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阅读天地>> 在线阅读>>正文内容

朱永新教育小品(21--40)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朱永新教育小品(21)——谁来保障教师的权利?


在全国政协的会议上,我曾经提出了一份保障教师权益的提案。没有想到,这份千余字的提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许多教师的强烈反响。

其实,关于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问题,《教师法》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其中第七条规定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根据教师法的内容,我们把教师的权利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待遇报酬权 5)、民主管理学校权 6)、进修培训权。我曾经对教育在线的网友(目前有近90万次的教师访问量)做过调查,大家反映,前面3项的权利基本上能够保证,但是后面3 项的内容则比较困难。



现在,我将这3 方面的问题归纳一下。

第一, 关于教师获取待遇报酬权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讲话,截至2002年底,全国分别有97%和93%的县已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管理和人事管理上收到县。目前,以政府为主,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经费、确保农村中小学建设和危房改造等所需资金的经费筹措机制正在逐步建立。2002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做到当年不新欠教职工国标工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1)。全国还有一半以上省市教师工资仍然有问题;2)。还有不少省市仍然拖欠教师往年的工资;3。许多教师的工资仍然是“国标”,比本地公务员要低好多,有些教师称国标为光屁股工资。今年春节以前,我还收到一些教师的短消息,说他们的工资还有不少问题。

除了工资以外,教师有限的收入被不合法的克扣也很普遍。这是上个月有一个学校要扣的各种名目的费用:“社会养老保险统筹100元(自己不能享受);扶贫解困基金100元;人民教育基金40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60元;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60元;交通建设基金120元。” 有一位老师这样写道:“教师是政府部门敛财的工具,其他地方发13个月工资,我们这里还不足够10个月。政府有一个什么基金需要钱,统一扣一个月工资,搞什么建设又扣百分之几十,天灾人祸又要捐扣,至如晋升的工资往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年才能加上,过去的钱就没有了。至如这些钱作了什么只有鬼知道。”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第二, 关于教师民主管理学校的问题。我们教育在线的一位老师曾经这样分析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问题,他说,民主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是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二是作为管理方式的民主。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宪法明确给予了公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就是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民主地管理国家各方面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作为管理方式的民主,《工会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违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工会有权提出意见,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但现实情况是:学校是校长负责下的管理制度,工会是学校校长管理的一个组织,工会成员(领导成员)是由校长管理的,这样的工会组织能发挥其作用吗?作为管理层面上的民主应该包含众多内容:关键在于学校的财务管理。没有监督的民主权利会产生腐败,谁能够监督学校领导层?靠老师吗?当然。但老师有没有这样的权力?靠上级领导吗?不行,因为哪个学校的领导不和上级领导拼命搞好关系?靠自我约束、自我道德的规范吗?是在讲笑话。这样产生了权力的真空。因此,民主管理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存在许多问题。在许多学校,教师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学校的重大决策,经常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侵犯教师权益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严重超出国家的规定,劳动强度之大难以令人置信。如有一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教师的工作时间从5:50开始到上午11:25为止,中午从12:00到5:15为止,晚上从5:40到9:10为止共计15个小时,在许多学校,双休日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奢侈,甚至寒假暑假也被用来补课。有些学校的制度明确规定:教师行为损害校荣校誉或越级上访、滋事的扣款***元/次;被举报并查实为以教谋私、或从事有偿家教的扣款***元/次;为人虚伪,不守诺言,或在公开场合顶撞领导的***元/次扣等等。

第三,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权利。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义务,也是教师的权利。但是,在许多中小学,这个权利也被剥夺或者扭曲了。这里是一些老师在调查中的发言:“虽然继续教育是必须的,但是现在的继续教育却被搞变味了?变成了出钱的地方,是什么都要钱,似乎没钱就办不成事情了似的。我们这儿是每人每天10元,到了注册登记还要缴钱(继续教育办公室给教师注册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咱们教师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工作学习,到处还要扣钱给钱,似乎教师是个大家的钱袋!!!”

“我们本周六要进行继续教育的考试,提纲下来了,标准答案也下来了。原因很简单,上课只有一次,而原定的一天课也只是半天便提前结束了,至于上课的内容,也是东拼西凑。这让我们气愤,每人120元钱,只不过“硬买”继续教育证。统一收费倒也罢了,搭进去的时间也可惜算了,可根本没收获呀!”“我们今年的继续教育在网络上,每人都要申请一个邮箱,一个10元钱。是163的。我们说自己有免费邮箱,但听说不行。有的继续教育对我们老师是有帮助的,可是有的纯碎就是变相的收钱,有的考试就是把答案发下来,考试时照抄,抄上两个半小时,每个人都能过,谁也不知考了多少,而且没去考试的找个人代替,也能通过考试。每次的费用都要在七、八十吧。总共就那么几个钱,全被剥削了。”“本来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现在变调了。什么都与职评挂钩起来!有关部门也借机“创收”,起的“名子”一个接一个。对教师而言,说白了就是化钱买证,无用!无用!无用!我敢肯定那些发证部门,最需要去进修进修,要不然他们如何“进修别人”?”

《现代教育报》的记者朱寅年也专门报道过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收费名目繁多 教师不堪忍受”,他这样写道:教师培训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很多部门都想来切割,并且都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提高教师素质。一位老师反映他们那里的电大也专门办起教师的继续教育来,其实也就是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证书上盖个章,一个章老师要花上40元到一二百元不等,当然只要把钱交了也就行了。教师几乎每个人都要交,因为这些所谓“继续教育”是和教师的下岗、晋职等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上学期就交了40元,领了一本叫《创新教育》的书,学期末学校将继续教育证书收去盖了一个章也就算结束了。
综上所述,教师权利的问题在中小学已经是应该急待解决的问题。许多老师为维护自己的权利东奔西走,投诉无门,欲哭无泪。许多老师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根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约有接近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其中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他们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都不如同期毕业的同学。另外,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反映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而受调查的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这个数据可能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教师心理问题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教师权利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谁来维护教师的权益?

我认为,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教师权益的许多问题是有法律保障的依据的,除了〈教师法〉以外,还有许多专门的法律法规。如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为了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国家就曾经专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其中的第13条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来源做了如下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人均基本费用标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不得截留或挪用。”很显然,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由县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但是我们教育部门反而把教师继续教育当成了赢利的手段,继续教育的收费,授课教师拿掉一些,剩下大多都被各级教育部门瓜分了。因此,强化各级政府和教育领导以及广大教师的法制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应该摆上议事日程的重要问题。如教师加班问题,〈〈教师法〉虽然没有相应的规定,但《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有明确的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这样,教师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不必要的加班。

其次,要把教育申诉纳入执法轨道,改变目前教育申诉的途径与方法。《教师法》中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也就是说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不予理睬或者消极对待的话,那么这么一种申诉制度仅仅是摆设。而事实上呢,学校是政府开办的,校长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一家,而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的一个机构,教师申诉非常困难。这在制度上就无法保障教师的权利。因为学校管理者背后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背后是政府,你反对或者不服从管理,就是不服从政府的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建议有关立法机关考虑进一步修改相关法律,把教育申诉纳入执法轨道。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保障教师权益的法规。如苏州市最近就准备出台关于教师申诉办法的法规。其中第二条规定,“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教师资格,并担负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条规定,“ 教师(以下称“申诉人”)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称“被申诉人”)侵犯其根据《教师法》规定享有的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其所在地的市、县级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第四条规定,“ 申诉人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下称“被申诉人”)侵犯其根据《教师法》规定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处理。”第五条要求,“ 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申诉案件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经主管领导批准可适当延长处理时间,但延长期不得超过三十天。”第八条规定,“ 受理申诉的机关在接到申诉书后,对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对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以书面形式决定不予受理,并通知申诉人。行政机关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申诉案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并及时通知申诉人。”第九条要求,“ 受理申诉的机关应当对申诉案件进行全面调查核实,根据不同情况,依法作出维持、变更原处理决定、撤消原处理决定或者责令被申诉人重新做出处理决定。”

第十一条指出,“ 受理申诉机关的主办人员对申诉人提出的申诉不得拖延推诿。对故意拖延推诿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第十三条规定,“ 申诉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向原处理机关同级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申诉人在申诉案件中其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向教育部门,也可以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诉。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程序。教师权益的大部分问题实际上发生在学校内部。教师每天生活的空间与时间都是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的,教师是否幸福,是否快乐,是否能够把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氛围。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学校中的民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主义的阶段。网友戴林东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土壤中,似乎先天就缺乏生成“民主”的养分。有谁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出“到底谁是学校的主人?”名义上讲广大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实际上讲校长才是学校唯一“当家作主”的人。多年来,在教育人事管理上,我们习惯于采取“任命制”来配备学校的领导班子。应当承认,在教育人事管理中,“任命制”也自有它的优点和特殊功效,它保持了中小学管理长期处于稳定的态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严重不足。客观上讲,“任命制”更多地体现的是“长官”的意志,是上级组织的选才标准。长期实行“任命制”的最大后果就是扼杀了学校民主管理的先导性机制。因此,学校民主管理的关键不是学校的校务如何公开、教代会如何开得轰轰烈烈,而是教师应该通过选择来管理校长,校长通过学校规章赋予的权力管理学校。任命与选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上面的领导负责,后者是对下面的群众负责。正如网友瓜子先生所说:民选带来的是服务方向的改变,为人民服务就有可能落到实处。因此,尽快在中小学推进民主选举校长的进程,可能是下一步学校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朱永新教育小品(22)——不愿长大的李镇西

认识李镇西,是因为先做了他的学生。

我们共同的朋友高万祥是介绍人。他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老师,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老师流下了这个时代不太容易流的感动的泪水。

于是,我拜托万祥把李镇西请到苏州,为我们的名师班学员做报告。

那一天,我故意坐在最后一排,准备随时出去处理公务。没有想到,他的报告是那么精彩,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但是那如数家珍的他与学生交往的介绍,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细心的李镇西后来在文章里写道,他发现了我盈眶的热泪。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他很快成为我的博士生。开学的时候,大家发现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说他特殊,一是因为他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做报告;二是因为他英语基础比较差,我专门请了一位学生帮助他,他竟然象高中生那样,每天早上坚持背单词。他的电话特别多,差不多成了早请示晚汇报。同学们悄悄对我说,“这个李镇西,象个小孩子!”

他特别喜欢网络。经常在课堂上说起“网事”。我们当面“批评”他,不要象中学生那样沉湎网络!但是,他我行我素。更有意思的是,有一天,他和晓骏、卫星等竟然密谋把我拉下了水,拖进了网。他们说,著名学者都有自己的网站,朱老师当然应该有!就这样,去年六月,我们的网站开张了。

李镇西在教育在线的形象,就是那个光着屁股不断扭的小孩子。他美其名曰:这是没有污染的童心!他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不愿长大!

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切玩耍,把自己视为他们的一分子。

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童言无忌。他甚至敢说: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不善伪装,争论时往往会搞得面红脖子粗,开心时又往往拥抱加亲吻。

今年六一儿童节,李镇西终于道出了他不愿长大的秘密。他写了这样一段心灵的独白:

何谓“童心”?童心是儿童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他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因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应怎样保持自己的童心呢?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我小学时曾扶盲人过街,替迷路幼儿找妈妈,我愿意把这可贵的善良之心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扩展、升华为对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并把这种爱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于我对每一位网友的爱。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儿童的眼睛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儿童的嘴巴是很难说一句假话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不正是一个小孩首先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吗?面对“四人帮”的谣言,张志新同志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有人说她“傻”,我却认为她拥有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儿童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什么都想试试。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孩童般好奇、探寻的眼光,而不断开拓、进取。这也是一种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儿童对生活总是充满憧憬、幻想、拥有童心的人总是对生活保持着激情与乐观。有的人年纪轻轻,便对生活缺乏信心,而有的人虽已退休,却仍创造着生活的乐趣,正所谓“越话越年轻。”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不愿成熟》,我愿自己永远童心不落。

  也愿教育在线每一位朋友永远童心闪亮!

