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思想政治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以2至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经过广泛地与兄弟学校交流后,笔者发现,我们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时,往往偏重于形式,而没有理解深刻内涵,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能否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情感的融合,人格的升华。本文拟就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乏实质的合作,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转变了教学观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但我们通常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如:学生做作业时,让他们一起互相交谈或者让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还有就是老师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质的合作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议论”。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
  2.缺乏主动性,出现“搭便车”效应和“吸盘”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话霸”,也总有人一声不吭。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从而产生“搭便车”效应,同时,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少作努力,以避免去做所有的工作,即“吸盘”效应。
  3.缺乏相处技巧,影响学习的实效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出现这种状况,一来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来是学校不重视社会交际技能的训练;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达到竞争取胜。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的好处,所以就不会主动学习社交的技巧了。
  4.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教师只是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些老师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笔者曾听过几节公开课,都是老师预先布置好专题,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研究,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老师应有的指导作用。
  5.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在思想政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目标取向评价最大的毛病就是忽略了人的行为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老师是唯一的裁判者。二是评价内容没有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即使重视了,也是过分强调“主旋律”而忽视社会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四是评价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人受传统的教学评价那个假设的影响,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中等。为此,评价就要把优秀的成绩给与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的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中变成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遗忘者。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存在当前中学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五个缺乏”问题,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即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写好教案,坚持实行异质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坚持教授合作学习的技巧,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
  1.坚持做好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为教海导航。定好教学目标,写好教案是教师在制定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即实施教学准备策略。所谓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更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我们在准备教学时就得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哪些具体的进步。还要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重视学术目标而忽视了旨在培养学生之间高效合作的社交技巧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我们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就不一样了。例如在高三的小组活动中,因为考虑到高三学生已经或者即将迈向成年人的行列,“奔小康”的重任很快就落在他们的肩上。因此,我们期望学生不仅仅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高考的热点来学习,更希望同学们能以一个共和国公民的身份来参加这个问题的探讨。所以我们设法营造的是一种严肃的气氛。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仍然是基本目标的实现,当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部分学生是能达到较高目标的。无论怎样说,教学实践还是证明了定好目标,写好教案,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避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讨论的层面,为进入实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它确实能起到为教海导航的重要作用。
  2.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让师生在互动中同舟共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人以为,水平相近的人同组,易于合作,效果最好。但研究表明,在学生差别很大的学习小组里,学生们似乎有更深入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地解释,在讨论材料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所有这些都加深了学生们理解的深度,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牢记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即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小组以4—6人为宜,还要用特定工作确定学生的角色,如记录员、联络员、资料收集员、总结者等等。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当然,角色要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道理。由于我们所教的班级里,学生的座位编排不是以成绩为依据的,所以我们随机安排,就能快捷地组成异质的小组了。我们研究发现,“自由组合”并非好办法。有一次,笔者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起初为了体现民主就让学生自由组合。但那天笔者刚布置完毕,马上就注意到热闹的课堂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为难,眼神分明写着无奈、甚至是无助!后来笔者了解到,这几位学生有的是因为内向、有的是因为脾气太犟、有的是因为学习跟不上,所以,每次分组都无法找到同伴。在第二次分组学习时,笔者是随机分组,并就这几位学生的特长,极力向其所在的小组推荐,使他们获得适当的角色。犟小子小朱凭借其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艺被分配负责上网收集资料;内向但细心的小陈负责整理同伴收集来的资料:至于学习成绩不好但口才一流的小陈,则被赋予联络员和报告员的双重角色。因为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几位学生很愉快地参与小组活动,同伴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于是大家很快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我们通过给各成员分配互补的或相互联系的任务,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这就能够提高低成就学生的表现,而优秀的学生则可以从与其他高成就学生一起工作的少量时间中获益。这样也解决了“搭便车”效应和“吸盘”效应了。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教师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要确定课程、分好小组、安排角色。在教学实施阶段:首先教师要解释学习任务,即解释课程目的、概念、学习程序,举例等等。然后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个合作小组的合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例如,当学生碰到学科知识问题时,老师应介入讨论,以便给与及时的点拨。如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巡视时听到一位学生在嘀咕,“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啥不同?我便注意倾听这个组的讨论,我发现同学们是能够理解两个先锋队的内涵的,但对党的性质作这样修改的现实意义却认识不足,当学生都向笔者投以期待目光时,笔者就不失时机地发表了“高见”。这样的多边互动,无疑是利于教学相长的。可见老师并不仅仅是讲台上的智者,更不应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管理者。
  3.坚持教授合作学习的技巧,落实“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合作学习的技巧”当成合作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一般的社交技巧包括组织有效的团体、表现适当的行为、运用有效的学习技巧,以及以合作的方式批评与评价某些观念。这些技巧需要反思、练习、和修饰等。笔者认为要教授合作学习的技巧,首先,教师得设法让学生了解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社交技巧。其次是在执行群体任务之前,教师应该确定一项社交技巧,把它融入合作学习中。随着社交技巧的逐步内化,就可以让学生有效地与人共事,也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业成就,甚至发展受用终生的重要社交技巧。笔者曾教过一位典型的“个人奋斗者”,因为各科成绩都处于领先地位,被同学们尊称为“大姐大”。可能是性格内向的原因吧,她习惯了“孤军作战”,她从没有主动回答过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也甚少交往。他们班头一次在网络下教学。她就被难住了,只见同伴很快就打开电脑,熟练地上网收集资料了,她却不知所措,原来她从没有上过网。她的同伴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物理班的高手居然无法上网,“大姐大”本身也没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于是,笔者悄然走到她旁边,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后对她身边的女生说:“你找的信息不错啊!你是怎样进入这个网站的?教教老师好吗?”女学生非常热心地为我们做了一次演示。我也由衷地向她道谢。在笔者回头的瞬间,发现“大姐大”带着感激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报以轻轻一笑。自此,笔者发现“大姐大”变得平易近人了,开始与同学探讨问题了。
  4.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提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就得走出陈旧评价观的藩篱。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更应该与时俱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唯有这样,我们才更易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下面笔者就结合最近组织高三学生探讨“非典型肺炎”事件的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谈谈我们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做法。第一: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形式有三种:学生自评、他评、小组互评。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做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如在探讨“非典型肺炎”事件时,笔者让学生评价的是你关注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忽视了哪些?在信息与课本知识间,你找到了哪些的结合点?忽略了哪些?你们合作的质量如何?第二:要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正如对“非典型肺炎”事件的探讨,有的组是关注到药品和醋的销售问题,着重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的组关注的是政府部门的行为,结合的是政治学的知识;还有的组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对这种病的认识以及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这种情况下,只给每个小组一个团体分数是很难有公平可言的。事实上,政治学习时常碰到上述情形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发挥学生自己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第三: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虽然,笔者在解决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所存在的“五缺乏”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强化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初显成效,但实操时仍存在不少困难,尤其在两个毕业年级,课时紧张,升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学科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