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哲学生活>> 第四单元>>正文内容

大寨:农业老典型成现代中国人“励志教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华网太原5月25日电(记者王学涛 刘翔霄 苏斌)每天,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一位84岁的老人都会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游客与老人素不相识,却像久违的亲人一般,上前与她握手、拥抱、合影,听老人讲关于大寨的故事。

    她,便是大寨村第一位女党员、劳动妇女的代表--宋立英

    “那个时候,大家干活不分男女。” 宋立英说,“再苦一点儿也是值得的。要是没有当年的艰苦奋斗,大寨也不会从过去走到现在。”

    “这是第五次带朋友来拜访老人了,她身上拥有的精神,正是现在人们身上所缺乏的。”游客王振国说,他们到大寨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但是这块土地却有一种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精神力量,吸引着他们到此参观。

    这个太行山间的小山村,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成为当时人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受到毛主席的称赞。一场“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随后席卷全中国,海内外上千万人前来大寨参观学习。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这里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励志教材”。

    “它带给我们一个时代的回忆。”游客耿春梅已年过七旬,从河北远道而来,“看到眼前的农具就会想起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10年造地,10年建设新农村,既使遭灾也不要国家救济,多可贵呀。”

    镢头、扁担、犁、镰刀……在这里,大寨人当年使用过的农具被精心保存。像“虎头山”“狼掌窝”“铁姑娘”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一样,成为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

    那个年代的劳动强度到底有多大?在宋立英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老人手上满是磕磕巴巴的伤痕,缺了两个手指,那是劳动中的一次意外造成的。

    “我们手上全磨起了血泡,肩上是血痕,但是每天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大寨“铁姑娘”贾存锁对那段岁月充满了感情,“尽管劳动强度跟男人一样,但妇女得到了解放,精神是自由的。”

    挖石、挑土、担水,大寨村虎头山的树,都是村民们一棵一棵浇活的。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大寨人开始学习山东雷家寨“石头缝里栽树”的经验,绿化荒山秃岭的虎头山。今天,虎头山上的绿化面积已达2000多亩,绿化率近70%。

    大寨人的动力是什么?村民们说,其实很简单,大家都想过上好日子。

    “大寨当初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好,后来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坏,大寨人一直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想把日子过好。”宋立英说。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寨人再次发扬“大寨精神”,应对新时代的挑战。20多年后,大寨已形成建材制造、煤炭发运、旅游开发、饮品加工等7个产业,产品达30多个品种。2012年,大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1亿元,人均纯收入1.7万元。“小有教,老有靠,病有保,考有奖”是大寨人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让大寨再富裕一些,争取7年后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说这是她的“大寨梦”。“我们没有经验,只有精神,我们的梦想只能靠自己干出来。”

    对大寨,更多年轻人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12岁的北京学生李思炀早就听爷爷讲过大寨。近来,在学校组织下,他跟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了大寨村。

    “真伟大。”他说,今天亲眼看到荒山变绿洲的传奇,感受到了大寨人对劳动的热爱。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精神|劳动|没有|老人|大寨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