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非遗事业进入新的时代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王 淼

  新世纪以来,非遗事业如火如荼、风起云涌,非遗成为社会的热点词,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拉动内需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新时期文化遗产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非遗事业新机遇和新使命。观照全国非遗事业发展趋势及浙江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应当以十个非遗为主抓手,打造非遗保护工作的升级版。

  一、法治非遗

  这里先说一下法制和法治的概念和涵义。法制指法律和制度;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法治则意味着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

  2011年2月25日颁布出台、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从此,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在国家“非遗法”颁布之前, 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本省(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遗法”颁布之后,广东、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北等省(自治区)也相继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建设逐步健全和加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并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进非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非遗有法律、法规保障了,有法可依了,关键还在于有法必依,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加快推进我国非遗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强化非遗法律、法规执法的刚性和权威性,强化对非遗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更好地发挥法治的激励、惩戒作用。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推进法治非遗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研究制定更加系统完善的法治非遗建设举措,进一步提高法治非遗建设水平,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切实把法治非遗建设引向深入。根本在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着力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法治非遗建设体制机制,凝聚全民共识、推动非遗事业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二、活力非遗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全国非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全国非遗保护历程中,在文化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开展了非遗大普查,构建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各类非遗保护基地,举办文化遗产日等各类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全面恢复民族传统节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各类非遗保护载体,进行文化生态实验区试点等等,非遗活态传承焕发蓬勃生机,非遗事业发展呈现兴旺景象。

  浙江省部署实施国家级非遗项目及省级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每个项目的保护,要求做到:有“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实行一项一策,把握非遗保护工作规律和特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有效做法,务求保护实效。

  浙江省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元旦至元宵节期间,开展服务传承人月“八个一”系列活动,要求:“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传承人政府补贴,召开一次传承人座谈会,组织一次传承人体检活动,举办一次传承人技艺展示活动,组织一次传承人专题采访报道,落实一项传承传习措施,制定一年传习活动计划。” 让传承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温暖,促进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浙江省积极探索保护途径,精心创设载体,在全省开展“非遗研究基地、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基地、非遗宣传展示基地、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保护生态区”八大类基地建设工作,实施分类指导,系统推进事业发展。

  非遗到底该如何保护与传承弘扬?非遗保护的最好方式,不是简单弄条街、整几个铺面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把非遗项目列入国遗、省遗名录体系了,就大功告成了,而在于顺应非遗保护规律,逐渐找到适合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让更多的非遗项目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让非遗重新融入生活,惠及寻常百姓。

  三、美丽非遗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充满诗意的愿景,浙江省文化厅于十八大召开半个月后,召开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中非遗保护现场会,提出了“美丽中国要从美丽乡村开始,美丽乡村要从美丽非遗开始”的重要理念。在2013年,浙江率先打造打响“美丽非遗”品牌,形成热潮。

  在开展非遗活动上,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文化厅、省广电集团联合举办2013浙江省“美丽非遗”电视春晚;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举办以“刻画神州风韵,描绘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桐庐)剪纸大赛;省文化厅举办以“彰显美丽非遗,定格美丽瞬间”为主题的浙江省“美丽非遗”摄影大赛;举办以“唱响美丽非遗,讴歌非遗风采”为主题的浙江省非遗主题歌曲征集和评选活动;启动以“美丽非遗·魅力戏剧”为主题的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美丽非遗”系列活动,彰显了地域风情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领略和感受非遗经久不衰的魅力。

  在推进非遗事业上,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举办以“美丽中国与美丽非遗”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余杭)论坛,与会代表发表《非遗让美丽中国更加美丽》的倡议书。省文化厅举行以“美丽非遗与文化礼堂”为主题的第二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中非遗保护现场会;召开全省畲族文化乡镇长座谈会上,与会39个乡、镇长发出《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幸福畲乡》倡议。省文化厅举行浙江省非遗志愿者社团建设现场会,启动浙江省美丽非遗志愿服务行动,发出“美丽非遗你我他、保护传承靠大家”的倡议。理论指导实践,理念引领现实,美丽非遗提升了非遗事业的境界。