更为有趣的是,教育在线的许多朋友们悄悄地对我说:你和李镇西的性格真像!我不知道是我影响了李镇西,还是李镇西影响了我。但是我曾经坦白地对他说:与其说你是我的学生,不如说我们是互为师生。无论是在课堂的讨论中,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从李镇西那里学到了许多。他将我带到网络世界,让我与无数的中小学教师面对面,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朋友,新的灵感,新的空间!

既然李镇西不愿长大,那么让我们一起不愿长大!让我们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朱永新教育小品(23)——乐意奉献的储昌楼

储昌楼是一个大好人。储昌楼不是一个好好人。

认识储昌楼的人都知道,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江苏省的几次教科会议、颁奖仪式上,从“教海探航”到“金帆杯”,他的论文经常是一等奖,而且还是第一名。他在k12和教育在线上,曾经呼风唤雨,写下了许多美文。到现在,人们还怀念“淀山湖”、“大闸蟹”和“亭林人”。

认识储昌楼的人也感觉到,他最近似乎“消失”了。好久没有读到他的美文了,好久没有看到他去 拿奖了。尽管这对于他是易如反掌的事。

了解储昌楼的人会说,这个储昌楼啊,把他的生命交给新教育实验了!你只要上教育在线网站,只要走进新教育实验论坛,你就会发现,他把一切都献给这个论坛了。

我知道,为了新教育实验,他曾经许多晚上加班加点,一碗方便面,伴他到天明;

我知道,为了新教育实验,他曾经多少次到学校,指导、讲解、示范,从昆山、吴江,到苏州、南京,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我知道,为了新教育实验,他曾经写过数十万字的方案、报告,打过成百上千的电话,发过不知其数的短消息、依妹儿。

我要感谢他,他反而来感谢我。他说,感谢你为我们,为中国教育改革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我知道,由于我的光环,他只能是一个“配角”。但是,他不计较。他的为人,他的品质,让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动不已。

记得袁卫星曾经写过一篇《储兄昌楼》的文章,里面说“想当初,储兄的出类拔萃,帝王之相,让周围的人尤其是学校头头不安,于是排挤打压。这还不算,嫂夫人也被牵连,且迫之尤甚。于是,就有了挈妇将雏,避走苏南的一着。在家乡,他是多年的教务主任;到了昆山,他从普通教师做起,干到市教育局,做教科,又兼教研,忙得像个陀螺似的,一点儿也不愧对他那个主任的头衔。他在昆山中学带的班级,学生高考成绩令人瞩目;他在省论文大赛上,不仅能拿一等奖,而且能拿第一名!和别人不同,储兄是把家乡揣在怀里走的。多年以后,青天大白,星光不灭,他又成了家乡的智多星。”----他的以德抱怨,他的家乡情结”,可见一斑。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朋友,都曾经邀请他离开昆山,收入是现在的几倍。差不多每一次都会出现卫星曾经描写过的场景:哪料到他脸色突变,哽咽着说道:“我不能走啊,在我落难的时候,昆山收留了我,我怎能……”接下去潸然泪下,痛哭有声,竟是收也收不住。---他的知恩图报,他的赤胆忠心,可以想像。
与朋友们说起储昌楼,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叹:热肠丹心,储兄无价!

朱永新教育小品(24)——日知日行的张菊荣

储昌楼与张菊荣是新教育实验的亨哈二将。

如果说储昌楼是在宏观地联系、协调的话,那么,菊荣则是在扎实地区域推进。

认识菊荣,是在教育在线的网上。

教育在线创办之初,网上的人还不多。差不多每一天,我都看到菊荣那优美的文字。我对苏州的名教师应该说是如数家珍了,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张菊荣的名字!吴江的学校我也去过好多,但是从来没有人对我提过张菊荣!我禁不住在他的文章后面跟了一个帖子:苏州的教育界真是藏龙卧虎!

于是,有了我们的开始。

于是,我知道他写过两本书:《随想漫录》和《随意人生》。两本书的名字大概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吧,他的心态与生活都是那么地随意而塌实。

认识他不久,就请他帮忙整理我的随笔集。记得那一天,他和夫人雨月、儿子张弛到我家,我们聊了许多。我把二十年的小文章,包括看不清楚的手稿,都交给了他。以后的日子,他和夫人就成了我的“打字员”。这本书的跋是菊荣写的,题目就是:享受《享受教育》。

真正认识菊荣,是在新教育实验在吴江的开展以后。

最初,我的眼中菊荣是个有才气文人,一个瘦弱的书生。但是,没有想到,他的身上竟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菊荣说,他的“能量”是教育在线给他的。他这样写道:今年暑假我走上“教育在线”,与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亲密接触”,我才猛然醒悟到,过去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已经浪费了多宝贵的时光。“最我让我痛心的是,我居然没有认真地记过教育日记,我居然一直不知道我的学生,我的每本作业本,我的每一次与学生的谈话,我的每一次与学生和谐与冲突,都应该是我的教育研究的一笔巨财富!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想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快乐的教者,一个更幸福的研究者与思考者。”

于是,有了菊荣的《日知录》。为了证明新教育实验的可行,也为了激励参加实验的农村老师们,更为了他自己的梦想,他开始了每天的日知录的写作。我们看到,他的确在日思日知。在铜罗中心小学,面对着数不清的色彩斑斓的儿童画,他在惊异和赞叹之余,就想研究,我们到底怎样才能“画出心中的梦”?怎样真正让孩子们享受色彩与线条?在震泽实小,他与杨卫国校长交流办学特色,他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从没有办学特色到大力发展办学特色,是办学水平的一种飞跃。特色的深入发展,必须有文化的滋润。我把特色比如是一株树,它构起了一片漂亮的风景,但这株树需要各种的营养,我们可以给以多方面的滋养,这样才能从特色走向文化,由特色育人到文化育人。他思考教师的健康、教师的闲暇等“关于的学校财富”,他写道:不要以为教师整天忙忙碌碌,忙得最好用一百双手来做事情才算是学校的幸运,其实,教师的闲暇也是学校的一笔财富。在参加例行的考核时,他也不忘记每天写下自己的感受。

于是,也有了菊荣的《日行录》。如果说日知录是用笔一笔一划写出来的,那么,日行录则是用腿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是一本无字之书,但却是真正创造历史、改变教育的书!菊荣是一个陶行知的崇拜者,他知道,做学问,要知与行结合。他更知道,干事业,行比知重要!因此,为了新教育实验在吴江的推广,他差不多走遍了吴江的所有学校,现在吴江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巍巍壮观,如火如荼。他对参加实验的校长们说:“参加新教育实验,澎湃的是激情,涌动的是理想。参加新教育实验,激起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爱心。参加新教育实验,发展的是智慧,收获的是每一刻的生命!”好一副“传教士”的气派!

今年春节,他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他说,半年来,我有一种胸襟渐开、胸怀渐宽的感觉。我会觉得我们很多的琐屑与浮躁都是那么的无聊与渺小,我们以前很计较的事功,其实是那么的无所谓。越是与您深入接触,越是能感受到一种大师的气象。对于“大师气象”这四个字,我们是要用心与脑去体会与理解的,大师不是“句句是真理”的人,他也可以有缺点,他也可以有偏面,甚至也可以不算深刻。但他有更深刻的关怀,有更宽广的胸怀,有更博大的包融。一种大手笔,一种百姓关怀,一种对事业的孜孜以求,然而又是一种平凡,一种真实的人生的平凡,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做人中人”,人中人,便是真人!如果说人生就像一本书,那么,朱老师,您是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每读之,总能激起许多的情怀,激起许多的热情,激起许多的脑细胞的活动!由于新教育,我们走得更近了。我相信,一个真正对人生孜孜不倦追求着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人说,朱市长不摆架子。我说,我以我心看市长,朱市长不是不摆架子,而是在他的心里本来就没有架子。架子既无,如何能摆?大家都说朱老师“平易近人”,可是我理解的朱老师,我是觉得你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平易近人”一下的。一个人,当他志存高远,当他心怀大志,当他的心灵真正比海洋更宽广的时候,做人与做官,做学问与度人生,都会透出一种本真的魅力!――我知道我们的朱老师也食人间烟火,不是圣人;我知道我们的朱老师不是人生的受难者,不是苦行僧,而是充满生活情趣的一个智者!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天真的赤子。(喔,朱老师,请原谅我们,我们甚至底下有时候为您的直率与天真而担心,但我知道一个人要做到直率与天真是多少的不易啊!)谁都不会不为你迷人的笑而感动,那种赤子之笑,那种天真之笑,那种灿烂之笑,让人感到那是一位教育的享受者,一位人生的享受者!(还记得雨月借微笑的话给您的“题词”吧:“要笑得灿烂,让世界黯淡!”他写道,新的一年,我要做新教育的更热心的使者。昔时陶行知办教育,“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我想我们办新教育,真心地为着我们的孩子,为着我们的教师,说大些,真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所以我们也要怀着陶先生的胸怀。我们时刻不能放弃新教育的实验与发展!我要尽我的所能,当然我也要争取领导们的更多支持,把我们的新教育做大做强!新教育实验一定要联系学校实际,因校制宜。新教育实验要成就每一所学校的特独风采,新教育实验要成就每一位教师的幸福人生,新教育实验要促进学生的幸福发展,新教育实验学校一定要成为令人羡慕的学校!新教育实验不要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永远的创新,才有永远的新教育。朱老师,我曾自称是“新教育的使者”,您鼓励我说:“您也是新教育的创造者”。对,我也要做新教育的创造者!新教育要创新,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校情出发,新教育,所以也是真教育!朱老师,新的一年,吴江会有更多的学校加盟新教育大军。屯村、金家坝如何继续深入,持之以恒;北厍、盛泽实验小学一分校(法根已经给我看过他们的实验设想)实验蓝本已经绘成;八都小学,我有意多花一点心思,让他成为吴江西部的新教育火种。还有市实验小学、盛泽第二中心小学、南麻中心小学,也正开始着新教育起步……

当时,我是含着泪水读完这封信的。我为一个普通老师的情怀而感动,为一个不平凡的灵魂而震撼。我们共同的朋友范小青曾经这样写菊荣:“张菊荣在生活着,他踏踏实实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那么从容不迫,走得那么自信,走得那么平凡又那么光彩。他教书,读书,写书,他买菜,做菜,吃菜,他既平凡得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一样,心平气和地做着每一个人该做的事情,他又光彩得和大家不一样,热爱读书和热爱写作,使得他的平凡的人生绝不平庸和平淡。” 我想,在我们教育在线,有许多菊荣这样的人,正是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朱永新教育小品(25)——憨厚大度的冯卫东

冯卫东是教育在线管理论坛的斑竹。

我们教育在线有许多叫卫东的人,斑竹也有好几位。李镇西之家的张卫东热情澎湃,文科论坛的茅卫东(我思故我在)深沉老辣,而这个冯卫东,则可以说是憨厚大度。

认识冯卫东,是因为他的朋友们敬佩他的人格。袁卫星说,这个卫东,如果你把他卖了,他还会乐呵呵地帮你数钱呢!储昌楼说,这个卫东,如果你没有饭吃,他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先让你吃饱。

认识冯卫东,还因为他与我很像。教育在线的斑竹会,他是作为特别邀请的嘉宾来参加的。所以的朋友中,我们的体型最“伟岸”。胖子总是比较善良的,我心里这样想,对他的好感也就油然而生。

认识冯卫东,更因为他是我的第一位访问学者。为了给在中小学工作的老师提供一个进修提高的机会,更为了使他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自学、研究环境,同时也为了让我有机会认识优秀的一线老师,我自己出台了一个苏州大学教育研究高级访问学者的办法,此举得到学校研究生处的大力支持,于是,冯卫东捷足先登,成为“第一任”访问学者。

冯卫东是准备安心读一点书的,行李中书占了大部分。陶新华、开心慧子、焦晓骏、卜延中等网友为他张罗、安排、接风,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大家那么喜欢。

有一天我去看望他,交给他几篇我文章的手稿,请他提意见。没有想到,第二天,他就把一个磁盘给我,不仅帮我打好,而且还进行了润色。他还给我看了一些他的近作。我很高兴,来了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学者。

来得早不如赶得巧。冯卫东是10月份来的,11月将要召开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既中国民办教育高峰会。我把第一届论坛的材料交给他,请他修改整理后交出版社,并且在会议前出版。说实话,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卫东的。没有想到,开会前一天,一本印刷精美的《基础教育再把脉》呈现在每一位代表的面前。

作为会议秘书处工作人员,冯卫东参加了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的全过程。会议结束后,他又主动请战,把编辑会议文集的任务揽在了自己身上。时间不长,一本《民办教育路何方》的书稿又交到了出版社。不仅如此,他竟然与出版社的编辑交上了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姐”、“我姐”地叫个不停,让我们羡慕不已。这个冯卫东,真是人见人爱!

