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功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文史不分家”,历史教师如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插入诗词名句,则既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能使课堂教学富含诗意,还能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诗词 中学历史 教学功用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词作为作为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依共存,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的诗词以惊人的数量和无处不在的特质,充实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国由此被称为“诗的国度”。“文饭诗酒”之说就是说文章使人饱,诗词使人醉。千百年来,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很多诗句对仗工整,富含哲理,有着极高的史学、文学、美学和思想价值。历史教育应该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历史,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1]
  一、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诗词如能恰当地与一些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在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描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这首诗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黄巢起义”。林升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喻南宋政府偏安江南、醉生梦死的懦弱腐败。这样不仅使学生领略了诗的韵味,而且使学生看到了诗人们忧国忧民的志向,更有助于他们积极探索诗词和历史现象背后的东西,从而融会贯通。
  二、运用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唐玄宗时期的强盛时期“开元盛世”时,引用杜甫的“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开元盛世的繁荣与富庶。又如说明唐朝的衰败,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和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再如曹操在《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描述生动再现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的荒凉、凄惨之景象,更具画面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生动展示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叱咤风云、再造乾坤的壮烈之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诚意打动,辅佐刘备父子两代君主,虽然诸葛亮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可惜此时汉室已衰微,复兴汉室已无可能,表达出了诗人对诸葛亮大业未成人先去的无限哀思;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把词的音乐性与词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的内在情感的流动,这短促而抑郁的声调与词人凄凉悲苦的心境,情境交融,绵远悠长,是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代抗金名将精忠报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恰当地联系这些诗词,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三、运用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离骚》中美人香草、芝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流沙毒水、八龙婉婉等描述的是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这种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时刻觉醒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两千年来,能够在文学艺术水平上与之相比的,可能只有散文文学《红楼梦》”[2]。在不少诗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辛弃疾的《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宁静、淳朴、简单、自然的生活,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自然美、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令人神往。在历史教育中,注重这些诗词的积累,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运用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作品,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还能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诗人的崇高志向能激励人们向先辈学习树立崇高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诗人满怀爱国热情,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坚守民族气节的铮铮铁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光复祖国大好河山,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的涕泪满衣裳,欣喜若狂正是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以致喜极而泣。林则徐赠左宗棠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爱国的典范;陈毅“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壮怀;毛泽东“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无可奈何等,这些诗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历史课程中运用诗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和道德教育,是历史课程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大的一线历史教师应自觉提高文化修养,不断补充历史教学所需的各类学科知识,以使教学更富魅力,进一步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学生|历史|培养|诗词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