  在营造舆论氛围上,中央和浙江新闻媒体为“美丽非遗”推波助澜。《中国文化报》开辟“美丽非遗·浙江行”专栏;《浙江日报》开辟“浙江文化新现象观察”,开篇为《浙江:非遗大美,拾遗十年》;省委党刊《今日浙江》(半月刊)全年开设“美丽非遗”专栏,“最有影响的杂志,影响最有影响的人”;与浙江电视台合作开辟“美丽非遗”电视栏目,举办非遗电视“春晚”。在浙江,美丽非遗热情高涨、热潮翻滚。

  四、智慧非遗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智慧城市将重点对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相关支撑系统建设以及数据资源与交换系统建设,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构架以及综合运用。特别是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支撑,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4G、宽带等,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并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智慧非遗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推进非遗资源数字化、非遗管理现代化、非遗服务网络化和推动非遗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途径。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智慧非遗建设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文化厅于2012年12月召开了全省非遗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印发了《浙江省非遗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省级非遗信息化建设平台系统构架,包括普查资源数据库、项目管理数据库、事业管理数据库、集成志书数据库、影像视听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库“六大数据库”,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省、上下联动、功能齐全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非遗信息化平台的功能运用,包括数据存储平台、运用管理平台、服务共享平台、宣传展示平台、文化惠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六大平台”,初步构建起全面覆盖、以人为本、服务先行的非遗数字化综合平台体系。浙江的非遗信息化保护平台建设,已迈出扎实的步伐。

  智慧非遗的本质,在于非遗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是非遗信息化向更高层级发展的表现,是非遗事业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非遗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智慧非遗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忽略其顶层设计,要立足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原则,分步建设、逐步递进,形成非遗数据多媒体集成交互及开发应用。智慧非遗建设运用的结果,将促使非遗事业管理更加智慧地运行,促进信息技术与非遗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方式的变革,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其终极表现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前,智慧非遗建设要着重加强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智慧非遗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二是加强技术装备配置,夯实智慧非遗建设基础,把非遗保护传承拓展到大数据领域;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升,提高非遗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智慧非遗的综合运用和服务水平;五是加快非遗事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非遗事业借助信息化的快车道跨越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

  五、设施非遗

  欧洲、日本等国提出了“设施农业(Protected Agriculture)”这一概念。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是指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

  “设施非遗”这一概念,借鉴了“设施农业”的概念,将这一概念应用到非遗领域。设施非遗,为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非遗的集中展演展示搭建一个平台,为非遗的正常化、经常化、日常化服务公众提供体验、感受和交流的场所。  2014年2月24日《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浙江步入文化“四馆”时代》的报道。浙江各地在抓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非遗馆建设,从三馆变为四馆。浙江11个市、90个县(市、区),坐拥443座非遗馆,基本形成省域全覆盖。为加快和推进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建造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其中综合性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列入了建设规划。浙江城乡,将非遗馆建设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已形成共识。

  设施是事业的主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文化,也应当有形化,要虚功实做,软件硬抓,软实力要硬打造。目前浙江各地的非遗馆建设,在建设理念、建设类型、建设途径以及布展手段、运作管理、功能发挥等方面,呈现出类型多样、主题多样、门类多样、功能多样4个鲜明特点。不管是官办的、民办的,综合性的、专题性的,活态的、静态的,有围墙的、没围墙的,探索多种途径办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上。建设非遗馆的理念在浙江已深入人心。

  浙江各地在重点推进非遗馆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书场、戏台、文化礼堂建设,四大非遗设施,成龙配套,形成体系。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浙江每年建设1000个乡村文化礼堂,省文化厅部署开展“美丽非遗进礼堂”工作,要求将每个农村文化礼堂都建设为乡村非遗馆。

  各类非遗设施,已成为浙江各地地方非遗资源集中展示的空间、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基地,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生爱乡爱国教育的课堂、城乡居民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六、生态非遗

  生态非遗,既是原生态非遗的概念,也是非遗生存环境整体性保护的概念。在非遗资源很丰富,或者非遗有鲜明特色的特定区域,应当采取综合保护措施,让非遗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并在相对良好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文化部根据不同的文化形态,先后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陕北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等12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仍处在试验性阶段,因此各保护区暂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在以后条件成熟时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为了探索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浙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并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精神,自2008年开始,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按照各地文化形态不一、各有特色,在指导非遗生态区保护方式上也各有所重。公布了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象山海洋渔俗文化、金华婺文化、绍兴越文化、景宁畲族文化、乐清工艺美术文化、江山廿八都文化、普陀山观音文化、龙泉青瓷文化共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通过发挥各自文化优势,利用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探索不同条件下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模式,维护文化的整体性、多样性。