与冯卫东相处以后,谁都会有离不开的感觉。在我准备进一步给他任务的时候,在我准备让他创造一个访问学者的奇迹的时候,他竟然要回去了。

我知道,第一动力是他的夫人。夫人是他过去的学生,听不到夫人那动人的歌喉,卫东当然会不知所措的,也会食而不知肉味。

第二是他的老领导,一个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人。就像我正在打字的电脑,离开它,我就没有灵感,没有激情。

君子不夺人所好。我只能放人。但是,我对卫东的思念,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在教育在线的短消息上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想念你!”

朱永新教育小品(26)——善于煽情的袁卫星

在教育在线,谁最能让你动情?

在教育在线,谁最能让你流泪?

我想,许多人都会推荐同一个人:袁卫星。

袁卫星是教育在线网友只我认识最早的一位。好多朋友也是他介绍以后认识的。

他在《幸福的日子重又来临》的文章中谈到了我们认识的过程——

“1999年一个平常的日子,我带着我的孩儿们在操场出操,远远的望见操场的边上有一帮人在观看。

这是习以为常的事。对于这所稍有名气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来说,参观、考察、调研、视察,据说一年要上万人次。

整队离场的时候,校长叫住我。校长的旁边是局长。局长的旁边就是笑眯眯的他。他是地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

‘我读了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很有才气!’这是他的第一句话。

‘你们张家港要好好培养,一年后我再来看他。’这是他说的第二句话。

一年后,他让参加苏州市首届名师名校长培训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万祥校长捎来话:欢迎插班参加培训。

又一年后,他对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说:要推年轻人,袁卫星也可以报特级么,你们把他放在最后一个送上来就是了。”

到政府工作以后,我一直为苏州没有像李吉林、斯霞、邱学华这样的著名教师而苦恼。因此,见到一些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我是格外开心。这以后,我和卫星就成了朋友。由于长他十多岁,我自然把他视为小弟弟。后来,我知道他父亲已经去世,我自然又有了“长兄为父”的责任。我的来信很多,大部分是请研究生和秘书处理的。但是,卫星的信,我必须自己回。

两年前,我从美国学习回来。知道他已经离开苏州,去了总部在扬州宝应的翔宇教育集团。我收到了他每月一辑、每辑四五万字的“杏坛小札”《寻找失落的人文》。我为他的勤奋而感动。我给他寄去了我的祝福:

“我很可惜你离开苏州,又很感动你对事业的追求。苏州时刻欢迎你的归来,我也时刻欢迎你加入到我的博士生行列。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人很难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与完善自己,你是个具有爱心、善良的老师,又是一个富有灵性与才气的学者,具有其一已属不易,兼具两者更不多见。盼能扎根于学生之中,用心去体悟教育生活,教师经历是成为教育大家最重要的财富。”

这一封普通的朋友的信笺,卫星一直放在他的随身的包中。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那一天,学会了自信的我第一次在他的鼓励中读出了责任和压力,读出了义务和使命,额头顿时生辉,肩膀顿觉宽厚。

那一天,我真想变成一个有着一张稚嫩小脸,一口咿呀童音,一种笨拙步态的孩子,天真的对我敬而不畏的志文兄说:

‘我要回家!’”

卫星也是教育在线的创始人之一。策反我的“三剑客”中,他是最会煽情的一位。而且,他是最会出主意的军师。卫星担任教育在线版主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他在这里发表的文章,却都是重量级的。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对生命的珍爱。我想,大家都不会忘记他为女儿写的《生命的七种颜色》吧?他这样告诉他的孩子:

“人生就像走进了一个超大型的购物广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进行一场关于消费的活动。

你可以购买诸如生存、健康、幸福、友谊、助人(在一定程度上)、自尊、自由、自我实现等等的基础价值;

也可以购买包括良知、豁达与远见、整体感、惊奇、感激、希望、独立与超然、谦恭、爱、儒雅与和善等等的精神价值;

还可以购买例如谨慎、责任、勇敢、自制、可靠、真诚、诚实、公正、无私等等的道德价值;
当然,写着和平、正义、宽容、参与、合作、分享、忠诚、坚定、权利、义务等等的社会、政治,乃至宗教价值也摆在货架上任你挑选;

而这所有的一切,往往都以一份食品、一种友情、一场遭遇、一个信仰等等具体价值的形式呈现;并且通过必要的中介价值——比如良好家庭关系,正常的社会交往,必要的财务保障等等来实现。

这时候你必需动用你的资产——生命。生命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人的生命用减法,价值实现用加法。在这里,加法和减法之间并没有恒等关系,也就是说,减去多少,并不意味着增加多少。在这里,昨天是使用过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可以使用。”

我知道,卫星的语文教学是别有特色的。他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他把“感悟亲情”、“善待生命”作为最重要的话题和学生讨论。我相信,在课堂里,肯定有许多孩子重新认识了他们自己的人生,有许多孩子流下过蕴涵复杂情感的泪水。他每接一届学生都要让他们给父母写信,让许多淡漠甚至对立的关系重新变得温馨。

在“9.11事件”以后,他在课堂里和学生们进行了关于生命的对话。他对他的学生发表演讲说:“这几天,相信你的脑海里存有这样的镜头——载有数百名乘客的飞机被劫持,飞机撞向数万人上班、十多万人排队参观的壮丽建筑,数以千计的无辜男女葬身瓦砾……这就是震惊世界的‘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相信你已有己见。你也许会说,恶有恶报,神气的美国人这回栽了!你也许会说,恐怖分子为中国大使馆被炸报了一箭之仇!你也许会说,刺激,和电影里、游戏上的一模一样!你也许会说,这世界太可怕了,连美国都会被袭击!你也许会说,恐怖主义者不是好东西,但美国也不是好东西,炸了活该!… …——我想认真的问一句:你有没有想过,你同情那些无辜者,你呼唤世界永久的安宁?……是的,当大洋彼岸童话般的世贸大厦犹如孩子手中的积木无可换回地崩溃,我的心中也曾掠过一丝的快感。因为我想起了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被炸,想起了英雄王伟的撞机事件,想起了伊拉克连年遭殃的平民。但当血肉模糊的尸体被挖出瓦砾,魂飞魄散的表情锁定记忆,绝望跳楼的生命如同秋叶般翻飞飘零,尤其是一息尚存者的呼唤被电话录音:‘永别了,亲爱的;永别了,爱你,爱你,……’‘……告诉妈妈,我爱她,……周围都是大火,大楼正一层层倒下来,永别了,凯希,如果我做过任何对不起你的事,原谅我吧。爱你,……永别了……’的时候,我的这丝快感丧失殆尽。换以之的,是一种悲悯。不管怎么说,那可是些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的家人还等着他们团聚;他们的朋友还等着他们的音讯;他们的事业还有待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才能还有待于他们进一步地发挥……可是这一切就这样硬生生、鲜嫩嫩地被掐断,没有准备,没有告别,并且给不出一个充分而又正当的理由! ……”

卫星班上一名自小受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的学生在日得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他及时发现后,他在课前30分钟临时取消原来的授课计划,改上《善待生命》。他从台湾一个罹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截去了一条腿的9岁小女孩的诗《我还有一只脚》入手,将生命的韧性和弹性一一引来,最后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堂课挽救了一个学生的生命。教育在线的网友、四川教育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李晓翔女士由衷的感叹:“这哪仅是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还给了孩子们有关生命、责任、爱。。。。。。我想,他们一生都会记得的。一堂好课,一群好孩子,一个好老师!”

卫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敏感,大概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有联系的。他刚刚工作不久,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在教育一线走火入魔、忘我工作时,身体出现过严重警告;他事业上小有成就时,夫人又患了比较严重的疾病。因此,他格外重视亲情,格外珍爱生命。我注意到,他现在经常把夫人带在身边,他要尽可能把自己的爱给最需要的她,而晓萍,现在也成为他事业的助手,帮他处理不少“秘书”的事务。

卫星曾经许愿,要尽可能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我想,我们教育在线的朋友们都会祝福他,祝福他的全家!同时,我们也希望他增加生命的长度!

朱永新教育小品(27)——教育在线网友系列(6)才艺出众的焦晓骏

如果教育在线要搞一次才艺大比拼的话,我敢肯定,有两个人一定会榜上有名,而且可能会拿全能冠军。其中一个人是管理员,另一个人是苏州人。

不过,在教育在线时间长了的人都知道,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焦晓骏。

我先透露一个秘密。焦晓骏是一个酒仙级的网友。他参加了与李镇西、袁卫星一起“策反”我创办教育在线的密谋,灌酒最厉害的就是焦晓骏。我稀里糊涂地上了贼船,焦晓骏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如果教育在线的网友要比赛喝酒的话,千万不要找焦晓骏。要知道,我可是一斤白酒的量!

在网上,管理员是以网络管理为责任的。管理员当然应该是网络高手。我到现在还弄不清楚,这个英语系的高才生,怎么会有如此的计算机才华?他是我的计算机兼网络顾问,我经常在电脑目前打电话过去,他在电话线的另一头进行指导。当然,教育在线发生故障,我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他。有一次,我夫人说,人家不拿你一分钱,你为什么请得动他?我说,教育在线的所有人,从“董事长”(本人兼任)“总经理”(李镇西兼任)到所有的斑竹、员工都是义务劳动。但是,焦晓骏是最关键的人物。多少次网络出问题,我和朋友们唯一的办法都是找焦晓骏。记得春节期间,我硬是逼他从数百里外请回了tom,终于让教育在线的朋友们有一个愉快的假期。我有时候甚至会冒出一个荒唐的想法:如果没有焦晓骏,教育在线怎么办?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教育在线的网络高手比赛的话,焦晓骏肯定会捧回一个奖杯的。

焦晓骏的歌喉也是了不得。什么花腔女高音、混厚男中音,都不在话下。每一次聚会,他总忘不引吭高歌。尤其是他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简直就是比蒋大为还要蒋大为。我敢担保,他就是我们教育在线的帕瓦罗蒂。不相信?下次网友聚会,你们和他比试比试!

