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正文内容

文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本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文明在引领和指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文明范畴的界定很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已成为影响中华文明现代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现实问题,成为实现中国梦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这迫切需要进一步廓清文明的要义,深化对文明及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

 

    一、文明的内涵具有个体与群体、东方与西方的区别

 

    从个体意义上说,文明是指人文素养所达到的程度和境界,强调的是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精神以及个体符合公众利益的行为及习惯等;从群体意义上说,文明是指社会的进步,表达的是社会进步的程度、方式、状态及结果。这两个方面构成文明的全部意义。概括来说,文明的本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实质性进步,即文明是一种社会品质。

    文明这一范畴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中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中国语境中,文明在中华文明最早的典籍《周易》中已多次出现,《周易》有“内文明而外柔顺”“天下文明”等记载。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文明历来是指个人或社会的人文修养特别是德性修养所达到的程度及境界。这种理解与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个人修为、注重内在修养的民族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西方语境中,文明是与“蒙昧”“野蛮”等相对应的范畴,在西方人看来,西方文明才是人类的先进文明。这是因为自从资本主义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胜利后,西方便理直气壮地把包括现代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西方的价值观等在内的西方现代社会称作文明世界。因此,在西方人的视野中,文明历来包含着先进与落后的对立、西方与非西方的区别,西方是先进的、文明的,非西方是落后和野蛮的。理解文明这一范畴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国际比较,把握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需要审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所代表的立场。

 

    二、基于中华历史传统,形成对文明的思想共识

 

    按照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来理解,文明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的内涵。从内在的层次来看,文明即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的进步。中华文明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得到完善的以儒家思想道德为代表的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人们普遍认可和遵从的价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譬如,内圣外王、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而不同、中庸、包容、和合、共生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价值共识。从外在的层次来看,文明表达的是社会进步的方式、机制、状态、程度及成果,表现为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文明发展的根本是内在价值的培育和生长,外在的现象是内在价值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表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说,是基于传统文明培育现代价值,实现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和现代表达,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其中,基于传统文明培养现代价值,即实现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对待中华传统文明应持珍视和崇敬的态度,真正明了中华传统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而不应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更不能主张历史虚无主义。

 

    三、培养文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力

 

    中华文明在内外动力方面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从内在动力看,对文明自身的崇尚和追求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本精神动力。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始终如一地崇尚文明、追求文明。中华民族崇尚和追求文明的热情和努力,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华文明不仅在最早的典籍《周易》中就表达了崇尚文明的鲜明指向,而且从孔子时就开启了复兴文明的历史,复兴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为后世强烈的精神追求和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中华民族始终在承继过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未来、展望未来和创造未来。人们可以看到,厚重的二十四史在记录文明点滴进步的同时,也深深记录下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追求文明的庄严态度和弘扬文明、发展文明的坚定意志。崇尚和追求文明的精神,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品质和推动文明复兴的精神力量。

    从外在动力来看,在文明交流交融交锋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华文明对古印度佛教有益成果的吸收消化,对近现代西方文明有益成果的吸收运用,都表明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式发展的特征,这种显著特征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整体性思维。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式发展,仍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特征。

四、重视挖掘评估历史中的文明价值并实现现代表达

 

    就文明与历史的关系而言,文明构成历史的实质性内容,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历史进程之中。一部人类史就是文明发展史。基于文明与历史的这种关系,要明了文明的内涵,不能不深入地长时段地认知和思考历史,表面地肤浅地看一些历史现象,往往不能深刻地把握文明的本质,而仅从一个时段认知历史,往往不能深刻把握文明发展和演进的内在联系,不能形成对文明的准确理解和认知。

    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厚的历史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的基因。当前,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从繁杂的丰富的历史宝藏中挖掘、评估文明的现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和实现已有文明的现代表达,为当下的文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方面,文明建设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和生动灵活的现代表达技术和手段,把历史的优势转化为现代文明优势任重而道远。

 

    五、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正确认识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是有效开展文明建设的前提。简单说来,文明是文化的本质,文化是文明的表达和表象。文明处于深层的价值层面,文化处于浅层的表现形式层面,任何文明的进步往往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表达。文明建设的使命,就是要积极主动地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的价值,并为这些新的价值找到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引导人们在文化共建、共有、共享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反映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文明理念、制度机制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推动文化变革和文化转型,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

    从现实任务来看,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文明建设面临两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满足文化需要、共享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下许多地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缺乏基本的文化氛围、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不能扎实开展。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从文化载体入手,加大价值向文化转化的力度,实现价值多样化、大众化的文化表达,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落到实处。二是构建核心价值观多元化、多样性表达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机制。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多样性表达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机制还很不完善,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理念层面、价值层面落实到制度和行为层面。应该说,这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任务仍十分艰巨。(公茂虹 作者单位: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价值|文化|历史|中华|文明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