  保护文化生态,宣传生态文化,是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重点文化区域的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一大着力点。生态非遗建设,既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更要强化保护区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保护区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的文化自觉。

  七、银幕非遗

  2014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电影事业,把中国梦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必须注重中国人文元素的挖掘和弘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非遗元素、非遗题材、非遗项目,拍摄电影,逐渐成为电影市场一个新的热点和增长点,也成为扩大非遗宣传展示的一种重要途径。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投拍了一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为题材的电影《摆手舞之恋》;福建寿宁县投拍了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景观为背景的影片《爱在廊桥》;陕西紫阳县拍摄了一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紫阳民歌”为题材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福建晋江县拍摄了一部再现“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创始人柯贤溪传奇一生的电影《高甲第一丑》;河北蔚县拍摄了一部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打树花”和“剪纸”艺术的电影《窗花》。这些影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浙江,进入了非遗的银幕时代。近年来,浙江成系列投入拍摄非遗题材的电影,海宁的非遗电影《皮影王》、桐乡的《蓝印花布包裹的纯真岁月》、龙泉的《情系龙泉剑》、宁海的《十里红妆》、平阳的《木偶情缘》、苍南的《夹缬之恋》、泰顺的《廊桥1937》、庆元的《情缘廊桥》、舟山的《不肯去观音》、定海的《鼓舞海天》等,各地已经拍摄并播映了10多部非遗电影。

  这些非遗电影,以故事片的形式,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奇人生为脉络,将当地传统的乡土的民间的草根的非遗项目融入其中,让观众领略和感受鲜活独特的乡风民俗和人文精神。这些影片,具有良好的精神导向和艺术价值,成为电影市场的黑马。通过电影传播方式,唤起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

  银幕非遗,很重要。这是在推进非遗多媒体数字化记录、非遗电视纪录片荧幕播放基础上的一个新跨越。从荧幕非遗到银幕非遗,标志着非遗的大宣传以一种新的方式得以呈现,也将引起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电影了解非遗,为非遗所吸引和打动。

  八、印象非遗

  印象系列,为张艺谋所倡导和打造。张艺谋“印象”系列好像已经有7部:《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当然很赚钱。张艺谋的“印象”,到底给大家留下了一些什么?到底是“好印象”还是“坏印象”?张艺谋的“印象”品牌还能红多久?虽然褒贬不一,但“印象”的确成为了景区的招牌,成为了当地的城市名片。

  张艺谋的“印象”,也在浙江复制,《印象·西湖》、《印象·普陀》,先后上演。“印象”这股风,也影响了非遗领域。各地的非遗资源都很多,地域特色都很鲜明,将非遗资源通过通体构思、艺术加工、综合组台、整体推出,成为浙江各地一种风潮。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千年山哈》、云和县的《童话云和》、天台县的《佛道音乐》、金华的《仙山婺水金华人》、舟山的《渔都风情》、宁波的《十里红妆》、丽水的《处州古韵》等,虽然不一定冠以“印象”之名,但多少有点“印象”的风格。浙江2013年、2014年非遗电视“春晚”,一定意义上讲,也属于“印象非遗”系列。

  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实景演出,依托于自然风貌,展现地域风情,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成为其中的主要演出题材和元素。这些演出,当然不拘泥于展现民土民风,更注重娱乐性,特别是奇特的时空交错感、轻松愉悦、梦幻浪漫的观演感受,是这些演出的一大亮点。

  浙江各地的“印象非遗”,既注重当地民风民俗的整体包装推出,又注重一个个非遗项目的精彩呈现;既注重艺术性观赏性的提升,又注重原汁原味原生态原真性的表达;既注重文化表现形式,也注重灯光舞美音响和道具的改良和整体效果。特别是,相比与张艺谋的豪华投入,动辄上亿元,各地草根的“印象非遗”,往往投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最多也就上百万元。

  浙江各地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的实质性融合。浙江省文化厅会同省旅游局公布了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和民俗文化旅游村,大力推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和传统手工艺项目进景区,大力推动民俗文化的全面恢复和弘扬,大力推动民间传说故事的发掘整理和在旅游景区的运用。草根的“印象非遗”,成为人们群众感受和了解非遗的好渠道、好途径。非遗丰富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旅游景区让非遗扩大了传播;非遗让景区增添魅力,旅游让非遗增强活力;非遗使景区的人文价值大为提高,景区使非遗的商业景气不断提升。