焦晓骏的车也开的不错。和那些专业的驾驶员相比,他可能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作为教育在线为数不多的有车一族,他的车技还是很可以的。教育在线的网友们如果来苏州,焦晓骏是理所当然的驾驶员。当然有两个前途,来的人不可以是非典之类的传染病,也不可以长得太漂亮。

焦晓骏最大的绝活还是文学。先看对联。有一次他出了一个上联:

教十载书,育百年人,捧千颗赤子心,隔万里好山河,情谊在须牵一线;(教育在线)

虽然不少人应征,但结果还是他自己的最精彩:

读诸子卷,书数往事,邀几枝闲才笔,做毕生真文章,风骚先可砺双锋。(读书先锋)

焦晓骏的诗歌也是独树一帜。他曾经给储昌楼写过一首诗:昆山上飘着浮云,云儿映着淀山湖。 啊 湖水洗净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照着那亭子,亭子后绿绿的林子 啊 元旦一别已百日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淀山湖水慢慢地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有空也不给来个电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梦里的船儿慢慢地摇 思念的火儿久久地烧 啊 论坛里又多了位红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

当网友颂玉写了一首“鹊踏枝”的 词后,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唱和道:

斜日危阑凝伫久,问讯花枝,可是年时旧?浓睡朝朝如中酒,谁怜梦里人消瘦。
香阁帘栊烟阁柳,片霎氤氲,不信寻常有。休遣歌筵回舞袖,好怀珍重春三后。

如果你读了他的散文《窗外雨绵绵》,你就更加不敢与他比赛舞文弄墨了。他的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一幅风景画:

冬。窗外雨绵绵。独自坐在窗边发呆。

这绵绵的雨若是在春季,便会有一抹抹新绿在你近处的田野上小路边无声地吮吸这甘露般的滋甜,便会有一丝丝轻风透过窗扉轻轻洗涤出重温春色的情怀。我知道,你会直身打开窗,伸出你的手来任雨儿轻抚,或是走出户外任雨儿弄湿你的头发,那湿漉的感觉会滋润你的额、你的眼、你的唇,一直到你的心灵深处。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在雨中淡淡地消溶,似乎就要融化在明天的春光中了。

这绵绵的雨若是在夏季,你会在邻里孩子们欢快的嬉戏中会心地一笑,那一笑只有你自己能感觉到。那是一种怎样的喜悦!你自然要掩起书,走到窗边,看那阴沉沉的云儿低低地笼罩在门前杨树的叶间,那些叶儿已全不似前时在烈日下发黄卷曲的样子,细雨的轻拥中尖埃洗净,在雨中轻摇着,仿佛是一颗颗涤荡的心。漫长的夏夜,虫儿低鸣四起,有一段绵绵的雨儿相伴,更有凉风习习,那夜,你的梦一定很甜。

这绵绵的雨若是在秋季,你一定会想到青山半隐水色空朦的湖边小歇。秋是忙碌的季节,一段秋雨会使你感觉在突然的赋闲里格外亲切。水阁亭榭,细竹石阶,说不定你会想到我戏呤的“尽道江南秋色好,江南秋色雨如帘”的句子。秋是思考的季节,临窗而坐,捧香书酣墨,看翠烟淡云中蒙胧的远山近水,这绵绵的雨怎能不激出你压纳已久满案诗情!

而这绵绵的雨是在冬季,特别是你人在旅途的日子!寒风料峭本已令人压抑,而无声的雨从早到晚就这么下着下着。我不愿出行,喜欢独自坐在窗边发呆。不知怎么想起了大学时听的一首歌:又是一个下雨天,窗外雨绵绵。勾起我的翩翩怀念,又想起从前:记得在雨中,你对我说再见,如今独我在雨中留连,又把愁来添.

时近新年,最让人在怀旧中伤感。早知岁月终是无声流过,所有的春花秋月终须尽付风尘,此时的你是否也有如雨般绵绵的思念?这份回忆很宁静。也许正是因为走过,才有无悔的静。

当然,焦晓骏最最美丽的还是他的心灵。我和李镇西都很忙,接待网友的事情往往是他出面张罗。许多网友都是焦晓骏从车站“领来”的,而参观苏州工业园区,则是他做导游的必修课。不过,现在网友越来越多,他应该是应接不暇了。

由于焦晓骏的到来,经常让我的研究生妒火中烧。他们说,“有了焦晓骏,我们失宠了”!我则笑曰:谁让焦晓骏那么能干,那么可爱?

朱永新教育小品(28)——写着,并快乐着----为《黑龙江教育》的专栏而作

题目是抄袭的。梁晓声先生刚刚为犬子的小书写了一篇序言,用的就是这个题目。但是,它的确反映了我写这篇文章和我写《朱永新教育小品》时的心情。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从今年5月起,我在《教育在线》网站开设了自己的专栏《朱永新教育小品》和《朱永新教育小语》。我认为,作为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去做那些言之无物的长篇大论,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教育生活,记录下自己每天的思考与情感,就是最好的教育科学研究。

我希望自己先做一个范例。因此,我将自己每天所读、所看、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与教育在线的老师们共同分享。没有想到,我的小品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有的老师说:“我期待着——愿意通过朱老师的小品欣赏他的人品。”有的说:“朱老师的文章正是百看不厌,因为那里有深邃的哲理和现实的再现!”一位年轻的新教师在我的文章后面跟帖:“在这里拜读了各位发的帖子,心中充满了一种成功的渴望。教育是一门艺术,她神秘奇妙,令我神往;她高深莫测,令我迷惑;她就这样,既让我爱又让我恨,象一个贪玩的孩子,站在迷宫的门口,迫不及待要进去,却不知如何开启迷宫的门!”哈尔滨的一位老师则感慨地写道:“朱老师的心是水晶的,融化漫长的极夜,升起希望的朝阳。即用自己无语的行为提示教师当需努力,又以他的激情、哲理、真诚,点燃、启发、善待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跟上,不奋斗、不勤勉。”

其实,应该说感谢的是我,正是老师们的鼓励、支持、期待甚至督促,才是我坚持的动力源泉。一个多月的光景,我写了26篇,老师们的跟帖却超过了3000篇!在写这些小品的时候,我是兴奋的,也是快乐的。但是我始终在想,这样的东西,老师们喜欢吗?他们是不是兴奋和快乐?我的研究生和一些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你是学问越做越大,文章越写越小了!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科研人员都能够这样关注老师们的态度,我们的教育科研一定会真正地走向田野、走向课堂,走进老师们的生活。

朱永新教育小品(29)——教育在线网友系列(7)睿智幽默的卢志文

教育在线的管理论坛版主卢志文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

在教育在线,只有他享受了与李镇西同样的待遇----用自己的姓名为论坛命名。想当初,我申请一个朱永新茶馆,李镇西就是不批准,而卢志文的论坛却爽快地得到批准并且开业到今天。说实话,我还是蛮嫉妒的。我甚至想,这个卢志文,是不是给李镇西塞红包了?我知道,教育在线开张之前,他去过翔宇教育集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理解李总的决策是正确的。当然,这是在我了解了卢志文及其翔宇教育集团以后。去年暑假,怀着对名校改制的疑惑,我来到了翔宇。我发现,翔宇已经拥有江苏老牌重点中学宝应中学、百年老校宝应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淮安外国语学校和宝应实验初中这四所学校,近万名师生员工。我最关心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教育事业有没有得到发展?第二,老百姓的利益有没有受到影响?第三,国家的资产有没有流失?在与政府领导、学校老师、附近居民和卢志文及王玉芬董事长了解情况以后,我肯定了他们的探索,并且写下了《翔宇教育行》一文。

我问卢志文:作为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还有时间做教育在线的版主?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总忙不过你吧?把皮球又踢给了我。所以,我经常在教育在线上看到他的身影。不过,我发现他主要的精力是在打点他自己的自留地。他差不多能够天天在卢志文在线上发帖子,应该是很不容易了。

卢志文与袁卫星是天生的一对。袁卫星是专门让人掉眼泪的,卢志文也是专门让人掉眼泪的。不同的是,袁卫星是用悲剧的手法,而卢志文是用喜剧的手法。你只要看看卢志文是怎样自我介绍的,你就会笑得喷饭,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经这样说:

俺最怕自我介绍,第一句就容易出问题:

“本人姓卢!”

“哪个卢?是不是庐山的‘庐’?”(哪有‘庐’这个姓啊?)

“不是。是卢布的卢。”(最不值钱的东西,俺羞于启齿,又找不着别的介绍方式)

“噢,我知道了,就是‘上’字头,下面加一个尸体的‘尸’字!”

嫌俺活得碍事!每次电话订机票都要遭此“软骂”,首都机场也不例外。

俺要不是想得开些,早就……

有刊物约他一篇稿子,要附一个“自我介绍”,他又给自己画了一个像:

“一表人才:特爱表现;

二意三心:小事随人意、大事顺天意;容物宽心、论事平心、处变定心;

四体不勤:喜静怕动,缚鸡尚有余力,电视助眠,每选足球拳击;

五读俱全:喜欢读帖、读印、读史、读谜、读诗,却被迫读考题、读文件、读报告、读发票、读人脸色;

六亲不硬:达官显贵,概不沾亲。

七情调和:喜怒忧思悲恐惊,每行于色;

捉笔涂墨,附庸风雅;

射虎制谜,偶有妙得;

操刀篆刻,得“意”忘“形”;

苦于心实,拙于旋事,志大才疏,心雄手拙。

作事有唯美倾向,多累,常自叹命苦;

处人以设身为想,多亏,仍积习难改。”

卢志文的普通话带有浓厚的淮安味道,但是比他的同乡周恩来还是要标准得多。但是,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可能也是别具一格:俺学习普通话特别认真,进步也很大。前不久,在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展示了自己的普通话成果,坚持用普通话发言,自我感觉很好。会议一结束就有人向俺祝贺:“你讲得太好了,要是用普通话讲就更好了!”

卢志文的身材不太伟大,但是也绝对不渺小。而且,他的精干、灵活透过每一个细胞表现出来。但是,他这样表达自己对身材高大的人的“不满”:俺长得对不起中国所有的领导干部,破坏了他们的形象。每次领队外出参观,见面时人家经常会嘴里喊着“卢总”,把手伸向俺边上的其他人。他们认为俺更适合拎包之类的工作。俺坐过的所有主席台,都让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你猜怎么着?就是椅子太矮!

卢志文的智慧在他的灯谜中。他喜欢灯谜,看到什么词语都会不自觉地去用“灯谜思维”加工一下。比如听到“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歌词,他会想到用“扫黄归来”四个字作谜面,做一条有趣的政治活动灯谜。每一次聚会,他总会带上几个灯谜,让大家苦思冥想。据内行的人说,他的灯谜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专家的境界了。据说有一回中秋在医院住着,备感孤独之际,他用医学名词作谜底,在病房内开展有奖猜谜活动,引来病友、医生、护士高涨热情,最后一美丽护士独中一谜,奖品上写“西服一套”,他取过自己西服,让护士穿上又脱下,谓之一“套”!这个把戏现在他还经常使用,尤其在教学中,他的学生就没有少“套”过他的西装!

卢志文的智慧在他的篆刻中。这个学化学的理科教师,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艺术细胞,一方石头,在他的摆弄下,会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在翔宇的报刊中,在他自己制作的贺年卡上,我们都领教过卢志文的篆刻的艺术风采。据说,他的书法篆刻不仅被地方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外宾,而且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许多朋友都为拥有卢志文治的印章而自豪。不过。他到现在还欠着我的呢!

