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内容简介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共两框内容。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本课介绍了三目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具有形态的生活。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然后从传统文化基本形式之一的习俗、展现传统文化重要标志的建筑、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作为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的思想的继承四个方面,深入传统文化继承的内部,看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如何得以延续,从传统文化精髓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继承的价值。

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

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一方面应看到传统文化能够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一直延续到今天,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其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会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了解作为特定民族历史发展产物的传统文化,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一特点对在今天各民族坚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至关重要。然后从传统文化两大特点的现实意义中,总结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帮助学生在理解前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树立对待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的正确态度,并做出正确的处理选择。本部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达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本框介绍文化发展的三部分内容。

第一目“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主要是承接上一框内容,介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接收和享用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地继承,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的。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过程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第二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介绍了社会制度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看其对文化发展的促进推动作用。这里面特别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起到的作用,也是课标要求重点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蓄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对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影响巨大。

第三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把教育界定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它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使人们高效地享用现有的文化财富,同时,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文化的良性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以上两课时应紧紧围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核心问题,再逐层扩展,在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后,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正确继承、发展文化的态度,掌握具体的继承与发展方法。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一)探究活动一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归纳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活动中提供的关于针灸、京剧、书法三组照片,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传统文化的由来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变情况。从而掌握传统文化的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烙印;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可先引导学生查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将课本提供的线索广化和深化。用实例证明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培养学生用论据证明观点,言之有据的能力。

(二)探究活动二

本活动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再介绍少数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新年等习俗,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习俗的历史,感受传统习俗那种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继而探究其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其稳定性和民族性及其符合民族心理的特点。

(三)探究活动三

本活动介绍了传统建筑中的民居──菊儿胡同的改造开发,既体现了照顾传统四合院特色,又体现了现代建筑风格的特点,点明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既“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居住地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民居,探求其成为当地传统文化重要标志的原因。通过问题二的设置,将学生的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民居?是将其抛弃,节省土地资料,还是像菊儿胡同那样进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改造。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探究活动四

本活动通过介绍孙中山手书的“大同书”,了解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认识,再通过毛泽东对大同思想的评价,引导学生了解大同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孙中山手书大同书的意义和价值。毛泽东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

(五)探究活动五

本活动列出对待传统文化的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一是推崇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视为财富,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二是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保守,制约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左右我们的情感和情趣。到底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引导学生通过事实加以证明分析,在讨论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态度。对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两种意见都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将精髓视为财富,要坚决地继承和发展创新,将糟粕视为包袱,要坚决抛弃,所以对传统文化应批判地予以继承。

(六)探究活动六

本活动介绍“实事求是”一词的词源意义,再列举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阐述的“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涵义,用这一概念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坚实的哲学平台。这一活动旨在点明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应该有所发扬地继承文化传统,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正确地发展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积极能动的继承。

(七)探究活动七

本活动谈到评价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价值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要摆脱古代教育思想,并列出其负面的、不正确的糟粕,及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利影响;一种是要回归古代教育思想,列举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及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但均不全面。它们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传统文化只是一味继承,还是彻底抛弃。正确的方法应是对糟粕坚决淘汰,对精华坚决继承,并能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正确方法。学生这一认识的获得,建立在对两种对立观点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八)探究活动八

本活动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世界的记忆”项目,目的是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保存,这本身就是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后列举此活动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如数字图书馆等的推广。这一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强大的存储和多媒体功能及其在信息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方面的强大功能,真正实现了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中外各种有形、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保存。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何能动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创新。

(九)探究活动九

本活动介绍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的儒、道、墨、法四家代表观点。众多思想家在各自对立的思想观点的激烈辩论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四家的主要学说精髓,进而了解这些思想运动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是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活动中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分析诸家的基础上,能综合升华,看到这些思想因为对立不同,所以互补,共同组成了一股著名的思想运动潮流,共同推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这种推动力是一种合力,众多学说都功不可没,不能厚此薄彼。

(十)探究活动十

本活动按历史和先进程度有层次地展示了私塾、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图片,可以看到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等特性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比教育方式的不同,在对比中,总结网络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上的先进性。同时,对比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有哪些影响,哪一种效率最高,同时看到随着教育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