  九、志愿非遗

  2014年4月21日,中央文明委召开全国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刘奇葆作重要讲话。4月23日,浙江省文化厅在德清县召开浙江省非遗志愿者社团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并全面启动浙江省美丽非遗志愿服务行动,进一步推进全省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非遗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新世纪兴起了非遗保护热潮,浙江大力促进构筑省、市、县(市、区)、镇、村五级网络的非遗保护志愿服务团队,广泛招募具有文化情怀、文化艺术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热心于传统文化的非遗保护志愿者。目前,浙江有10多所高校、8个市、3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组织,全省非遗志愿者社团注册会员1.57万多人,各地参与非遗普查和保护的志愿者达23万人。省文化厅业务主管的就有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省民间艺术研究会、省戏剧发展促进会、省婺剧发展促进会、省非遗保护协会、省企业家振兴民族文化促进会、省民俗摄影协会7个非遗保护社团。特别是以宗馥莉为代表的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同省文化厅启动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向全省“创二代”发出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书》,引起新闻媒体热切关注。浙江省非遗志愿者队伍涵盖大学教授、文史专家、社科学者、文化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大学生、企业家、农民等群体。浙江省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已日益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和非遗保护的坚实基础。

  浙江各地充分调动非遗志愿者参与大型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非遗普查保护资料整理和成果编撰、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教育、传统文化艺术技能辅导、非遗馆讲解、文化礼堂服务等形式多样的非遗志愿服务活动。全省各地形成了一批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浙江组织开展了两批省级“非遗保护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开展了浙江省“精神家园守护者”评选活动,共有50名非遗保护志愿者获得荣誉。通过立典型、树形象和表彰先进,激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非遗志愿服务活动。全省形成了志愿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的浓厚氛围。

  十、共享非遗

  共享非遗,就是文化部门从大局出发,与相关部门加强开放合作,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战略相结合,让非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让社会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让中华文明更广泛传播。

  相关部门的合力共建共享。浙江省文化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公布了一批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推进校园非遗建设;与省旅游局联合公布了一批省级非遗旅游景区和民俗文化旅游村,共同开展“美丽非遗赶大集”系列活动;与省委宣传部共同推进“美丽非遗进礼堂”行动;与省文明办共同推进浙江美丽非遗志愿服务行动;与省委外宣办(网信办)共同开展网络寻访美丽非遗活动;与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共同推进非遗多媒体数字化抢救性记录;与省政协文卫体委员会共同推进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全省各地的合力共建共享。浙江开展以“共筑中国梦想,同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 “美丽非遗赶大集”系列活动,运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文化节庆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公布了46个省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促进传统节日全面恢复和振兴,展示浓郁地方风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浙江各地各类非遗节庆活动星罗棋布,各类非遗博览会特色鲜明,各类专题活动新颖别致,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城乡群众的合力共建共享。浙江在全省部署开展“美丽非遗进礼堂”系列活动,包括由非遗基地进礼堂、非遗传人进礼堂、非遗演出进礼堂、非遗展览进礼堂、人生礼俗进礼堂、经典祖训进礼堂、非遗馆进文化礼堂、非遗信息化进礼堂组成的非遗“八进”礼堂活动。通过非遗“八进”礼堂,丰富文化礼堂内涵,充实文化礼堂活动,增强农民群众对文化礼堂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更好发挥文化礼堂在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建设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跨越国度的合力共建共享。浙江认真执行文化部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并自主实施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积极推进非遗资源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近年来,浙江各地的许多非遗项目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积极组派团组参与海外“欢乐春节”活动、“中国文化年·浙江周”活动和国际友城交流活动。其中,长兴百叶龙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韩国、俄罗斯、瑞士等众多国家展演,受到了广泛赞誉。临安的十多个非遗项目,多次赴国外表演,从乡村走向世界。仅2013年统计,浙江组织了15个非遗交流团赴外展示,有35个非遗项目随团交流,访问了12个国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诸多的非遗项目,从本来的一个家庭家族拥有,到一个民族拥有,到世界共同拥有。非遗国际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些交流活动,把天涯变成毗邻,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成为加强与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激活其生命力,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为此,广大非遗工作者应当“乐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既要担得起当下,又要担得起未来,肩负使命和责任,推进非遗事业与时俱进,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文化|建设|浙江|保护|美丽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