卢志文的智慧更在他的管理中。他要求学校中层干部做“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要求副校级干部做“儒家”,协调好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好学校各种矛盾;而他自己,则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这样,不仅校长解脱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把教职工例会分为五大板块:一是“艺术鉴赏”,二是“道德建设”,三是“科研论坛”,四是“时政速递”,五是“校务工作”。他这样解释其中的奥妙:对于一个人来说,品位第一,然后是道德,然后是方法,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做不好的事;当教师员工沉浸在《天鹅湖》中的时候,他是不会去过分计较职称评聘的先后的。关于卢志文的管理,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我一直建议卢志文编一本《翔宇教育案例选》。故事1:一名教师从外地学校调进翔宇,人事关系还没有建成,就发现患了胃癌。翔宇完全可以因此放弃进人的计划,但卢志文却在一个星期内让这位老师在上海最好的肿瘤医院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并且在教工会上宣布这名教师为集团第一位终身员工,数万元手术费由学校承担。故事2:一名花工工作勤恳,兢兢业业,卢志文把他推上翔宇讲坛,号召全体教师员工向他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学校还永久性地为这位花工每月涨一百元工资。后来还把他的妻子请到学校工作。故事3:一名负责后勤采购的员工为学校采购10只灯泡,批发价是6毛钱一只,零售价是1元2毛钱一只,这名员工在开票报销的时候,弄了个9毛钱一只,私吞3元钱进了自己的口袋。卢志文知道后,非常生气,毫不犹豫的开除了这名员工。他在教工会上解释原因:那不是3元钱,那是50%的回扣!故事4:卢志文亲姐姐家的孩子到学校来要求插班读书,管教学的副校长问收不收,他说,和旁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通不过就别进来。结果考试通过了,涉及到6000元收费,他告诉他姐要交3000元,她姐交完3000元,志文兄自己从银行卡上取出3000元补上,并且关照别人别和他姐姐,更不要和他外甥女说。故事5:K12班主任论坛网友(后来他们都成了教育在线的“老同志”)到翔宇聚会,来了20多位全国各地的网友,时间虽短,但费用并不少。当活动的“财务主管”袁卫星拿着一叠发票到卢志文那儿去结账签报时,他几乎没有核对帐务就签下他的大名,袁卫星想,今天老板怎么这样爽气?半年以后才有了答案。有一天卫星到卢志文的办公室找一份材料,卢志文无意中竟翻出了这叠发票!袁卫星问他怎么没交会计,他憨厚的笑笑,轻声的说:“算了,算我个人请客!”卢志文的智慧在他的情义中。他用“宽心容物,虚心受善,平心论事,潜心观理,定心应变”的心态,处理生活中的人与事。他对朋友的真,我是深有体会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在线周刊、教师之友,所有的事情,他都说:朱老师,听你的!朱老师,你作主!我想,所有的朋友都会把这亲份情放在心灵的银行中存起来,当卢志文需要的时候,大家会义不容辞。。◆高一年级209室几位“特困生”(感到特别“困”的学生)月初来信反映宿舍有人打呼噜,影响大家睡眠,今天答复这封信,时间已经过去10余天,我想这会儿大家大概已经相互适应了,如作调整,会不会没有了呼噜声催眠反而睡不着。不过,据了解这位会打呼噜的同学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已经主动提出住到校外。没有人会有意打呼噜,我觉得我们应该给打呼噜的同学以更多的宽容和关心。谢谢这位同学!卢志文的智慧在他的理想中。他在集团近万名师生员工中曾经掷地有声的宣称,他的教育理想是:“翔宇人不随地吐痰” !卢志文清醒地认识到,让学生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教职员工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大部分翔宇人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所有的翔宇人都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 让翔宇人在校园里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社会上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 让翔宇人在一段时间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任何时候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他说,“我们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体制创新、文化管理、人本理念、环境育人…… 我们有严谨的育人目标: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 我们有严明的执业规范:不接受家长宴请、不收受家长礼物、不利用家长办事…… 我们更要有值得自豪的“小节”:所有翔宇人在任何地方永远不随地吐痰。”卢志文把消灭吐痰“小题大做”——建立随地吐痰者档案,长期陈列随地吐痰者名单!吐痰者档案还没有建成,情况就有了变化:校园内已基本看不到有人吐的痰,原来的痰迹,也有人自发的把它清洗一净。

我经常想,与卢志文这样富有智慧和幽默感的人在一起工作,一定是非常狭义惬意的事情。如果教育在线的朋友,想使自己变得聪明而幽默,不妨去翔宇教书,在幽默大师的身边,你一定会天天开心日日快乐!

朱永新教育小品(30)——为《教师博览》而作__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在平常的闲聊中,在网上的议论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们对生活的抱怨。有的人说,教师的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有的说,教师的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有的说,教师的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

但是,当你读过《教师的情感与智慧》这本书以后,你对教师生活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态度,一定会有新的变化。你会发现,你每天生活的校园与课堂,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舞台,让你和你的孩子们上演那么精彩的话剧!你会发现,你每天普通的讲课与谈话,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诗篇,让你的孩子们终身地铭记和吟诵!

《教师的情感和智慧》是《教师博览》杂志十年征文的精选本。其中有“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难忘一课”、“教育有悔”、“素质教育一例”、“我与我家”等征文活动的内容。这些征文,都是来自一线教师的手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原生态的场景,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记录了他们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教育机智。

我曾经说过,教育的神圣是寓与教育的平凡之中的。把教育看的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把教育看的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当我们读这本《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刘这这的《师情母爱》,还是王晓平的《心底的照片》;无论是江建国的《家筑在心上》,还是万金党的《第一课》;无论是那温柔的“一刀”,还是那“用爱铸成的错”,我们在感受教育的普通和平凡的同时,也领略了教育的伟大与神圣。除了于永正等少数著名的特级教师外,这本书的作者都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普通老师。但正是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的真正的脊梁,在他们的学生心中,他们就是真正的教育英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两个重要的世界----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世界的满足的情况。教师也是如此。而且,这两个世界又是互相影响的。在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地把爱心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他一定会感受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同时,在智慧的世界,他也一定会找到“把发现留给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教师博览》编辑部的朋友们,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让我们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象这些普通的老师作者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我相信,许多年以后,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的朋友,都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你一定会发现: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朱永新教育小品(32)——中央教科所的“大姐大”
--------朱小蔓教授印象记

在中国教育界,有不少优秀的女性教育家。无论是提出母爱教育的斯霞老师,还是新基础教育的创始人叶澜教授;无论是提出情景教育的李吉林老师,还是主张为生命奠基的窦桂梅,她们都用自己的业绩与成就,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声音与影响。

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另外一个女中豪杰,她就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长官”,中央教科所的“大姐大”---朱小蔓教授。由于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就自豪地称她为“我姐”。

朱小蔓的学术功底深厚,研究经历丰富,这是她能够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我们不妨看一看她的简历:1947年12月生,1966年于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中毕业,1972年底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3年1月至1978年9月任该校中文系助教、校团委副书记、校党委宣传组长等职。1978年10月至1985年9任南京铁道医学院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同时从事大学生德育的教学研究工作。1985年9月至1988年2月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伦理学专业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3年5月在俄联邦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访学,师从前苏联伦理学全国教学委员会主任阿.依.吉塔连柯教授,专攻道德教育哲学和情感哲学。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实验学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教育哲学、德育原理方面造诣颇深,尤其是在情感教育领域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贡献。先后主持过《教育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学情感性素质教育及其模式的研究》等项目。出版《情感教育论纲》、《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与梅仲荪合著)、《基础教育的矛盾与挑战》等论著。

朱小蔓的为人富有激情而又不失宽厚,具有原则而又乐意助人。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学生,她始终会尽力满足大家的需要。她非常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她的眼里,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能量。所以,中央教科所的学术委员会,她破例自己不做主席,而是发动大家选举。结果,程方平和陈云英两位干将,为她分担了不少学术管理的事务。其实,中央教科所的最重要的工作,不就是学术吗?朱小蔓把最重要的权力给了专家,她也真正地超脱了,可以集中精力考虑长远的发展问题。她的民主作风和高屋建瓴,在短时间内,就给中央教科所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小蔓对发展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充满信心。她策划了我国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论坛,本来是五月份在苏州召开的,我主动报名当她的后勤部长。由于非典的原因,会议推迟了。但是朱小蔓对于教育研究的理解,已经给中国教育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在于要用创新的精神激活教育研究的活力。她呼吁,教育研究必须进一步面向实践。要对教育实践有强烈的敏感性,对教育问题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够捕捉和抓得住最重要的课题,并通过一定的超前性的调查、实证与分析研究,通过在基层艰苦细致的扎根研究,为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政策以及面上的教育实践提供基础的、基本的、先期的行动依据和指导。她特别要求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进一步打破教育研究的封闭、割裂的状况,积极发展与社会其他领域、行业的互动,积极发展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的互动,学习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视角、概念与方法,不断开发和拓展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整合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要善于借鉴和吸纳中外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借鉴和吸纳当今各国的教育经验。特别是要重视与教育实践第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结成伙伴式的合作研究关系,在研究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朱小蔓反对为研究而研究。她主张,对基于扎实研究的科研成果和产品,包括教育政策、教育思想和揭示教育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要积极地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传播新的教育知识,改变那种将成果束之高阁、教育研究效益低下的现象。在这里所谓创新精神,应当体现在关于对研究成果做深度的开发,努力改变教育理论、教育知识在表达方式上的枯燥、晦涩、空玄、单一和模式化,探索用明晰、晓畅、活泼、文体与风格多样化的方式,满足社会不同人群对教育思想与教育知识的不同需要。

朱小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不少弊端,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教育科研机构焕发生机。她指出,现行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少教育研究机构功能定位不尽准确和突出;其职能、建制、编制、投资体制缺乏合理依据;研究资源分散而缺乏整合;动作机制缺乏开放、透明、竞争与灵活多样;研究人员与教学工作脱节,缺乏知识传播和更新的刺激与动力;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激励缺乏有效而健康的方式及其导向等等。我们一定要将教育科研创新作为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打破过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克服“等、靠、要”的陈旧心理,积极推进项目式、课题式的开放管理,加强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加强教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集团的优势和科研合作的共同体。

尽管摆在朱小蔓面前的问题很多,但是,她坦然应对。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的一件往事。

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第一届学习科学论坛于去年八月十日至十四日在苏州会议中心召开,八月十三日晚,我和小蔓共同举行茶话会,邀请洋博士们畅谈中国教育特别是苏州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抓住机会为苏州做广告,介绍了苏州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新世纪的教育理想,通报了新世纪教育文库、海外教材精品译丛、新教育实验学校、教育在线网站、苏州工业园区研究生城等工程。其后,小蔓则介绍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情况及今后发展战略。听完他们的介绍,这些海外学子们的心沸腾了,他们表达了愿为祖国教育发展出智、出力的激情和愿望。畅谈之余,芝加哥大学湖林学院的杨效斯博士即兴作诗一首,赠送“中国教育之二朱”:

八月夜从二朱品茶

绿香入竹桶,汗清出府尹。

和轩人气雅,闲谈留圣意。

其中,二朱当然是朱永新教授和朱小蔓教授。府尹指政府官员,也是指二朱。和轩为苏州市和茶馆。
当天晚上,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万毅平博士就写了《 和 杨 效 斯 兄》的诗文:

府 尹 献 愿 景,
绿 蔓 呈 苦 丁。
五 福 议 教 育,
和 馆 论 古 今。

万兄还写了以下这样的文字:

公 元2002 年 八 月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邀 请, 回 苏 州 参 加 第 一 次 学 习 科 学 的 论 坛。
我 同 与 会 的 许 多 同 仁 都 是 老 朋 友, 如 永 新, 小 蔓, 小 茹 等。 与 会 者 不 是 闻 名 遐 尔 的 著 名 教 育 家, 就 是 海 内 外 教 育 界 的 后 起 新 秀。

八 月 十 三 日, 与 小 蔓、 志 宁 应 苏 州 蓝 樱 学 校 校 长 陆 一 鸣 的 邀 请, 前 往 参 观 访 问, 其 硬 件 和 软 件 之 先 进, 办 学 理 念 之 超 前, 令 人 赧 颜, 感 触 良 多。 晚 上, 又 应 苏 州 市 副 市 长 永 新 的 邀 请, 去 和 记 茶 馆 内 的 五 福 楼 品 茗。
期 间, 来 自 海 内 外 的 新 朋 老 友 对 苏 州、 中 国 的 教 育 出 谋 划 策, 发 言 更 是 争 先 恐 后。 其 情 其 景, 倍 觉 温 馨, 更 令 人 振 奋。

我 要 了 一 份 新 茶,?苦 丁?#12290; 其 颜 色 青 翠 碧 绿, 嫩 嫩 的 细 芽 可 爱 之 极 。 刚 入 口, 稍 有 点 微 微 的 苦 味 道, 似 苦 瓜, 但 是 过 了 不 久, 满 口 清 香。 远 远 胜 于 我 品 尝 过 的 其 它 名 茶。

来 自 芝 加 哥 的 杨 效 斯 兄, 中 文 功 底 深 厚, 加 上 他 又 是 位 哲 学 家, 当 场 赋 诗 一 首, 题 为?姑 苏 八 月 随 二 朱 品 茶?#12290; 特 借 他 的 题 目, 和 诗 一 首。

二 朱 是 指 朱 永 新 和 朱 小 蔓。 永 新 是 副 市 长, 自 然 是 府 尹, 他 对 苏 州 的 教 育 一 往 情 深, 对 未 来 的 远 景 规 划 更 是 胸 有 成 竹,侃 侃 而 谈。 小 蔓 刚 刚 接 任 中 央 教 科 所 所 长, 然 而 在 短 短 十 六 天 内, 对 中 国 的 教 育 科 研 走 向 已 经 形 成 了 完 整 的 看 法, 改 革 之 意 和 敬 业 精 神, 令 人 肃 然 起 敬。 然 而, 改 革 总 是 艰 难 的, 但 是 只 有 改 革 才 是 唯 一 的 出 路。 小 蔓, 绿 色 的 青 蔓 也。 但 愿 她 的 改 革 如 同苦 丁茶, 先 苦 后 甜。

我想,万教授的感想和祝福,不正是我和许多教育界的朋友的共同心声吗?

