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 主 任>>正文内容

“认知疗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 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情绪困扰,中职生也是如此。中职生受情绪影响大,包括行为、人际关系和身体健康等,更重要的是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很无助,不知怎么应对。而人的各种情绪是由认知决定的,作者结合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案例,分析“认知疗法”的实施。
  关键词: 中职生班主任 认知疗法 反思
  中职生正处于生理极速发展和心理开始独立的转折期,情绪受生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显得很不稳定,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比如:自卑、失恋后的消极处理、人际交往障碍、易冲动而导致冲突甚至打架、对权威人士(父母、老师、上级领导等)的叛逆和反抗等。因此,中职班主任首先要稳定学生情绪,这在德育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我的学生是2011年9月入学的,现今正是二年级。刚入学时非常活跃,课上也能积极发言,一年以后,班风大致形成,在我面前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敢说敢言。然而,面对较严厉的老师,他们不由自主地表露出厌恶之情。由于系部教师人员的调整,在二年级的上半学期,班上换了一位语文老师,班级里掀 起了波澜:开学一星期以后,缺交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周记本上,40%的学生将语文老师批得体无完肤,可看出他们对语文老师不仅是厌恶,更是痛恨。这种情况的出现,引起了我的高度警觉。首先与语文老师交流,她反映了学生的懒惰状况:作文不愿意写,“简单的学习任务”不完成,说他们几句,态度还很恶劣。接着和学生交流,他们说:“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还让我们默写,听都听不清楚。对我们的要求也太高了,总是写作文,一旦不满意,她就批评我们,好像我们全都是没用的人一样。我们不喜欢她,班里没几个人喜欢上她的课……”学生对老师非常不满,而这种不满的情绪通过厌学和不完成作业这种行为来表达,以示反抗。
  二、学生成长经历的心理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情绪是经验记忆的必需部分,我们的大脑在把摄入的资料储存为记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这些资料的意义确定下来,称为“编码”程序,这个程序把摄入的资料与已存的资料做比较合并后得出模糊意思,再经过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进行过滤,这样所得出的意义才能纳入我们的记忆系统做长期储存,这份意义必有一份感觉并存。
  尽管每位中职生过去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性格也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不容小觑:在过去的几年中,学习成绩是弱项,在这方面经常会受到埋怨,难以体验成就感。不光如此,部分学生的行为在老师和家长那里也很少得到肯定。当他们不被肯定,体验不到成就感,就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被认可,从而放弃努力,形成恶性循环。本案例中,更确切地讲,学生并不是对语文老师一个人反感,而是对某一类群体反感。当他们遇到严苛的老师时,一个小的事件就会触动他们埋藏在记忆里的感受,随即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然后以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来表示反抗,同时也能达到备受关注的作用。班主任应接纳这些学生,并且利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认知疗法”简介
  传统上,中国人比外国人更加不善于表达情绪,在对于情绪的认识、处理及其脉源的看法上,有很多谬误之处。例如,不少人认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情绪是无可奈何、无法控制的;情绪的原因是外界的人、物、事;情绪有好坏之分;不好的情绪不是忍在心里就是爆发出来,没有别的办法;事情与情绪牢不可分……这些都是错误的见解,假如真是这样的话,每个人的情绪都只能受外界控制,那人生岂不是很被动?
  其实人类情绪的来源是本人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观、规条),即为认知,外来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在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的因素。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反应的就是这套理论。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纠正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下面结合案例,简要谈谈“认知疗法”的实施。
  四、“认知疗法”的实践
  (一)转化学生情绪
  1.理解并接纳学生的感受。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生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正常的人,必然是有情绪的。班主任要学会接纳学生的情绪,情绪绝对真实可靠,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感受,他们的确不喜欢被否定的感觉。
  (1)深刻地理解学生。在这个案例中,我接纳了他们的情绪:“你们在写作方面真的不太擅长,所以每次看见作文就头疼,很难写下去。面对老师的批评,不被肯定,的确很难受。不仅如此,还很生气,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自己肯定不是个无用之人!”有了我的同感,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最重要的是受到了尊重,于是他们很愿意听我说下去,并且更加表明自己,敢于说出真实想法。
  (2)让学生知道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它只是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的处理,同时在事情中有所学习。人生中出现的每一件事,都提供给我们去学习怎样使它变成更好地成长的机会。情绪的出现,正是保证我们有所学习。每种情绪都有意义和价值,不是指给我们一个方向,便是给我们一种力量,甚至二者兼有。如果我们没有不甘心被别人看低的感觉(愤怒),我们便不会如此发奋(这一点将让学生在后面的环节中体会到)。学生既然感受到种种情绪的不适感,就有了想要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动机。
  2.帮助学生呈现情绪背后的想法。
  (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理解“情绪ABC理论”。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度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讲,我安排了一个“续故事”活动:“你和一位好友约好了周末去郊游,说好不见不散。你为了这次郊游,做了很多准备,买了一大口袋的零食。到了那天,你准时地来到了约见地点,但是等了许久都没看见他的到来,电话也打不通,此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怎么做?”学生给出答案,正像预料中的那样,他们有很多种回答:有的人觉得很愤怒,选择负气而走,以后都不理他;有的人觉得有点失落,但是决定改天问清楚原因;有的人很担心,决定到他家里去看看……根据他们回答的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你们有不同的结果呢?”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觉得“愤怒”的同学认为自己被放了鸽子,“担心”的同学认为对方估计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种想法的对比很鲜明,由此给学生介绍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他们很能够理解。这个小小的试验,也让他们明白情绪完全是可以改变的。 (2)针对案例,让学生自行分析背后的想法。在懂得理论的基础上,回到班级“师生矛盾”上来,让学生写下自己愤怒背后的想法,进行交流。想法呈现: 

