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课题>>正文内容

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途径和方法研究结题主报告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课题主持人:余文国 王世营
 
课题组成员:贾明霞 王艳 路静 刘志远 冯媛媛
 
主持人工作单位: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
 
 
2012年5月28日
 
 
目  录
 
内容提要…………………………………………………………(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4)
二、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6)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7)
四、本课题研究程序和主要措施………………………………(8)
五、本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10)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系和具体策略………………………(11)
七、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效………………………………(13)
八、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15)
 
  
课题名称: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途径和方法研究
——主报告
【内容提要】
历史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笔者认为分为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三个部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诸多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加强理论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使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时代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而是为提高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其价值的一种全新历史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唐朝的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即“才”、“学”、“识”,这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要拥有将教师素养传递于学生的方法与能力,运用新的课程观于实践教育教学当中,即“观”。
其次要合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也要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氛围等来决定适当的方法。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诸如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们立足于学生思想力的培养,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呼唤课堂要有生命力,在培育方式上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学,把历史素养的培育拓展到课堂内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文素养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历史,活化历史,感受并把握历史的深邃与博大,对历史充满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最后,最近几年高考在命题时,加强对能力考查,注重史料分析,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对人文素养考察。这一变化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越是重点高中其教育教学目标越是整齐划一,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常常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课堂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课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记忆与分数,配合以大量的练习,甚至有的学校校长也认为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诚然,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多时候举步维艰,许多学校建立学生档案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不与高考链接起来,也只是花拳绣腿。其实,我们忽略了目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简单地把应试与素质教育截然对立起来,更没有深入思考怎样在目前适应高考要求的前提下,去探索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实质,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历史教学之路。同时,教学实践中,历史人文素养功效的培养方法单一、无系统明确的计划与目标,也必然使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关键词】
历史素养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性
【正文】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日益迫切和重要。科学与人文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面大旗,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否则社会发展这辆马车就要出问题。现实中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理性与技术能力,应试教育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不应该是被技术与科技异化了的工具,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应更多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2、实践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通过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使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时代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而是为提高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其价值的一种全新历史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标考试大纲,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近几年高考在命题时,加强对能力考查,注重史料分析,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对人文素养考察。这一变化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越是重点高中其教育教学目标越是整齐划一,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常常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课堂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课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记忆与分数,配合以大量的练习,甚至有的学校校长也认为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诚然,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多时候举步维艰,许多学校建立学生档案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不与高考链接起来,也只是花拳绣腿。其实,我们忽略了目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简单地把应试与素质教育截然对立起来,更没有深入思考怎样在目前适应高考要求的前提下,去探索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实质,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历史教学之路。同时,教学实践中,历史人文素养功效的培养方法单一、无系统明确的计划与目标,也必然使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提出的“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途径与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
课题组通过网上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网搜索,并通过翻阅图书藏书等多种途径对期刊、报刊等资料的收集,发现与该课题研究方向相关的中外文章及论述较少,特别是专门论述“历史素养”方面的文献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说明“历史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新课改以来的产物,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研究普遍欠缺,而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词汇的地位决定了该课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
“历史素养”的提出及描述更多体现在各级各类新课程方案文件的规定中,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中均明确地把历史素养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及课程目标,这也成为我们该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
