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正文内容

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立场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编者按 正如每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国家也不能缺少属于自己民族并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总量跃升全球第一的新的时代起点,与软实力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去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引发巨大社会关注。此前,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的组合式表达方式,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践行。从今天起,本报推出12位沪上名家对核心价值观12个词组的逐个阐释,本期首先推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解读,与读者共同分享。

  “富强”何以居首位

  陈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词组,第一个词组就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富强。为什么是富强?这是因为,“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没有富强,就失去了讨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富强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追求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体系和精神支柱,但是,它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物质支撑的基础之上。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不可能和落后、贫瘠相联系。也就是说,唯有将富强作为价值观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层面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有可能让它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什么是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应是民富国强的缩略或简写。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一旦中国成为强国,民富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民富国强的逻辑,是且只能是,民富才能国强;没有民富的国强,需要加上引号,也不可能持续。经济学分析也验证了一句民间俗语“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不仅不符合常识,而且欲为之将得不偿失。

  富强需要一国有较大规模的GDP和较高水平的人均GDP,并保持它们的持续增长,但富强有着远比GDP丰富的内容,GDP和人均GDP只是其中两个必要条件。富强更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需要通过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在全面增进国力的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福利。

  如何实现富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富强梦。早年,曾有国家依凭掠夺,为它们的富强增加了并不光彩的筹码。然而,这终不能持久。富强最终要靠一个国家的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来实现。未来,我们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和释放追求富强的新动力。新动力将来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新动力将产生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新动力将内生于市场经济主体,进而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唯有这种自主的增长才与追求富强的进程互动,而外部刺激充其量只能稳定增长。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过度的外部刺激将造成泡沫泛滥,投机盛行和分配扭曲,进而造成虚假繁荣,与富强渐行渐远。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追求富强的新路子,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

  桑玉成

  谈到民主,或许有人会说,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吗?为什么民主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误解。

  对人类政治生活来说,民主从来就是一个最高价值,一个能够得到最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政治理想,是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建设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近年来党的文献同样对民主的价值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弘扬。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一向以民主为己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又一次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须臾不能分离的特征。人民民主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所以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主要是因为: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甚至还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具有“生命”意义的民主始终处在一个不成熟的状态。或许,正是因此,社会主义才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反之亦然,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其具有“生命”意义的民主也就还处于成长过程之中,需要我们为其不断完善而努力。

  回想起来,建国后我们对民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有一个近乎于“完成式”的认识。后来,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对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方面注意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虽然本质上虚伪,但在技术层面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另一方面,认识到我国仍处在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摆脱不了思想禁锢,很多人对民主问题仍不敢谈论,对民主仍有很多误解。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无疑是思想解放的伟大先驱,他果敢地提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提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党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民主的价值和意义从来就具有高度共识,现在也应当跳出“民主是西方专利”的思想误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通过扎扎实实的制度设计和方案设计,富有成效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文明”的国家实践

  何锡蓉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中国也正行进在现代化的征途中。我们的目标是: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赫然位列于现代化目标的描述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的深刻认识。

  过去,人们常将现代化与文明相等同,似乎现代化就是文明,现代化的实现就是文明的胜利。世界现代化进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转变,并相应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等称谓。

  然而,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看,文明的进展并不总是线性的:首先是发展的方式并不总是那么文明,甚至有的是反文明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化,伴随着资源掠夺、向外扩张、四处殖民、糟蹋文明。而非西方国家无论是自我拯救还是反抗外侵,采取的都是走向现代化,而且大多是“以西为师”的现代化。其次从文化特征看,现代化呈现的是与传统的断裂,有时甚至是向传统文化开战,轻视或者抛弃传统,对此,中国有过深刻的教训。第三,在现代化目标设计上,主要是对现代化外部特征的强调,如人口规模、GDP指数、成人识字率、城市化规模等,而缺乏包括现代化动力机制的人的精神因素、现代化质量因素等作为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相结合的现代文明指标体系。

  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在逐步实践,并不断完善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从解放初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两个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到十六大提出三大文明建设 (物质、政治、精神),再到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及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强调文明领域的扩展、文明在人文精神建设方面的加重,不是说现代化就是文明,也不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对立,而在于着重指出,现代化过程要注重对文明的重拾和重建。如果说,过去的现代化目标在国家层面更注重作为富裕的经济指标,如今,将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明确了国家层面的现代文明,应当是包括国家所有财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的总和。如果经过努力最终实现,也将是对“西式现代化”的一种超越。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

  “和谐”的三对关系

  杨雄

  近一段时间,国内出了不少社会戾气之事件,如辱医杀医案件、网络对骂事件等。此背景下,尤其要强调和谐的价值理念。

  和谐是指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组合得恰当协调。从哲学角度看,和谐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和谐是国家层面价值观中特别富有中华文化基因特色的,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繁盛不衰,崇尚“和谐”价值观是重要原因。

  当前,在培育践行和谐价值观的过程中,须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和谐与差异、和谐与竞争、和谐与法治的关系。

  和谐与差异的关系。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它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它给人的启示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尤其在当今多样化的社会里,要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在众多不同因素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彼此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保持社会结构的差别共存、共生共荣。

  和谐与竞争的关系。当前城市要发展,市场要繁荣,和谐与竞争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说竞争为市场注入了活力,和谐则是持续保持活力的根本。和谐需要一种尊重,需要一种诚信,需要一种生态平衡,不讲规则的没有底线的竞争只能抑制市场的良性发展。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不讲诚信,虚假承诺,这些都是与和谐文化相悖的。和谐竞争不是不竞争,而是要学会在公平中讲竞争,在竞争中求和谐。

  和谐与法治的关系。一个和谐、善治的社会,理应既是民主自由的社会,又是崇尚法治的社会。即保证个性自由、维护合法利益应成为国家治理追求的价值目标。其中,特别需要强调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无从建立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总体上社会是进步、和谐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强调法治加善治,旨在限制、消除这些不和谐的东西、不和谐的现象,以保障公民正常、合法的权益。为此,要树立敬畏法律、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以达到总体上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民主|和谐|现代化|社会|文明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