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八课>>正文内容

六大关键词定调2006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化解矛盾,延续又快又好的上升执着。从近期高层会议及权威部门的动向来看,今年宏观经济下午有六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稳定”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调
  近几年,宏观调控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在通胀压力减弱、投资增幅降低的新形势下,已经出台的措施会不会改弦更张,新的措施会不会出现,这是经济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要走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稳健”之路。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稳健”的提法正式结束了过去7年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走向。财政政策稳健,能过滤掉大量行政主导的投资,促使央行的加息效果打中靶心,这是一种协调的经济思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平稳较快增长,意味着今年经济速度既不过低,但也不宜过高,要防止经济大的起落。相信今年中期,“双稳健”政策将产生强大的后发效应。
  从中央确定的今年经济发展原则可以看出,“稳定”排在第一位,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调。这种政策的定位,来源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问题的一方面是,宏观调控的效应在逐步释放,但是并不表明可以得胜回朝。不少地方制定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很重,已经出台的措施还需要继续执行下去。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减缓的因素。价格在低水平增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增收不利因素增多。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暂不宜出台紧缩性调控措施。”今年宏观调控的力度总体上既不加大也不放松。
  “防止”中国经济今年重点防通缩
  2006年对于国家发改委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也许最大的悬念是.中国是否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以及可能由此产生的经济下滑7 2005年末,国家发改委开出了包括钢铁、汽车,电解铝等1 1个产业的名单,警示这些产业已经出现或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此时,过热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降温的迹象。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9%,低于2004年的10.1%。
  产能过剩成今年宏观调控“剑锋所指“。多种高层会议鲜明提出:今年经济工作一个任务是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这将是今年宏观调控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继续坚持‘双稳健’的总体政策取向,重点防止通货紧缩”。近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这样论述。这是该研究院对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判断。而在报告“考验中国经济的难题”这一章节中,对通缩的论述占了近一半的篇幅。
  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的报告并不认为中国已进入通缩期,但却承认,从中期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着较明显的通缩压力,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总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去年10月份的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在持续3年的增长之后,第一次由正转负。报告称这意味深长,是可能出现通缩的最早信号。
  另一方面,金融运行存在内在的收缩趋势,也是一个通缩的信号。报告指出,货币供应的关键指标狭义货币M1的增长大幅回落,目前不到1 3%,显示货币需求增长偏低,难以支撑物价回升,同时贷款增长持续处于1 3%至14%之间的相对低位。
  报告建议适当提高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使其达到1 5%的水平,这与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表态暗合。央行公布今年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将M1的增长目标提高到了1 4%。
  “微调”新问题将更受关注
  稳定,并不等于静止不动。把握好分寸,针对矛盾和问题“微调”是必须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有三个新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农民消费的增长后劲减弱。粮食价格呈现疲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大幅度上涨加上自然灾害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对农村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幅变比去年同期提高,创1 999年以来最高水平。
  三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其连续性和隐定性,但着力点将不仅是宏观调控或局部降温。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GDP增速应保持在8%~9%左右,因此有关政策导向将更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比如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任,就会在今年转化为诸多具体政策措施,广大农民可望受惠良多,涉农产业也会有所带动。再比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也将在今年提速,随着中国外贸持续20%~30%的高增速,特别是纺织品等贸易摩擦,提醒我们必须着力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效益。
  “能源、环境消耗账单”成经济决策“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的要求。会议提出,在节能降耗的目标下,在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将依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
  “优化”进一步缓解结构矛盾
  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大特点。宏观调控的一大重点也将是如何优化经济结构。
  在投资结构方面,一些地区投资增长速度仍然过快。从行业看.在建电站项目2 8亿千瓦.拟建的还有1 3亿千瓦;煤矿在建项目近3000个.不少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装备落后。
  从房地产投资看,小户型,中低价位住宅供应严重不足,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持续下降。
  在金融贷款方面,尽管当前银行资金比较宽松,但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
  2006年投资热点领域的分布已经悄悄浮出水面,并且财政资金在这些投资领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这些热点投资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必须由财政投资主导的领域,如铁路建设、输配电建设和城市地铁项目的建设等。
  另一方面是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将加大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道路、饮水、电网和通信等方面建设速度将会明显加快。
  由于当前宏观经济中部分产业的供给过剩趋势已经日渐明朗(大多数集中在周期性行业和投资品行业中),因此2006年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投资增速仍将继续低迷:能源紧张的局面已经在逐渐缓解,在连续两年的投资高增长后很多电力,煤炭的投资项目将逐渐进入收尾阶段,投资增速也将逐渐回落。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中央实际上把自主创新视为一项新国策.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因此,能否通过自主创新,解决那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将不仅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将造就大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相关扶持、鼓励政策必将陆续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专家提出,当前特别要注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改量”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
  宏观经济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体制的弊端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统计局的专家提出,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各方面条件比较宽松.这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
  1 978年以来中国的三次经济过热中,前两次的治理手法比较强硬,大起之后往往有大落。但这次是“中药调养式”手法,包括明年对相关制度“动刀”都是治本之举,寄望于制度安排来取代行政手法,其突破口就是信贷与土地。去年经济过热中,土地带热房地产,房地产带热原材料,原材料带热能源,从而引来各种投机资本趁热取利。因此.这两头的制度改革动作不会小。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土地政策罕见地强硬,这是伏笔。
  一系列改革攻坚,也要在今年及整个“十一五”期间稳步推进。根据中央要求,必须取得改革突破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六大方面。而在上述重点领域中,国企改革已进行多年,正进入整合重组、做大做强的冲刺阶段;更多领域的改革,则还是任重道远,在今年当然会有诸多新政策,但恐怕仍需更长时间,才能有更实质性的改革推进。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说已超越了狭义的经济工作范畴。不过在经历了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局部成品油“油荒”、禽流感疫情及松花江污染等重大事件影响后,节能降耗和加强环保已成上下共识。从政策指向上看,征收燃油税、改革成品油价格机制及增加期货交易品种等更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把节约能源指标量化,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和检查制度等具体政策措施,也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抓住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
  服从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今年经济工作当然还要考虑,如何不断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方面调查和反馈都表明,在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中,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已成重中之重,那么,相关解决对策、扶持政策和改革纠偏也将在今年陆续启动,以维护社会稳定并促进社会和谐。
  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对于三农问题一直保持着大力支持的态度,2006年的政策导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仍将继续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最高度重视。自古以来,“农村稳,天下稳;农村富,天下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仍将此列入重中之重,正是这种历史经验的当代实践,我国经济发展正朝着四个方向全面推进,即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其中,城市化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又是拉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就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而言,政府和学界已经有非常清晰的轮廓。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市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又不至造成过大的社会矛盾。当然,城市化只是一种长期政策,为了防止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我们也需要短期政策,即对农村给予适当补贴。
  作为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之间的中长期政策,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机制创新,切实提高和培育农村居民自我发展的能力。首先,要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相关领域改革,使得农村居民能够真正轻装上阵开展生产经营。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既使他们认识世界,也要使世界认识他们。再次,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包袱轻了,设施技术有了,没有资金农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
  当然,上述任何领域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因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要妥善协调都绝非易事。因此,我们也要对今年经济工作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尽量做好各种准备,从而让“十一五”开局之年,真正能够承上启下,打开全新局面。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经济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