赵真臻在《品牌理论版》2010年10期中撰文《怎样提高中学生历史素养》,强调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并就课堂内外的开展做出了描述,但缺少全面深刻的论述,更没有对概念做出相关界定,也主要是基于初中生而言。何修明在《21世纪中学生作文 综合版》2009年第3期中撰文《浅论历史素养在中学生人文素养结构中的作用》,从历史素养的情感、创新、强化和营造和谐融洽的历史素养氛围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来阐述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历史素养在人文素养结构中的培养。许国庆在《文教资料》2010年第35期发表《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初探》,文章从培养学生“史料—史论—史观”的历史思维、倡导历史阅读和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田华《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中撰文《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针对历史学科特点谈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并突出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其把“历史素养”概念简单等同于历史思维能力,未免过于偏颇。作者赵东升在《快乐阅读》2011年第11期发表《依托史实\史料\史感,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指出: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新课程版历史考试大纲在考试内容中增添了这样的表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学科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为例,简要谈论如何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问题。袁学红在《教苑荟萃》2009年第30期中发表《高考体制下历史课堂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反思》,指出高中的历史教学有明显的无效现象。由于高考体制的束缚,历史教师都把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摆在第一位,忽视历史教育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做人、明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他们有好奇心、责任感、懂奉献、从历史名人身上学习高尚的品质。魏虹《考试周刊》2008年11期撰文《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历史素养培育》,指出:“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名在学习、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社会一分子,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该论文指出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但缺乏系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途径与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经查阅,没有发现关于历史素养专业论著,但与该课题研究相关或接近的论述较多,如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等著作中均有或多或少论述。在论文期刊方面论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人文精神等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展不无借鉴意义。
国外一些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不同的学习观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研究”学生这里主要指的是高中生,“历史素养”,简单来说指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它一定是在长期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素养的构成要素:
(1)历史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历史素养的整体结构。
(2)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历史素养的内容和层次,把历史素养分为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三个部分。
(3)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态度与历史思想、历史意识与历史品质。知识素养含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能力、历史态度与历史情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的意识、人文的态度、人文的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的价值取向,侧重于教人求善、求美,它不属于能力层次,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强调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二)本课题研究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
重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现状及培育途径。
难点突破:
1、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历史素养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现代学科教学论修养、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高质量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突破途径:
一方面,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历史素养,具体来说,如唐朝的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即“才”、“学”、“识”,三这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要拥有将教师素养传递于学生的方法与能力,运用新的课程观于实践教育教学当中,即“观”。
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来实现。在知识素养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立足于学生思想力的培养,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呼唤课堂要有生命力,在培育方式上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学,把历史素养的培育拓展到课堂内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文素养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历史,活化历史,感受并把握历史的深邃与博大,对历史充满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预期目标: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人类激情与智慧的文化宝藏,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旁,等着我们去开发、整理和运用。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素养,能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那历史就不仅是一门课程了,而且是我们终生追求的一种文化品位、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追求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因为“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国学大师钱穆语)
(三)本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1、“历史素养”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核心目标之一,不应只是一个抽象或虚化的概念,本文力从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一条能够具体落实该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大程度有效化,使“历史素养”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整体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2、鉴于目前还很少有该问题研究方面的专著,课题组冀望于以本次研究为契机,运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撰写出研究报告或专著,形成一套系统理论与方法,填补该项研究空白。
3、该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有不同群体学校教师参加、学校教务处主任参加,兼有市历史教研室副主任共同完成,可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广泛性、全面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占有文献资料,以保证本课题的研究起点高、有深度、有特色、贴近学生成长需要。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跟班听课、采访学生、采访家长等多种调查法,研究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素养培养方面的现状、效果、问题及其成因,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有效性。①设计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动机。问题是思维的产物,也是引发思考的动机。通过一些情景创设,设计出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②收集有关资料,感受不同艺术作品。③查找、收集有关文字、图片、音响资料;制订调查、采访、制片的方案等。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规律。④启发引导,分析史学作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集思广益,互相合作,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思路和结论。当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能置之度外,要参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4、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河南省高中历史名师的优质课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较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并及时归纳总结。
