需

5)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6) 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扩大服务消费领域

7) 发展消费信贷,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

B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如推进西部大开发;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投资增长,但要注意适度,并有正确的投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居民 要转变消费观念,适度消费

17、材料一、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经济增长情况

年份

储蓄存款余额年均递增(%

GDP年均增长

1999~2003

171

78

注: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GDP的比重为38%,储蓄率比西方国家高出20多个百分点,甚至比东南亚国家还高出10多个百分点。

材料二、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就业情况

城镇登记失业率(%

农村富余劳动力(亿人)

43

15

材料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年份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2001

85

42

2002

134

48

2003

80

40

注:城镇居民反映,近年来购买住房、子女上学、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农民反映种田收入多为实物,可支配的货币很少。

①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三则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③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逐年增加,储蓄率很高。材料二说明我国城乡劳动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难。材料三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增收缓慢,但支出预期增加。

②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失业的后顾之忧;收入预期低,且不稳定;支出预期高。

③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必须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扶持。

18、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4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

辨题:经济增长就是发展。

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也要作具体分析。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是建立在粗放型的基础上,如果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增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注:此题可以变化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能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等辨析题。

19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对比:
利处: 1、有利于中国进口2、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3、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4、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5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弊端: 1、不利于中国出口 2、可能加剧市场投机行为 3、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弱4、就业压力加大 5、通货紧缩压力更大6、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受冲击 7、财政赤字和银行坏帐可能增加,影响货币政策稳定。

20

表一:2003年我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照表 单位:元

2003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率

2002年比率

2003年比率

城市高收入组

24568

21.3%

7.7

9.9

农村低收入组

2478

-5.8%

1

1

表二:2003年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人均工资收入与经济增长比较表

区域

城镇居民工资收入

增长率

苏南

10889

14%

苏中

8965

10.5%

苏北

8151

10.3%

注:全省平均增长率为13.2%

阅读上述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如何解决表一、表二中所反映的问题?


答(1)、表一反映了我省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3年比2002年差距更大,城市高收入组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农村低收入组表明了此。这说明我省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亟待增加。

表二反映了我省苏南与苏中、苏北人均可支配收入落差较大,收入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差距也较大,苏中苏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落后。这说明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2)、表一中反映了我省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做法有:完善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深化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表二中反映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为此,必须把市场机制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我省经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实现苏南、苏中、苏北的优势互补;苏南、苏中、苏北要有全局观,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等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2003年我国21 个省市拉闸限电,一些省市实行了分时电价,即在用电高峰时提高用电的价格,在峰谷时降低电价,总的来讲,适当提高电价。一些地方开始提高电价、水价、气价、油价,如何看待一段时间以来的能源、原材料的涨价?如何看待这些经济现象?

“电荒”产生的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用电量激增;电力生产的基本建设滞后,投入不足,水电、火电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的企业和居民在电力方面消耗大,浪费多,粗放式生产方式。

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导致我国的能源,部分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供应紧张。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经济发展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相衔接。今年适当调低经济增长速度就是考虑了我国的资源、能源的承载能力。

22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农副产品价格的涨落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国家只能加强宏观调控,不能随意定价。如果农副产品大幅度地涨价必然带动其他消费品的涨价,不利于稳定物价,乃至引发通货膨胀。从表面上和短期内来讲,农副产品的涨价有可能使农民增加一些收入,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农副产品的涨价,必然带动其他产品的涨价,农民必然得而复失或得不偿失。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战略。其他措施还有: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2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2003年江苏经济总量

江苏

全国

经济总量

比去年增长

经济总量

比去年增长

12452亿元

13.5%

116694亿元

9.1%

2 2003年江苏城乡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比去年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比去年增长

江苏

9262

13.2%

4239

6.1%

全国

8472

9.0%

2622

4.3%

3 2003年江苏区域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4.0%

18.9%

20.0%

占全省工业总量的比重

71.3%

15.7%

13.0%

注:国有资本在基础产业和公益性行业中仍占有较大份额,在一些重要的加工和制造行业中仍占较高比重。

①上述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答案:1反映:2003年江苏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增长速度快于全国。

2反映:200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江苏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也还有较大差距,且增长速度较慢。

3反映:2003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工业增加值都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是苏南的增速最快,且在全省工业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说明地区发展不平衡。

