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期中测试>>正文内容

高二政治唯物论部分高考试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05·全国)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微“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2、3题

2.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是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04·全国)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和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据此回答4~5题。

4(2004·全国)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一 D.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5(2004·全国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6(2003·江苏)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7(2002·全国)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强调当于部要“洗头”,是因为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01·全国)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9(2004·江苏)有一幅漫画,意思是:甲认为,我在故我思;乙认为,我思故我在。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3·全国)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画先”“趣在法外”。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11(2001·全国春季)“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12(1999·全国)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2005·全国)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①能更广更深地反映客观规律 ②能反映旧理论不能反映的客观规律 ③创建了更普遍的客观规律 ④推翻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4(2004·两广)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5.(1997·全国)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6(2000·全国)辨析: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得 分

答案

D

C

C

A

A

D

A

C

C

D

B

B

A

B

15.该地区的做法是:(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161)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2)被人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3)知识是重要的力量,人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也是重要的力量。注: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答出'既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可酌情加23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