(二)本课题研究的途径:以高中历史课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依托现代教育理论,重构历史素养培养模式
本课题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培养学生素质生成的心理认知规律出发,构建历史课堂教学的历史素养生成模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人的素质就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内在性,二是主体性,三是基本性,四是稳定性。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它与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智能教育完全不同。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生成与发展,一是要以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开发其身心潜能,二是以社会环境为条件,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素养的生成与培养。本课题研究要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力争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2、重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检验和修正理论成果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佳途径,理论创新的成果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具有科学的价值和实际的意义。本课题研究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检验新理论和新方法。
3、全面总结,形成对高中历史课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为基础,全面总结应用创新理论和方法所获得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修正和完善所构建的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模式,形成对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研究报告,为提升高中历史素质教育的水平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议。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开展该课题研究的首要前提。
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我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区举办的新课程通识培训以及历史新课程培训,特别注意从中学习新课程理论中关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问题,认识到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课题组由于研究成员由不同群体学校教师参加、学校教务处主任参加,兼有市历史教研室副主任共同完成,我们就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搜寻与该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资料,将学习资料复印给研究成员,人手一份,每周组织交流学习研讨。我们采用自学、课题组交流、集体学习探讨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与文献研究。
2、分层次实施课题。由于该课题组成员分散在不同单位,课题成员不能经常集中讨论研究的问题,为了确保该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我们的研究工作分为总课题组活动和各成员单位自主研究两类活动。总课题组活动由课题组长负责,各成员单位的研究活动由校音乐教研组长(课题核心组成员)负责。
3、完善课题管理制度。
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是研究取得成功的保障。由于研究人员分散,完善课题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在每学期初课题组制定详细的学期研究计划,明确一学期的研究目标、内容和任务,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分配责任到每个成员。学期中定期举行研究活动,做好课题研究活动签到和详细过程记录工作。学期结束时进行学期研究总结,要求每个成员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并将一学期各单位自主研究的活动材料进行汇总交流。
五、本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一)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1、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全体成员参与)。
①文献查阅。
②学习、研讨相关理论。
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④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⑤在调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制订初步行动计划。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全体成员参与)。
①实施初步行动计划。
②在行动研究中进一步学习理论著作和论文。
③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制订并实施下一步行动计划。
④召开研究中期报告会。
⑤制订并实施第三步行动计划。
⑥填写好课题研究情况记录表及成员研究材料归档。
⑦完成课题中期报告、课题活动档案及后期行动计划等。
3、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全体成员参与)。
①整理、汇总课题研究材料。
②召开结题研讨会。
③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④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及课题成员研究成果档案等。
(二)最终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最终能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关于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历史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其他历史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系和具体策略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目标体系
通过历史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是落实历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来进行。对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将使教师建立历史素养的观念,掌握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培养历史素养的意识。
1、兴趣与求知欲:
①喜欢探究历史和其它各方面的问题,对未知事物充满热情。
②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钻研有关历史的问题。
③对历史学习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和兴趣爱好。
④希望能进行某一历史内容方面的活动。
2、竞争意识和探究意识:
①学会竞争与合作。
②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历史学习任务,并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③喜欢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④对历史方面的学习具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并付诸课堂内外的实践,采取调查研究行动。
3、历史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①愿意学习有挑战性的历史学习内容。
②对历史史料及不同观点能够学会一定程度上的甄别与鉴赏,并表达出自己合理的观点。
③发现生活中的历史,并乐于其中。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实践研究的具体策略。
1、调查研究中学生历史学习历史素养的状况,并进行广泛的文献检索,了解研究现状,提出具体研究途径与方法,改变教师观念。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①目标导向为先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将原有教学目标与我们制定的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体系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定新的教学目标,从而强化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目标以及学生学的目标,明确该节课中关于培养历史素养的任务。
②整合内容资源 
课改以来的高中历史教材有不同版本,且由原来的通史方式改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加专题方式来编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且新教材时间线索、阶段特征、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欠缺。据此我们特别注重了新旧教材间的衔接、不同版本教材间的互补(如人教版、岳麓版),整合教学资源,达到较好的效果。
③转变教学行为 
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历史学习。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教学方式同历史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大相径庭。我们努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师生双方以历史学习为内容,教学双方是一种平等关系。
