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 主 任>>正文内容

中学生积极性调动的心理因素浅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心理倾向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非常大。在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心理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愉快,信心百倍;相反消极的学习心理会使学生在学习时心绪不宁,兴趣减弱,困难增加,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作为班主任,如果在平时忽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调节,就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甚至是不健康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以下的几个方面,值得班主任重视:

1、需要与挫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一个明智的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中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一个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需要发展并非绝对按此顺序一成不变,它可能因某人所处的环境与机遇而改变需要的顺序和比例,而需要越强,受挫也越强。笔者曾经对高一年级七个班级的36个受挫折的学生(包括学习上的受挫、人际关系受挫等)的受挫原因作过一个访谈性质的调查,取其中最主要的一次心理挫折,按其主要的性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受尊重需要挫折比例最高,共占46%多;成就需要受挫占26%,占第二位;生活情感需要受挫20%居第三位;政治需要受挫占8%;当然学生还有社会需要和安全需要受挫等,比例都较低。

以上数据显示,高中学生的自尊心一般很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理解,所以尊重需要受挫的比重最大。此外,高中生对于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明了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学习,因而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因此他们的成就需要受挫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一旦成绩出现下滑,得不到老师的看重,或受老师的批评就会产生成就需要的挫折感。另外,笔者以为伴随国家计生政策、婚姻制度、就业形势的变化,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日益增加,学生中的人际关系处理的矛盾会越来越大,因而生活情感需要挫折的比例也较高,且可能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由于学校的相对封闭和安全,因此,社会需要和安全需要受挫比重较低。

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只有从各方面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特别是尊重他们的需要,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期望与公平

调查显示,现在的高中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当前的任务比较清楚,而且对于老师、父母对他们的各种期望十分理解。但由于他们自身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和生理上的急剧成熟,使得他们在性格、情感等方面显示出很不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在:①有目标,但目标导向不明,实现过程中的毅力不够;②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充分,自我的评价偏高;③对自我期望什么无法把握。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考查和检测时,往往会产生期望与结果的不一致。另外,由于目前的教育评估体系是以成绩为主,其他为辅。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开展评先或评优上,有失公允(学生对于这一点比较看重)。所以,班主任要在工作中做细,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特长、能力等,安排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力求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帮助他们在高层次的需要上要求自己,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弥补评估体系的不足。

对期望结果的公平感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人们总是期望投入的劳动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特别是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仿的人比较,若双方的获得与投入的比值基本相等时,就有了公平感,否则就感到不公平,产生情绪上的苦恼与不安,甚至于发牢骚、进而可能产生攻讦的行为等。对于学生而言,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老师视成绩为第一,以成绩定人品;以印象处理矛盾或问题;对贫富学生不同看待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这就要求班主任能意识到公平的重要性,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一视同仁,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产生对班主任的不信任或者是与班主任的抵触,甚至对立的情绪。还有就是,班主任要注意从外在的激励和内在的修养的提高上做文章,使他们获得公平感、认同感等。

3、尊重与理解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决定了学生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的安排、生活安排等都有自己的要求、自己的特点。但学校、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又有内在的共同的规范和要求,这就产生了矛盾。一般而言,学校和班级往往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就是一致。从时间的安排、学习内容的选择、甚至衣着的要求都是绝对的统一。有些学校或教师甚至对其中的“叛逆”采取体罚或心罚等方式予以惩处。笔者了解到,学生会对此产生困惑感,有些举措甚至会使之产生压抑感,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会使其人格魅力中最张扬的部分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加强人际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面。班级人际沟通主要有: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班主任与班干和其他学生之间、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等等。改善上下沟通,让学生知道班主任、任课老师想要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同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深入学生,与同学进行平行沟通,广泛听取学生对学校、老师、班级、同学等的看法和意见,充分体现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增进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老师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另外,同学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通过各种活动(课外活动、体育比赛、演讲等),相互之间增进了解,熟悉彼此的特点、爱好、成绩、困难等,消除相互间由于各种矛盾而产生的误解和隔阂等等。

因此,作为班主任,营造一个严肃活泼、民主平等的气氛,造就一个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同学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支持的团结、融洽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这需要班主任教育艺术的提升。

4、参与与认同

参与管理是西方企业管理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是让职工人人参与管理,让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所谓“认同”,是指个人在集体中的一种态度,一种心理契约。它既表现为对集体事物的关注,也表现为情感上的交融。作为班主任,通过学生对班级干部的选举、改选和扩选、班级座次的调整、班会、其他活动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管理规范的建设、以及班级其他各项工作的决策或审议等,有助于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情感的形成。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能使学生在更高层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为他们实现需要提供了环境与机会。同时在参与管理中得到老师、同学的情感的认同,学生也就把班级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学生群体参与管理,学生干部队伍的扩大,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因班主任的“一言堂”而带来局限性,也会提高班级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定期召开班级干部会议,也能增加班级工作任务、目标的清晰度,使师生加深相互理解,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形成合力,从而形成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确保班级目标的管理与落实。

总之,学生个性的成熟和积极性的发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如果班主任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到发挥,就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怀、情感上理解、工作上支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新时代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张燮,陈安富,李光路 学校管理心理学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