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思想政治课的“生本课堂”教学策略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面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象,教师采取诸如优化师生关系、渗透本土资源、紧跟社会热点、调控课堂行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构建“生本课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主体性缺失  生本课堂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73
   学生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学生主动的知识再构建。相应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也就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笔者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调查发现,传统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二是授课方式的僵化,三是传统单向的师生关系,四是死板的课堂管理。
   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益,就得改变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生态,构建适合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生本课堂”。近年,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优化师生关系,在师生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关系的本质是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落实三维目标,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在课堂教学行为关系中,教师的情感主要体现为教师对“传道、授业、育人”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对教师的情感。
   首先,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只是被动的被管束者、知识接受者。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不再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教师并不追求独占对学生话语的最后裁决权,而是让整个教学成为一个对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师不会强制地让学生的意识服从自己的意识,而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光芒在教学情境中充分显现出来。
   其次,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美国教育学博士诺特曾说:“在经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教得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无形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千差万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反应也不一定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笔者起始年级第一节课时,会发一张自制的表格,让学生填上自己的喜好和“雷区”、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等。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会根据他们的差异设置不同的问题,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允许不同的声音。只有教师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个性创造力的舞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才可能大胆探索,质疑。当他们的独特性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才可能会发挥,他们的学习任务才能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实现。
   二、渗透本土资源,在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中达成目标
   教育学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进行主动学习。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具有较大范围的适配性,因此教材资源未必是个性化教学的最好资源。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会对枯燥的理论、与生活相距甚远的材料感兴趣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特点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全方位地把学生的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在指导四川阆中某校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不遗余力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插入本土资源。以学生熟悉的阆中本土音乐家张朝明创作的《阆苑仙葩》和央视巨资打造的《阆中之恋》为背景音乐,播放阆中旅游宣传片。春节老人“祈福”表明阆中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保存完好的贡院是中国科举文化的体现;阆中古城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古老的风水文化;福音堂体现了文化的兼容并蓄等。这些内容让学生备感亲切,这堂科学生的参与热情异常高,课堂目标也很容易达成了。
   实践证明,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本土资源可以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同时利用各种教学用具和教学条件来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并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适当的方式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性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是教育目标由头脑贯彻到心灵。这样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紧跟社会热点,在教材与社会时事的结合中提升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与时代密切联系,“贴近社会”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政治课教学要联系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笔者多年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便捷将新闻资讯、时事评论类等迅速转化为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时代特点。
   四、调控教学行为,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提高效益
   课堂中的“动”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表现为教师恰当地引领、点拨,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等参与活动。所谓“静”是指课堂中相对安静的状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认真地探究、凝思感悟,是学生在参与课堂动的体验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学生学习、及时反思的过程。
   “动”与“静”是课堂中相互交替的两种状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会相得益彰。如在参与模拟法庭的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在为各自立场进行辩护,是一种踊跃的“动”。当我让他们思考并说出参与模拟法庭的体会时,他们又陷入相对的“静”。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目标轻松实现。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终点。”当前,在打破“应试教育”、建立“新课程体系”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牢牢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本课堂”来王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综合效益。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教师|学习|学生|课堂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