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辨析题解题方法

一、近五年辨析题命题情况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经济常识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管理职能。

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哲学常识

没有回报的价值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

政治常识

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

建立高效政府饿关键在于减少政府结构。

一国两制是联邦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广泛的、真实的、绝对的

辨析题的题型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辨是指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的分析说明。因此,辨析题所提供的题目观点或现象的特点是:有的是亦此亦彼,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是对错相混,需作具体分析;有的有两重性,需作阶级的、历史的分析;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缺陷,但有合理的因素,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有的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但有不合理成分,需区别对待;有的具有条件性,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在另一种条件下又是错误的,需灵活对待等。总之,辨析题没有固定模式,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各类题型特点及其解题思路

综观这几年的高考试题,辨析题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单项判断型。即要求对题目所示的观点,是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作出判断,然后再说明理由。

题例:(02年广东)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

解答这类辨析题一定要弄清其合理性是什么,不全面的地方是什么?怎样才能把问题说全面?再结合教材逐一解答。

2、 正误混杂型。这类题型所给命题的内容正确与错误混杂在一起。

题例:(97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3、 观点模糊型

这类类型的辨析题目及材料的观点是模糊不清、不科学、不准确的,或者是似是而非的。

题例:“民主是指政府是人民的,由人民统治的,为人民服务的。”

4、 附加条件型

此类辨析题所给命题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直接判断其是非、正误,只有在附加一定条件后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

题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一定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多。

5、 残缺型辨析题 这类辨析题通常由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前提是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命题通常认为,结论要成立必须要有这个前提,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命题存在的问题是,存在条件的残缺,没有看到结论要成立还需其他条件。这类辨标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肯定命题的正确性,并简要说明理由。第二步:补充其他因素和条件。第三步:作出结论。

题例:“只要……就……”

6、 设置情景型

此类题型一般是先给出一段文字材料。设置情景,然后引出辩题。解答此类题型时候一定要注意熟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信息和基本原理与题目创设新情景相结合,有辨别有分析地解答。

题例:(01年广东高考)没有回报地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三、解题要领

解答辨析题,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万能的方法,但不等于没有规律可循,也不等于没有基本原则可遵。解答辨析的基本原则是三步曲,即辨、析、结。

1、“辨”要简明准确。辨是辨别是非,对可辨点作出简单明白、准确无误的判断,并扼要说明理由,不能只作出对错的简单辨别。要作出简明准确的判断。(审题)

具体要求:

1) 找出中心。先弄清楚题目是要问什么,是要考我们什么考点。

2) 把握好关键词,对它仔细进行推敲,弄清它的真实含义,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什么正确的?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3) 明确辨析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辨析题的突出特点是正误混杂,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并存。这样,通过确定辨析点,即可把原来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分解为结构简单、层次单一的具体问题,实际上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为下一步组织答案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意:

1) 掌握好问题的切入点。有时候题目中出现的概念或原理,如果说出了它基本内容对分析问题很有帮助的,可先回答概念或原理。如回答后对分析问题没有什么帮助的,则不要回答。

2) 判断时不要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进行判断。如: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不正确”“这个说法不正确”这个说法不科学”。必须引用题目的原话,并对它进行正确的评价.

2、“析”要全面完整。析是分析,分析总的要求是全面、透彻、完整、紧扣题意。分析就是进一步说明判断的理由,一要针对可辨点,二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理由,三要分析判断相统一,防止两张皮。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解答必然点 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结论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并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以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2)展开讨论点 具体地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结论是或然性的观点(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要展开讨论,具体说明其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不正确的。二是有些辨析题在一个辨析点中既包含着正确的、合理的因素,又包含着错误的因素,解答这类辨析题,也要按照展开讨论点的原则和方法,针对每一个辨析点,分别指出其合理正确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即指出其合理、正确的依据);错误的、不正确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即指出其错误的、不正确的依据)。

3) 补充遗漏点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辨析题中的观点往往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补充遗漏点,就是对题目中观点的成立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命题并没有完出地给出条件的题目,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其所需要的条件。

3、“结”要顺理成章。结是结论,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结论,结论不能脱离辨别分析,要合乎逻辑,顺理成章,浑然一体。

注意:

1) 分清辨析层次,应该逐一分句逐一分局审阅,看有几个要辨析的层次,每一个层次应该从哪些角度展开。注意分句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如果是,不要漏了对分句这种关系的辨析、

2) 回答的次序,一般要沿着“是什么”(作判断)、“为什么”(进行阐述论证)就可以了,但个别题目要具体情景的要求,要适当回答“怎么办”。

3) 每一辨析题可适当进行归类,是属于经济的、哲学的还是政治常识学科范围内的题目,再相应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阐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事,无需任何题目都用哲理去套用,除非是哲学题,出现相关哲理、哲学对子的采用哲学观点分析。

4) 一般要进行分段分析,一段一个意思,但不要把段分得过于零碎,一般为三段到四段左右,字数每题控制在200-300字左右。

题例:

1、(1999年广东高考)在我国,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

2、(06年广州市调研)质变就是事物在大小、速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1、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个人利益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的实现根本上是一致的。

(2)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毕竟还是有所差异的两种利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二者还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就得到了实现。公民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才能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

2、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大小、速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二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质变就是事物在大小、速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的观点市片面的。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变化和旧事物的灭亡。

(3)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是发展;一种是退化下降和倒退。可见,质变不一定都是发展。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解题指导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