4反映:20022003年,在江苏工业构成中,国有经济等公有制经济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国有经济仍保持着较强的控制力;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有所增加,说明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②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江苏确立了“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结合上述图表和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确立“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并就如何实现“两个率先”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要振兴苏中、特别是苏北经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25.据专家估计,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至20%。企业和商家对消费者的各种欺诈行为比比皆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04年“3·15”的主题是“诚信·维权”。

从经济学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诚信·维权”的重要性。(3)

(2)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如何“诚信·维权”?(635.(1)诚信、维权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1)

(2)政府管理者应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重视和推动诚信体系建设;(2)生产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依法经营;(2)消费者应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26.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2003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情况与全国比较

生产总值

比上年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比上年增长

12451亿元

135

116694亿元

91

2200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

分地区生产总值

苏南

苏中

苏北

总量

9262

4236

782317亿元

223389亿元

271659亿元

比上年

增长()

132

61

159

134

125

32003年江苏省发电和用电情况

全年总量(亿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12779

146

全社会用电量

15051

209

工业用电

11851

225

注:2004年江苏电力缺口预计将达到800万千瓦,约占华东地区电力缺口总量的一半,是全国电力缺口最大的省份。

1)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2、表3分别反映了江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3)结合三个图表说明怎样才能促进江苏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1反映出2003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江苏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4)

(2)2反映出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3反映出近年来江苏电力供应紧张,电力缺口较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

(3)①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江苏经济的优势,努力实现“两个率先”。(1)

②统筹城乡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

③统筹区域发展,在苏南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苏中、苏北的支持和帮助力度, 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2)

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能源,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2)

27.(12)我国居民消费对C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89%,而发达国家为70%以上。但目前消费市场低迷,而储蓄却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妨碍启动消费的因素有:对下岗的担忧以及对医疗养老等存在后顾之忧,导致个人消费心理趋于保守,从而选择了储蓄;我国现在虽然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属于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反映用不着的商品满街都是,要想买的商品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简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4)
(2)
材料对企业有何启示?(4
)
(3)
说明政府应当怎样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4
)
(1)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目的和动力。(4
)
(2)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选不到中意的商品。因此,企业应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4
)
(3)
第一,积极有效地履行管理经济的职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2) 第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8材料一:表格空缺,其下注为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材料二: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超过5%;最高年份增长为4.8%,最低年份仅增长2.1%,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

材料三: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增长10.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6.8%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7.1%,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农村为45.6%,降低0.6个百分点。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其中有什么内在联系

3)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答.材料一反映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最终消费额和资本形成额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都相应的增长,其中,资本形成额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最终消费和货物和 服务出口,这说明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而言消费和出口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材料而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的增长率,材料三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在持续增长,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6分)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反过来,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持续健康发展,那么也将进一步压制农民小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3分)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要着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控制资本形成额的增长幅度,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鼓励和促进居民提高消费。具体措施有:逐年减少直至取消农业税;提高对粮食等农产品的直接补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农村经济的结构,大力发展非弄经济;为务工农民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减少重复投资,调节贷款方向。整顿市场环境,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鼓励消费者积极健康消费。提高产品质量增长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等。

28请谈谈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扩大商品的出口。

答:(1)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保护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2)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他国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战略和“贸易多元化”战略,广泛占领国际市场。

29降低农业税(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②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贯彻"五个统筹"的发展观。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④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0、近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国内外经济领域谈论的热点。有人认为,汇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但汇率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西方某些国家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求,要求人民币升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前不久强调:中国政府如顶不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则可能重蹈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覆辙。
运用经济学常识,请你谈谈人民币升值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可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增强,中国的外债压力减轻(3分)。但人民币升值:将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压力;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伤害;导致外国质优价廉的商品蜂拥而至,使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国内企业利润下降,增大就业压力;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答出其中任四点给5分)
在当前情况下,人
民币升值对中国弊多利少,我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分)

31.2003年12月29日《中国经营报》载文指出,中国经济似乎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进一步有通货膨胀之嫌,退一步是通货紧缩阴影。中国的物价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的局面,但最近出现了逆转。对此,经济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步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不会出现,2004年的价格将是温和增长。
辨题: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答:通货紧缩是由于消费不旺、流通不畅而造成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下降、经济发展乏力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2分)
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2分)
从一个较短时间看,在人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通货紧缩意味着人们购买力增加,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暂时实惠。但从较长时间看,通货紧缩会使物价普遍持续下降,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4分)
由此可见,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最终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分)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