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哲学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当前,学校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主体教育的问题。所谓主体教育,是指教育者把受教育看成能动的。独立的主体,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在社会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是反指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并付诸道德行为的素质。从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内涵我们看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必须明确:一是要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二是要看到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认识到培养主体道德素质不仅仅是让主体接受传统道德而更重要的是发展道德,四是主体性道德素质是要通过实践才得以实现的。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培养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做些粗浅的探讨,以增强对主体道德素质教育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主体道德素质与唯物论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面对的是客观世界,但表达的实质则是人自己的观点。人是哲学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在哲学中,人始终是主体。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这一点与马克思哲学是一致的,与旧的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单向的、被教育、被塑造”的客体是截然不同的。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人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把老师教的学会了,也就认为目的达到了。殊不知,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他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复制品,而应该有其自主性、独立性,成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不是主动和被动、指挥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就要求教育者转变观念,摆正学生的位置,与学生“平等对话”,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及不同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间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观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主体应该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做出道德原则的选择,这就肯定了主体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不要强求学生把人们推荐的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道德规则、规范以及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习惯死记硬背下来并遵照执行,这正如人闪可以强制地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饮水和怎样去饮水一样。我们只能遵循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其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做的是外化的工作,而内化的工作是在主体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并通过自身的理性思考,从中分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促使主体精神境界的提高而实现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与辩证法

培养主体道德素质,集中地体现在培养目标之中。我们的教育不是造就传统的机械模仿者,而是培养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者,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接受传统道德,而是扬弃传统道德。这种发展的观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是“推陈出新”。事物保持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发展是必然的、永恒的、道德同样也是相对的,任何道德规范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道德发展也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发展的过程。那么,由谁去完成这样的过程呢?毫无疑问,是道德主体。道德主体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批判和改造不和理的部分,从而促进道德的发展。其途径是由道德主体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做出道德判断,然后自主、自觉、自愿地付诸道德行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道德体系。从60年代的学雷锋做好事,到90 年代的青年志愿者,社会道德行为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些都体现了道德主体在促进道德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强调的是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的交互作用,把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统一于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上,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的,主体性道德素质 的核心是受教育者通过理性思考,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自主、能动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这个过程是知、情、意、行紧密联系的过程。当然,道德认知并不是教育者的简单传授灌输,而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的合理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传授给学生,学生把它当作知识掌握下来,然后经过思考产生认同感,巩固下来,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和信念,最后付诸行动,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发展。

三 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与认识论

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活动中发生、发展并得到呈现的,脱离实践也就无所谓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也是受教育者本身的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辨析,吸收其合理的成份,改造原有的观念,发展新的观念,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不断完善发展的状态之中。

主体性道德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校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师生行为规范》有关条例并反复强调“男生不许留长发”之后,还是有一名男生留长发并梳成辫子。可以肯定地说,他并非不知道条例的规定,但他却不愿意按要求去做,反而走上另一个极端。这说明学生了道德认识并不一定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要解决“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受教育者去亲身实践,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活动过程,自觉、自主、自愿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对于梳辫子的男生,老师不是强迫命令他马上剪掉,而是创设了一个潜在的教育情境:把这个男生和几个女生(她们事先并不知道是为这个男生梳辫子的事)招集在一起,有女生就男生留长头发、梳辫子问题发表看法,让这个男生记录并把记录拿回去自己好好看看、想想。结果,第二天这个男生就把辫子剪掉了,头发修理得长短适宜,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改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实践中,受教育者经过思考并自觉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且付诸行动,这种效果是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

哲学家高清海说过:“人要规范自己生活目标,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就不能不进行哲学思考。”对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哲学思考使我们看到,确立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道德水平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这对于学生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的超越性发展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