朱永新教育小品(33)——中国教育界的“大哥大”

写了中国教育科研的“大姐大”以后,不少朋友给我发短消息,说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谁呢?其实,我想,他们心里都明白,因为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顾明远教授。
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的人高得多---顾先生的头衔也会让你对他敬佩的五体投地: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更不要说他曾经当过的小学老师、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至于著名大学的名誉和兼职教授,乃至某个中学或小学的顾问,更加是数不清楚了。

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又是那么谦和,那么慈祥,那么平易近人,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顾明远先生从来不会轻易地拒绝任何一个老师的请求,无论是请他到一个普通的学校去讲学,还是为一个普通的老师的著作写序。记得在1993年,我还是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受日本国际教育学会的委托,担任在中国举行的年会的执行主席。我冒昧地给顾先生去了一封信,请他出席会议并且作主题报告。没有想到,顾明远先生不仅如期到会,做了精彩的讲演,而且为会议的论文集专门写了序言。

顾明远先生的平和作风有许多佳话。据说曾经有一位小学生给他写信,向顾先生诉说自己学习困难,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好,心情很忧郁的苦恼。顾先生多次去信开导他,直到问题解决。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经常参加各种义务的教育咨询活动,甚至走上街头摆摊设点,为家长教育子女释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现,他的摊前总是排满了长龙。2000年4月8日上午,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坐到顾老对面,说:"我的女儿8岁了,书上的东西,有的记住了,有的记不住,我们给她讲,明白了,第二天又忘了,让人着急。"顾老说:"这不是记忆力不好,小孩子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好,很正常。"这位家长点点头,满意地走了。因为他知道,回答他问题的,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

顾明远先生对于中国教育的贡献是许多学者难以达到的高峰。

1980年,顾先生提出了“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的观点,主张教育应该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981年,顾先生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主张,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应起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989年,顾先生发表《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奔波,1996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道路。

1990年开始,顾先生主编的12卷本的《教育大辞典》计800万字(1998年增订合卷本)先后出版,该书 “汇集教育科研新成果,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共有1000余名作者参与编写,前后历时12年,担任主编的顾老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他告诉我,他和夫人周老师是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字地改的。

2000年,顾先生主编的《世界教育大事典》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事典》以事例为主,收入了自人类出现教育活动始到二十世纪末数千年百余个国家的教育事件共四千余个条目,该书试图通过梳理世界大事的发生和发展来描述人类教育发展轨迹,探索教育发展规律,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检阅、思索的空间。有论者指出:“它是辞书,但它又没有一般辞书的抽象解说;它有学术性,但它又没有一般学术专著中大段大段的原理阐述;它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史,但它又没有复杂而烦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评述。翻阅该书,一种置身于教育历史长河的感觉油然而生。”作为这本书的策划人和副主编,我参与了全部的过程,亲自体验了顾先生学术的严谨与工作的严密。有一次,我们在无锡召开编委会,由于当时我已经到政府工作,提前离开了会议,顾先生虽然没有当面说什么,但是其他委员朋友事后严肃地批评了我,责怪我把这么繁重的任务留给顾先生。对此,我至今还心存愧疚。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和我的研究生尽可能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也算是对先生的一点补过。这本书去年获得了中国图书奖。
顾先生对于比较教育学的贡献更是中国教育学术界的典范。在北师大教育系任系主任的时候,他最早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胡昌度教授来中国讲学3个月并且举办了了全国教师的进修班;80年代初,顾先生与几位老前辈共同主持编写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本比较教育教材,至今已印行一百多万册;他亲自给中央领导写信,提出恢复《外国教育动态研究》的主张,第二年被批准(1993年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这是中国比较教育的第一份刊物);1983年,顾先生推动创建了比较教育研究会,并任理事长至今;顾先生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比较教育博士和第一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目前,比较教育学科在全国有四个博士点,十多个学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说,这是一个人和一个学科的神话。

顾先生对我的成长非常关心。他多次写信鼓励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要放弃学问;他还帮助我出主意,如何将苏州的教育更上一楼。

我是幸运的。在我的成长的旅途中,有顾先生这样的长者引领、提携和督促、鞭策,有许多朋友的帮助和同行,这是我人生的幸运,也是我前行的动力。

顾先生,我会努力!

朱永新教育小品(34)永远的朋友---我的两位教育界的“哥们”

我经常和我的研究生以及其他朋友说,现在已经是一个团队工作的时代,任何个人如果离开其他人的帮助,都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就我个人的成长来说,长者的关爱和帮助固然重要,朋友的支持和协作也是同样的重要。我与许多青年学者的交往也是我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把对其中部分朋友的回忆与感激,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要说的是袁振国。振国比我小一岁,应该是我的老弟了。他瘦长的个子,与我肥胖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朋友说,你们是天生的一对,不仅合作写文章,而且可以说相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分别从苏州和扬州来到了上海师范大学。

振国最初给大家的印象是扬州才子。到底是中文系出身,那优美的文笔让我们羡慕不已。学习的时间不长,他的一篇关于灵感研究的论文就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我不太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于是,有了我们频繁的讨论和“争吵”,有了我的商榷文章。而我们的友谊,也就在这讨论和争吵中萌芽与成长。

那时,我们可以说是无所畏惧,豪气满怀。记得有一次,我对振国说,总有一天,我们要将自己的著作像弗洛伊德一样,走进每个人的书架!于是,我们疯狂地读书,疯狂的写作。我们以两个人的名义在《中国青年报》和《南京日报》等报刊开设了专栏,我们在《心理学探新》、《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联合发表论文,我们个人的第一本书《心理世界窥探》也由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本书,当时我们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大学工作后,我们的合作仍然在继续。我们一起撰写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著作------《政治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交往的艺术》、《男女差异心理学》。。。。。

后来,振国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我们的研究方向有比较大的差异,虽然很少再一起写作,但彼此的关注和帮助却从来没有停止。记得我撰写《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一书时,由于缺少当代思想的详细资料,振国马上给我送来了他搜集的材料以及他自己没有发表的文章,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振国的学术敏感性与他的灵气一样,经常让我敬佩不已。当我标榜自己是一个学术的旅行者的时候,当我虽然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但还没有终身的追求时,振国已经把教育政策作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振国就是振国。只有当学术研究对现实问题产生影响,对国家决策产生影响时,学术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现。振国找到了这样的道路。他每一年都召开教育政策的分析研究会议,为了捧场,更为了学习,我每一次都去参加。
现在,振国已经在教育部工作了。作为政府的官员,他仍然没有离开学术,我们彼此也经常勉励。知道我是一个拼命三郎,振国经常要我注意身体。其实,我的身体基础比振国好,我们都是往五十迈进的人了,劳逸结合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行为准则。

我和振国曾经有过一个美好的约定:什么时候我们携全家一起寄情于山水,把自己交付个大自然。不知振国还是否记得我们的约定?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约定我也与方展画教授说过。

方展画,对于现在教育界的许多朋友可能有点陌生。但是,浙江教育界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因为担任着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的他,这几年是用双脚在写论文,影响主要在地区方面,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游离教育的主流圈。这里,我先为不熟悉他的朋友介绍一下:方展画,1955年7月生,浙江省乐清人。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学专业,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硕士毕业。主要学术兼职:"十五"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先后出版专著5部:《现代人思维训练》、《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当代国外教学流派》(与人合作)、《教育改革新探索》(主编)、《教育科学论稿》;出版译著6部:《创造性社会心理学》、《学会学习》、《天才和杰出成就》、《现代管理心理学》、《青少年潜能的开发》、《人性论》;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近五年来在一级(含准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教育科学论稿》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认识展画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概是在1989年,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杭州的电报:“永新兄,我正在组织一套《伊甸园丛书》,请你加盟。”我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方兄,就这样认识了,就这样成为了莫逆之交。

展画兄对朋友的事总是有求必应。记得我与顾明远先生主编的《世界教育大事典》,原来有一卷《国际教育》是约澳大利亚的一位学者撰写的,谁知道这位老兄最后临时变化,我焦急万分,马上请展画帮忙,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并且出色完成了任务。

1991年,我在日本翻译了一本《小集团经营》的书,想在离开日本时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当时出版界的朋友还不多,只好拜托展画帮忙。他也爽快地答应下来,在我向老师告别时,这本书成了我最好的礼物。
方展画是一个不安份的人。他始终在探索,在寻求机会。我知道,他办过学校,在中国民办教育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私立学校已经招生了。他的学术方向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自己的发展。最近两年,他的一个创新值得重视,这就是浙江省的“百课万人”活动。这是他亲自策划的重要活动,计划用几年时间筛选、提炼出100节创新型的优秀课型,组织万名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旨在于课堂教学层面上充分体现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展示浙江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探索学科教学的创新途径,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方展画在阐述这项活动的目的时说,“我们不求完美,绝不表演,目的在于能推出一批教育观念超前、创新意识强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卓显的年轻教师,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以便进一步增强浙江创新教育在国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我的学术界的“哥们”还有很多,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康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奇、张斌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赵中建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的徐辉教授等等,都曾经给我很多帮助,与我共同走过许多难忘的学术路程,他们是我永远的朋友!

朱永新教育小品(35)-----新德育的有益探索

清晨,打开电脑,许多短消息迎面朴来。许多问候,许多温馨。

其中有一封是大潮河(刘恩樵)先生的。他是昆山国际学校的德育主任,是一个激情磅礴、诗意浓烈的中年人。他告诉我,他们学校虽然还没有加入新教育实验,但是,他一直在关注,在探索。他在“新德育(理想的德育)”这个层面上已经做了些工作。学期已近结束,他打算汇集一个小册子,名字叫《新教育实验之新德育实践》,这本书分三部分:1)新德育实践;2)班主任随笔;3)书信式评语集锦。大潮河先生告诉我,汇集成册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总结与提高;二来是为了激励老师在下一学年充满信心地投入新一轮的新教育实验中去。

我初看了部分内容,觉得他们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他们的努力是非常精彩的。他们在新教育实验中的探索是我们还没有系统考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为新教育探路。他们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中心;“三个基本点”就是以学生自治为抓手促常规管理,以师生对话为方式促心理教育,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促个性发展),使新教育实验的德育工作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框架;他们那些精彩的教育随笔,那些别致的成长记录袋,那些新颖的教育评语,都给我们许多感慨,许多惊喜。你看,顾老师给她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最文静的孩子:你好!每次谈话,都是我讲你听,你微笑着一语不发,明净的两眼间透射着真诚。这样近的端详你,发现你是那样的美丽:美得素雅、美得庄重,同学们都喜欢你,把你当作可信赖的朋友,可倾诉的对象。你知道吗?好多女孩都羡慕你,羡慕你稳当、羡慕你细致。说真的,我也挺想学学你在学习上那种冷静和坚韧的品性,在工作中,我常常会头脑发热,一时冲动、有时甚至出言不逊,而且,做事会虎头蛇尾,缺乏恒心与毅力。”这完全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坦诚对话。钱老师这样对她的学生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每次上语文课,总会看见你那双大而亮的眼睛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的灵气咄咄逼人,逼着老师去学多一点知识,以防在你眼里出丑。浑厚的声音总在表达着对事物或文章的独到理解。但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却不见你名列前茅。连老师都为你叫屈!”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面对这样慈祥而有青春活力的教师,心里充满了阳光。
我知道,这样的探索是在大潮河先生的策划下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进行的。尽管他们还没有正式参加新教育实验,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已经为新教育实验做了重要的贡献。

我希望,在昆山国际学校,新教育实验能够后来居上,象大河奔腾,大潮汹涌!