从实践情况看,教师在研究中更新了教学观念,树立了创新意识,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教师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
学生是历史课堂活动的主体,改革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历史课堂上,学生可以说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尊重学生对历史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④优化评价体系 
遵照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体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评价学生的发展,多进行纵向评价、多元评价是我们遵循的原则。培养创新型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历史潜能得到开发并终生享有音乐乐趣,是历史教育的崇高责任。
3、有效利用课外历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一高二年级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对于“历史素养”的培育与开展显然不够,我们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起课外时间及周六周日双休日时间,鼓励学生借阅校图书室图书,上网查询,撰写小论文,开设专题讲座,并将其中优秀内容放置研究组成员的个人博客上等。
七、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效
1、转变了历史教学行为,培养了一批历史骨干教师。
该课题研究实施以来,课题组成员自觉搜集研究材料,认真学习研究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认真撰写研究总结和论文。一年来,课题组每学期举行公开研究活动1—2次,将研究心得与实践与同行们探讨,活动结束后认真撰写反思小结。在引过程中,冯媛媛老师工作时间较短,但进步很大,查阅了许多课题相关资料,并以活动课方式在校内举行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获得一等奖;王艳老师、刘志远老师在《中学历史素养》资料编写过程中成效显著,注重了对平常历史教学中知识的积累;路静老师说课:“钱眼里的中国古代商业”被学校推荐参加市级比赛,并辅导学生写的小论文十分精彩。
2、学生的历史素养有明显改善。 
对照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要求,研究成员所执教班级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竞争意识和探究意识、历史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学生历史素养改善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通过课堂学生参与、表演、交流等形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变主动地学习;通过学生小组为单位编写学案方式,使学生增强历史探究能力;通过让学生讲课、学生开设历史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对历史史料的鉴别与运用,激发学生极强的求知欲;通过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的作业布置与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增强历史素养等等。
3、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该课题自实施以来,课题组研究成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增强,如抓住建党九十周年契机,在全校高一、高二年级分别开展了“历史知识竞赛”系列活动,并对知识抢答赛环节摄有录像,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八、结语
本课题研究对高中历史学科 “素养立意” 核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历史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培育途径与方法进行归纳:其一,从课程设置标准要求与高考现实要求出发,提出如何进行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其二,从改变教学课堂模式角度出发,提出“活动扮演”、“在做中学”等方式,侧重于从学生“学”的角度,鼓励学生自主、交流与合作与探究的师生双向互动新模式,培养历史素养;其三,从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探求与历史的“亲密接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多种方式培养历史素养;其四,从学生评定角度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其五,从才、学、史、观四方面提高教师自身历史素养;其六,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中学历史素养》一书,来切实提高师生历史素养,并拟定于九月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我们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以上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
3、李庆忠:《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
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10、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6月
11、《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美]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 
13、[美]Joanne M.Arhar著黄宇等译《教师行动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相关文件: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
2、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2008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
5、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2008
6、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相关论文:
1、《怎样提高中学生历史素养》赵真臻《品牌理论版》2010年10期
2、《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历史素养培育》《考试周刊》2008年11期
3、《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田华,《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
4、吴晓棠:《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探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专业论文,2007年
5、《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历史新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力的人”》,蔡志中,2010年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荃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7、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08研究生院何修明《浅论历史素养在中学生人文素养结构中的作用》
8、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9、严玉娇:《历史教学的“活”是历史教育走出困境的拐点》,《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NO33
10、袁学红:《高考体制下历史课堂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反思》,《教苑荟萃》,2009年第30期
11、任文中:《浅议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素养的培养》,《考试周刊》,2011年第76期
12、赵东升:《依托史实\史料\史感,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以<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为例》,《快乐阅读》,2011年第11期
13、林江平:《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考试周刊》,2010年第5期
14、曹琴:《史料研读:一种历史素养的构建》,《教学月刊 中学版》,2009年第21期
15、许国庆:《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初探》,《文教资料》,2010年第35期
16、查阅相关工具书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相应文章
【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1、余文国,论文《由公共租界洋人立牌论学生思想力的培养》,在参加“安阳教育局教研室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壹等奖,2011年9月。
2、余文国,论文《谈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力》,被河南省教研室评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壹等奖,【证书编号:111110317】,2011年8月。
3、余文国,辅导学生撰写论文《“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党史知识竞赛活动有感》,在河南省教研室组织的河南省中小学学生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省级壹等奖,本人被评为省级优秀辅导教师,2011年9月。
4、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的教材配套资料《中学历史素养》已编定其中五个单元(附有材料),其余部分将于八月份完成全部定稿并预计出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学生|历史|研究|素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