  ①换了个语文老师不习惯,喜欢以前的。
  ②老师对我们要求太高了,总要写作文。
  ③语文老师普通话不够标准。
  ④老师看不起我们。
  ⑤语文学来无用。
  3.帮助学生发现不合理信念,从而重建认知。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提到:每一种不好的感受都是你的扭曲的消极思维的结果。以下是他罗列的十个认知扭曲清单:(1)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思想;(2)过于概括;(3)心灵过滤;(4)贬损积极的东西;(5)跳跃式结论;(6)夸大与缩小;(7)情绪推理;(8)应该陈述;(9)贴标签与标签不当;(10)归己化。
  分析学生的想法,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重建认知。
  (1)“换了个语文老师不习惯,喜欢以前的。”属于第7种扭曲认识,肯定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情的真实状况:“我这么感觉,所以它肯定是真的。”其实每个人都有种“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换了个老师,总有不适应,认为不习惯就相当于不好,其实等习惯了,就会发觉这样很好。
  (2)“老师对我们要求太高了,总要写作文。”属于第4中扭曲认识——贬损积极的东西:拒绝承认积极的经验。以前也曾有过更大强度的写作经历,但是都顺利地完成了,而且不容置疑,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多加练习。
  (3)“语文老师普通话不够标准。”属于第8种扭曲认知——应该陈述:“语文老师说的普通话就应该很标准,不然就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当我问及“是否允许老师的不完美”时,他们一下子就被问住了。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人和事。
  (4)“老师看不起我们。”属于第5中扭曲认知——跳跃式结论:“老师经常批评我们,她看我们不顺眼,不管我们怎么样,她也不会满意的。”所谓的跳跃式结论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测心术”,武断地认为别人对你作出消极的反映,你甚至不愿花工夫去检验一下。老师的批评并不能验证看学生“不顺眼”,只能说明当时不太满意而已。第二种是“先知错误”,你预期事情会变糟,而且你坚信这个预言是一个已经成立的事实,“不管我们怎么做,她也不会满意的”这句话就属于这一种。
  针对于这种想法,我又提出问题:“学生几次三番没完成作业,能不能有适当的批评?”他们认为是可以的。
  (5)“语文学来无用。”属于第9种扭曲认知——贴标签与标签不当。首先,学习其他科目离不开个人的理解力;其次,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将会需要写作能力,包括自我介绍、工作总结,等等。
  通过以上对学生自己想法的分析,呈现他们的不合理性,帮助他们重建认知,从而转变情绪。
  (二)教会学生积极应对问题(积极心理学)
  1.采取积极的行为。
  问题出现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总体分为两大类: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案例中,学生利用“闹情绪”、不做作业来表示反抗,属于消极应对,反抗的用意在于表明自己的尊严和能力。对于这点,我给出问题:“用不做作业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受影响的人是谁?这样值得吗?”很显然,这事不值得的。表明自己的能力除了这种消极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完全可以使用正面的途径:比如尽力完成作业,提高写作能力。
  2.换位思考。
  学生转变想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做好关键的一点,实施好这点可以轻松地帮助他们转变,那就是换位思考。老师严格背后是什么用意?批评的背后是什么情绪和想法?他们的答案是:“老师希望我们的成绩得到提高,批评我们是因为担心我们懒惰之后,成绩越来越糟糕。”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学会了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这是转变情绪的催化剂。同时,换位思考可以运用于其他场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3.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
  学生无非是喜欢笑脸常挂、善于表扬的老师,这是常理。同样给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面带微笑的老师吗?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笑起来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一下子站在主控地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老师的情绪,一旦这个问题中的目标达成,那么他们的成就感就是前所未有的。让他人随着自己的意愿来改变是不容易的,最容易的是改变自己,当自己改变后,他人就会受到影响,也会随之改变。
  五、反思
  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告诉我,教育学生要从“心”开始,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建立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是相互的,如果教育者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那么他们就会受你的影响,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上面提到的案例,在实施“认知疗法”以后,直到现在为止再没出现过类似的。
  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发现美好的东西,更正他们负面地看待事物的习惯,学会理解,发挥自己的优势。有的时候,学生的善解人意是难以想象的,记得有一次生病,嗓子发不出声音,我在黑板上写道:“最近我的嗓子发不出声音,实在抱歉,只能让大家自学,再完成相关的作业。还有,这几天要靠大家的配合了,尤其是班级的值日生,拜托你们了!”学生的表现好得难以想象,自学效果可以赶上平时,准确率也很高,还能看到他们热烈探讨题目的情景,让人感动。值日生更不用说了,打扫得比平时还认真。看到这些情景,我忍不住在黑板上写:“大家表现得太好了,你们真能理解老师,在此万分感谢!”学生看到后,更了不得,纷纷提醒我注意休息,赶快把病养好。这次生病的事件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学生具有难以想象的能量,你认为他们差,他们就会更差,你认为他们好,他们就更好。
  “认知疗法”不仅要在学生层面实施,更要在教师层面实施,只有真正接纳学生,学生才会受到我们的影响。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让他们走出一条阳光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中莹.NLP简快心理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大卫·伯恩斯.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李安龙译.北京文艺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7.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情绪|学生|老师|他们|我们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