朱永新教育小品(36)----温馨的短消息

每天清晨,打开电脑,进入教育在线,都会有许多短消息迎面扑来。短消息虽然让我目不暇接,有时还为不能详细回复而苦恼。但是,她同时带给我许多温馨,许多甜蜜,带给我一天的好心情。

今天的短消息尤其让我感动。一位名叫“玫瑰”的网友在短消息中说:“你好,没有真正见过面的老师!虽然总是深情地看着媒体上的你(哈哈,别见笑,愿意给自己找点可爱)。刚进来的时候,曾经写过对您真实的喜欢与评价,现在也记不住写在哪里了。

也许是冲着您,初次来到这,就爱上了这里。

对于网络我原来是充满鄙夷,以为是无聊的人打发无聊的日子。

可这几天来,就像初恋的少女,爱得这里“死去活来”。现在我正是体验“激情燃烧岁月”的时候,甚至半夜里也在这里徜徉行走。

不知怎地,把您的名字和孔子的名字联在了一起。孔子在那真实的土地上拥有了弟子三千,留下了什么我们自然清楚;你在这虚拟的网络中拥有了何止弟子三千,留下了什么后人也会自有定论。

谢谢光顾玫瑰园,恳请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这里散散步,闻闻花香,重要的是提升我这害怕蔫了的玫瑰(哈哈!)。

谢谢您的支持,谢谢您的鼓励,心里想的就是——我要加倍努力。”

这朵“玫瑰”是谁?我禁不住去搜索她的文章。她在小学教育论坛刚刚开了一个专栏,她的文章是那么细腻,那么有诗意!正在这个时候,张向阳发来了一个短消息:

“你很欣赏的窦桂梅也在小学教育论坛开专栏了

她用的网名叫“玫瑰”,专栏名为“玫瑰之约”。

也许您已知道了,还是想向您说声,小学教育论坛的语文老师的实力大增,影响力将更大!”

原来是我敬佩已久的窦桂梅老师!我曾经请她到苏州为我们的名师名校长做过报告,我曾经读过她的《为生命奠基》,我曾经请她为《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写过文章。她对教育的理解,对事业的热爱,曾经让我感动万分。


下一个短消息是谁的?熟悉教育在线的朋友会看出,一定是那个春姑娘-----spring!

“周刊的报道经过策划后大力推出。

下面是给镇西的信:

朱老师希望在网站创办一周年之际,北京的媒体能够呼应。我也觉应该。只是,很多记者上来恐怕要花很多时间才能从如烟的信息中找到主题。您博士答辩完了,能否找几个切入点写或组织人写几篇文章供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报。(2000字内)我来找人发或者在网站网友聚会时请这些记者过去。这之前,把相关报道收集复印到时候分发给大家?今日刘院长来京,我们正在讨论资料建设问题。我这边也在做相关资料。”我昨天与她通了电话,希望《教育在线周刊》和北京的新闻媒体能够在我们一周年庆典时做一些宣传报道,她马上在落实了。作为报刊的编辑,贺春兰也是我比较敬佩的一位。她是学教育的,对教育的关注和理解往往有她自己的视角。

看完贺春兰的信息,又一个短消息跳了出来:

“朱市长:

您好!

我们是昆山国际学校的,我是刘恩樵(负责初中部德育工作)。关于“新教育实验”,我在“新德育(理想的德育)”这个层面上做了些工作。学期已近结束,我打算汇集一个小册子,名字叫《新教育实验之新德育实践》,大致分三部分:1)新德育实践;2)班主任随笔;3)书信式评语集锦。汇集成册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总结与提高;二来是为了激励老师在下一学年充满信心地投入新一轮的新教育实验中去。
现把小册子的草样(由于短消息容量小,只能发部分)发给您看看,听听您的意见,并恳请您写几句话(就请用短信的形式发过来,好吗?),给我们的老师以勉励。

先谢谢您了。”刘老师的网名叫大潮河,他是从苏北来的,他具有苏北人的憨厚、勤奋和诗人的激情、烂漫,他曾经要为我们教育在线写一首歌,一首大潮澎湃的歌,他曾经参与了我的演讲问答书稿的整理。他的要求,我自然不敢怠慢。当天,我就开始为他们的书写序言《新德育的有益探索》。

姜广平的短消息其实很长。由于一些原因,我只能摘要发表:

“朱老师:
您好!
这边的事解决了。。。。。
现在的情况较好。今晚与。。。。。做了沟通。双方谈得都比较好。客观上,现在的情形对双方都非常好。他知道我写作上无法分心他务,我知道他也不能因我而让管理上出现尴尬。虽然。。。。但这么大一个摊子的学校,也许为难处很多,在人事的安排上也要照顾的更多。此外,我可能给人的感觉也确实不适合在某一个位置上吧!我相信,到了新的单位后,我会干好给他看到的。我会让人明白,我可以在某一个位置上干得非常出色。

但对这一点,我其实很清醒,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事儿实在太多。

还有一点, 我觉得我们漂泊者与跳槽者的心态与冷暖确实少有人知。这种情形下,也就只能自己疼自己。

但这三年来的发展,我得客观地说,感谢高万祥校长提供的机遇与空间。如果没有这三年,我的文章不会发这么多,小说不会发这么多,不可能因为文章而垒高自己的高度。

我其实心中早已无怨。。。。。。
感谢朱市长给我的温暖,感谢朱市长给我的空间与机遇。
今天先说这些吧。太晚了,市长要休息,我还要再消化消化一些刚才的对话。
。。。。。。。
接下来我应该会有时间去到您身边访学了。
写您的传记我觉得我来得合适些。我有这份自信。。。。。。”

广平是一个才子,这是大家公认的。高万祥先生曾经为发现他而兴奋不已。但是,作为作家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是会给学校和其他人产生一些麻烦的。正如我自己,作为官员和作为学者,应该协调好,以本职工作为基础。所以,我一直关注着广平,希望他走好,希望他做一个作为教师的作家,多写一些教育的评论和教育的传记。高校长是我多年的朋友,也是我十分敬重的校长。所以,我一直在为他们沟通。总算有了这样大家满意的结果。

李镇西是每天早晨要来的。他不是“摸你”,就是问候。今天也不例外,不过,今天还带来了夫人的问候。然后是干干“从绍兴向您发来的问候:)”这一位教育在线的干将,大家对他的精力佩服有加,对他的“吵架”能力也是影响深刻。对于问候,我一般以“morning”回答,因为在短消息里英文不需要切换。

下面是一个陌生的面孔:

“朱老师,您好!

来教育在线很久了,也没来向你报到,罪不可赦,大概从小畏惧老师的心理又在起作用了,哈哈!

其实来教育在线也是冲着朱老师的大名来的。5月中旬,我收到了卫星老师馈赠我的《细数阳光》,从书扉上我知道了朱老师的所在,知道了在线(原来在蔡明老师的小屋里端茶倒水的已觉外面世界之美),这里可谓高手如云,都是我的老师,我如饥似渴,觉得生命的不够用、时间应该能够透支,我的激情再次被燃起。有的老师笑我,觉得我很傻;妻子笑我变化大,觉得在线把我从她手中抢走,难理解;我笑我心终于有了寄托,我的上进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觉得好爽!

我时常做梦还想去念书。到了在线,看到朱老师作为贵宾的名字在那闪烁,觉得您就在眼前呢。我想,我要尽力表现争取做朱老师的弟子,可另一方面,自己都是三十出头的人了(我和卫星老师同年,属狗),朱老师知道了还会收我吗?卫星老师毕竟才华横溢,号称江南才子,而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有的不过是永不停息的上进心罢了,有何颜面敢见朱老师,内心犹豫不决。

但转而一想,即使能讨教一二也不算虚此一行,认个师傅抑或作个朋友也可获益匪浅,于是便鼓足勇气将心中所想向朱老师简单汇报,不成想短消息变成了长消息。

耽误了老师(还没收我就先喊着为数,反正是等着一批,呵呵),敬请见谅。”

这是一个名叫“王青寅”的年轻老师的短消息。他是张家港市西张中学的老师。对于苏州的老师进入教育在线,我是特别开心。我希望这个产生在苏州的网络,应该为她故乡的老师多做贡献。

正在我准备下线的时候,那个日知日行的张菊荣来了。

“找不到您。姚局长托我请您为我们的“吴江师陶馆”题馆名。
原本想二十七日活动时请您题的。
但考虑到活动时要有一个开馆仪式,想请您提前题写。

题词内容:
吴江师陶馆
落款
印章(您用印章吗?)。”我答应他,星期一上午到我办公室取。我对于题词的事,一般不拒绝,因为我不是高级领导。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就是我不当市长时,你们不要马上拿掉。

那个总喜欢搬运材料的沈“老汉”是今天早晨的最后一位朋友。他又搬运了丁兴富教授的一大堆东东。来不及细看,我只好先保存起来。我知道,沈老师对于网络的痴迷,对于网络教育的执著,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关于网络的讨论,已经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人民政协报》等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短消息,虚拟世界的问候,真实情感的载体!

朱永新教育小品(37)-----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
  
早就想为叶圣陶先生写点文字。不仅是因为他是我们的苏州老乡,也不仅是因为他是我们民进中央的老领导,而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敬佩他的思想,他的人格。

叶圣陶先生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在学习期间发表了第一篇教育论文《儿童之观念》。毕业后就走上了从教之路,先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来又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在用直的4年多,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活动的关键时期。他和吴宾 、王伯祥等人一起,对学校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他们自己编印各种新教材,创办农场、书店、博览室,建筑礼堂、戏台、音乐室,举行师生同乐会、恳亲会,指导学生排练戏剧,组织学生远足,创造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的学校环境。同时,叶圣陶先生时刻关注窗外的世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和朋友们一起成立了用直镇教育会,研究社区的教育改革问题,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他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了文学研究会。在这个时期,叶圣陶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的文章,如《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小学教育的改造》等。

1923-1930年,叶圣陶先生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在这其间,他继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并创作了反映中小学教师生活的小说《倪焕之》。1930年,叶圣陶先生应开明书店邀请主编《中学生》杂志,同时为学生编辑国文课本。其实,这个时期的叶圣陶也是在从事真正的教育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叶圣陶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继续编辑出版《中学生》杂志。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叶圣陶先生仍然用自己的笔去工作和斗争。他在自己主办的《国文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并且撰写了《如果我当教师》、《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教育方面的文章。

1946年,叶圣陶先生返回上海,在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于教育的研究,仍然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如《教育改造的目的》、《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如果教育工作者发表精神独立宣言》等。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先后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仍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着教育,他强烈呼吁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他深情关心教师权益,在语文教育、青少年教育等方面,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上虽然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但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等,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直是我的心愿,但是,由于事务繁多,终究没有完成。
现在,高兴地看到任苏民先生撰写的《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一书,感到格外的兴奋,他完成了我想做而没有做的工作。我们曾经一起编过叶圣陶教育的文集,任老师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学问的热爱,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这本著作,对叶圣陶的养成教育思想、人本德育思想、导学教学思想、现代教师思想、语文教育思想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同时还在苏州的许多学校进行了实验,让叶圣陶这位产生在苏州的教育家的思想和精神,回到了他的故乡。

我非常乐意为任老师的这本著作写这些文字,也非常乐意地向朋友们推荐准备著作。我更期待着在苏州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能够走出新时代的叶圣陶!

朱永新教育小品(38)----“海子”老师的教育情结

我喜欢海子的诗,尤其是那首《面朝大海》: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有一天,我在教育在线上发现了“海子”。我知道,作为诗人的海子早已乘风而去了。他的原名叫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是一个在精神的世界里寻求幸福的人。他生前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然而,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吴晓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诗歌篇》这样评价海子:他所追求的“大诗”的理想,他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世俗生活无法共存的。因此,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显然,作为教师的海子与作为诗人的海子有着某些相通之处!

我开始关注这个不同寻常的海子。

我看到他在网上为班级的学生建立档案,看到他与一个名叫苏岱的学生书信来往,看到他那细腻动人的学生评语。今年5月,储昌楼给我一本由“海子出版社”出版的白皮书《孩子,我看着你长大》。近50篇的通信,都是为了同一个孩子!当时我们正在开会,教育局的申局长竟然在会议进行中就将这本书看完了!我们共同的感受:感动!如果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象海子老师一样,苏州的教育会有多大的变革,我们的孩子会有多么的幸福!与那些在重点学校里拿着不少的薪水,同时又没有心事与学生心贴心的沟通的老师相比,海子是伟大的!

我主动对储昌楼说:我要为海子的书写序!这是我第一次主动为朋友写序。昨天我才知道,海子老师的真实名字。她叫吴樱花,是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初中部老师。她在短消息中说,她想把一年来为学生写的评语编成一个集子《孩子,我想对你说——学生评语系列》,希望我为这本集子写点东西。我当然乐意。我是在兑现诺言。我看完了全部的手稿,我又一次被感动了。你看,她为一个名叫李靓靓的学生写了这样的评语:

你的人如名字一样美丽脱俗。喜欢看你那黑水潭般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眼睛里似乎隐藏了无穷的奥秘;喜欢品你那漾着笑意的面容,如含苞待放的月下玫瑰,充满诗情画意;喜欢读你那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如欣赏一幅幅五彩纷呈的生活画卷,令人心醉神迷。因为你的存在,我们班增添了多少亮点;因为你的努力,我们班还会有更多的精彩。

秀外慧中的你,性格外柔内刚,因种种原因你一直没有把学习发挥到最佳状态。但老师仍然欣赏你的才气,你的稳重,你的坚韧。

冬天是贮蓄的季节,老师希望你在寒假里能更好地理顺自己的思绪,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尽快地适应这紧张的初中生活。不管前进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相信你一定会挺过去,因为总会有很多掌声和鲜花在沿途守侯。

努力吧,李靓靓!!

你的班主任:吴樱花
2003年1月

她还为这个学生写了这样的信:

靓靓你好:

还记得上学期末,你妈妈擦着眼泪恳求我替你调班级。原因是你在3班受到的干扰较多,你的学习,你的生活一直处于糟糕状态。老师何尝不为你担心,为你着急,但却爱莫能助。虽然多次找你谈心,与你聊天,却排除不了萦绕你心头的烦忧,能够战胜困难的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

如你日记中所言,寒假里,你潜心反省,调整心态。本学期一开学,你就表现出一股蓬勃的活力,以崭新的姿态在本学期历次考试中一直跃居班级前列。你的学习面貌的改变也带动了你的心情的改变。微笑经常挂在你的脸上,欢语经常来自你的身旁。尽管如此,老师仍认为你还有潜力。你只是稍微使了一点力,李靓靓的实力远不止此。你在友情与学业间徘徊不定。其实这二者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对立的,只是谁主谁次罢了。聪慧的你,经过一年的涤荡,在初二即将来临之际,一定会好好把握了。

还记得竞选班长演讲吗?你说如果你竞选上了,你一定不辜负同学和老师的期望,协助老师把班集体建设得更好。假如选不上的话,你也不气馁,说明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做得不够。你会全力配合班长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与那些“班长之职,舍我其谁”相比,你的气度,让人肃然起敬。尽管你以一票之差与班长失之交臂,但你以你的行动证明了你的誓言。这就是你,宽容、稳重、善解人意、惹人喜爱的李靓靓。

作为学习委员,你以身作则,名副其实。你不仅自己的学习顶呱呱,你还帮助小组同学提高成绩。你激发大家上课发言,这学期你上课发言踊跃,而且你所在小组的发言次数也一直是班里最棒的。真诚地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3班变成现在这样团结友爱、奋发向上,这与你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老师感谢你!

还记得《柳叶儿》公开课吗?老师选你范读课文。你反复练习,毫无怨言。那天晚上在办公室,老师指导你朗读的重音和节奏,你的把握令老师赞赏不已。富有灵气的李靓靓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不过老师还要建议你,你的声音比较小,上课发言和朗读课文能适当再大一点,就完美无缺了。
每一次的黑板报抄写,你都无怨无悔地为班级出力。你那一手漂亮的书法吸引了多少同学的目光,也让老师我自愧弗如。你很孝顺,你的那篇《罗嗦的爱》,让老师读得泪眼婆娑,为你妈妈有你这么个懂事的女儿而高兴。

不管遇到什么事,你都能冷静地对待,并进行理智地思考,这对十四岁的你来说,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一年来,我几乎从不曾看见你发过火,耍过性子,你以你的微笑,你的恬静征服了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老师还想给你提个建议:遇到问题要多与父母和老师交流,多跟爸妈谈谈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老师聊聊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这样有利于你视野的开阔,性格的开朗。还有,学会与他人交流,本来也是一种生存能力。你说是不是?

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你刚跨出青春第一步,尽管步履有点艰难,但你毕竟开始走顺了。衷心地期望着你能够沿着这正确的方向,加足马力,一往无前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你的班主任:吴樱花
2003年6月

我之所以全文引用,是想给大家说,写这样的信,比写那些大而空的论文,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这是一个老师写给学生的“情书”!面对海子老师,我真的也想走进课堂当一回老师!我甚至想去做她的学生,我会珍藏海子老师给我的每一封信,伴随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海子老师,我看着你成长!

朱永新教育小品(39)----美丽的黄金海岸

“黄金光閃閃,熱力四射,綿延32公里的閃亮白色沙灘,是澳洲最有名的超大海灘休閒地。除了衝浪、潛水等水上活動,遊樂園、庫倫賓鳥園、海洋世界、電影世界等,令全家大小都為之瘋狂!”这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觀光旅遊局为黄金海岸做的广告。

在我们教育在线,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黄金海岸-----它就是程远平老师发表在新教育实验专栏上的《心呼吸----海岸老师与学生每日谈心录》。

程老师在写下她的第一篇谈心录的时候,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

“我要以自己的一颗不老的童心去探寻孩子的心灵,去做他们真正的朋友,去感悟,去聆听。我要用自己的笨拙的手,记录在玉峰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布满刀斧痕迹的浅薄的文字,记录下我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成长的足迹。

不知道其他的人会怎样,我是每天都在感激生活。我感谢上苍给了我们食粮,我感谢母亲给了我思考的大脑,我感谢给了我无穷欢乐的学生,我更感谢清晨每一次初升的朝阳……

想到那些英年早逝的同事,想到那些化做尘埃的先人,我要发自心底,充满激情地说:感谢你,生活! ”

于是,我们看到,他在湖边与学生们讨论怎样不断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在操场与学生们讨论如何不迷信书本,学会用自己的脑筋思考和做事;他在聊天室与学生讨论怎样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看到他告诉学生,“爱心的多少和捐款的数量是不能成正比的,只要心中有爱,被爱的人一定会感到温暖”,看到他要求学生,“善待那些有缺陷的同学,树立他们的生活的信心,是我们这些正常孩子时应该做的。”

整整一个月,程老师与学生们在面对面地沟通,心贴心地交流。整整一个月,程老师给教育在线带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有网友评论:“听到你的心在呼吸!听到你的手在敲击!听到你的学生在发展!听到你的世界充满着美丽!”有老师助威:“老程!黄金时代!倾注心呼吸,换来黄金香!”有老师感叹:“黄金海岸老师,正以他非凡的细腻与爱心,及闪闪发光的知识贝壳来呵护心灵,引导生命的成长。看一个故事,我跟着深呼吸一次,真好,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彩虹! ”更有许多老师从中学到了德育的方法,感受到了教师的乐趣。大家为这样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这样围绕一个和学生进行的看似无痕实质有痕的真教育而感动,为玉峰实验学校在新教育实验中的创造而感动。

程老师在这个谈话快结束的时候写了这样的告别辞:

心呼吸就要告一段落了,戏剧就要落幕了。我想到了北岛的诗句: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开始,也就意味着在走向结局。还是套用我的一句小诗:黄昏,夜的开始,爱的黎明。

我想,程老师的短暂告别,应该是他新探索的又一个开始。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人,程老师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篇章、新的精彩!

朱永新教育小品(40)-----幸福着你的幸福

不知道是哪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寻找幸福》的歌词:

“我徘徊在十字街头
东张西望寻找幸福
不知她在深巷小屋
还是住在大厦高楼
我眼前一片迷茫
心中装满烦愁
我站在十字街头
不知到哪里寻找幸福
我访问了每个窗口
人人都说没有幸福
我走遍了茫茫宇宙
看见一个灿烂星球
上面有一座小屋
里面尽是幸福
我朝着小屋飞去
这正是我的家,是我幸福的源头”

读这首歌词的时候,我曾经问自己:我的小屋在哪里?我的家在何方?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提出过。据说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师:“幸福在哪里?”大师回答:“幸福就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又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是幸福。”众人都不解其意。大师继而讲了一个故事:一天,神对一个有名望的人说,“你的车子、房子等所有的财产都是我给你的,今天我要全部取回。”名人一看,神的旨意不可违,只好奉还了所有家当,从此他变成了一个两手空空的穷人。过了几天,神又过来对他讲,“你的妻子、孩子、朋友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取回去。”无奈,名人只能从命,变得孤苦伶仃。又过了一些日子,神再次到来,说,“你的身体、血液、骨髓也都是我给你的,我也要取回去。”名人诧异地问,“那什么才是属于我的东西呢?”神答,“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永远都无法拿走的,这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那就是生命中你曾经爱过的、恨过的人和经验过的所有事情。而这些,才是真正永久属于你的幸福!”

神的回答还是不能使我满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爱与恨,都会有许多人生的体验,但是真正能够让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的东西,才有可能是幸福,----当然,也有可能是痛苦。经历痛苦与体验幸福可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两者都可以说是幸福。那么,对于我来说,什么是让我刻骨铭心、回味无穷的东西呢?答案只有一个:教育。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教育,我的至爱》,我也写过一本书,书名就是《享受教育》。我是一个集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于一身的人,教育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当然,我不是自己一个人在独自享受着教育的幸福。我和千千万万个教师、千千万万个父母、千千万万个学生一起在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虽然我和他们的生活中也有困难、也有烦恼,但是,我们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行程中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教育在线网站,我找到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李镇西、卢志文、储昌楼、焦晓骏、冯卫东、袁卫星、溪梦、小曼、滇南布衣、红荻、瓜山书生、张菊荣、陶新华、高子阳、大潮河、玫瑰、张向阳。。。。我的耳边响起了一首熟悉的歌声:“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苏芮《牵手》) 这首歌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流行一时了,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忘记,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共同奋斗的朋友们的共同感受。

在这个时候写后记也是幸福的。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同时在回忆着和同事、朋友、领导一起在教育的田野上耕耘的场景,同时在咀嚼着教育的幸福。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随笔,中间的文章大部分是论文,过去我和大学的同事们曾经把小文章说成是“豆腐块”,认为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走进中小学教师的生活,随着我与他们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我发现他们最喜欢这样的“豆腐块”,喜欢来自生活的鲜活的东西。因此,我开始喜欢着他们的喜欢,写下了不少这样的文字。

《享受与幸福》的原稿是《享受教育》,是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在线文库。教育随笔系列》中的一种。整理这本书的时候,得到了网友张菊荣和冯卫东先生的大力帮助,菊荣的夫人帮助打印了许多文字。由于是菊荣写的跋,我没有机会感谢他们的劳动,这次总算有机会对他们表达一下自己的谢意了。当我把书送给菊荣的时候,菊荣说,他和夫人一直在享受着《享受教育》,其实,我知道,他们是在幸福着我的幸福 。我还要感谢焦晓骏先生,他帮助我整理了这本书的文档格式和网友的回帖,他也是修订版的第一个读者。

应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穆尼尔·纳素夫 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 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新的人更加幸福。罗佐夫 说,“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么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 罗曼·罗兰 说,“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 果戈理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徐特立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这些关于幸福的名言妙论尽管各不相同,但基本揭示了幸福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的。教育,恰恰是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是让人们幸福的事业。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以后还有一点收获的话,那么,让我们一起感谢教育,感谢给我们幸福的教育生活!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