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政治课教学设疑艺术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疑,即疑问, 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联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下面,谈谈笔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此和同行交流,求得指正补拙。  
  1.设疑———导入新知识教学
  新课前,教师通过复习、介绍资料、讲述故事等方式,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这种在新课前设置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这里讲的设疑,主要是指在新课进行中,需讲下一个重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恰当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进入下一新知识点的学习。如在讲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时,前面刚刚讲了“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前一框题又学了“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这里所讲的“劳动”又是以“劳动时间”为尺度,即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由此可以设疑:照此推来,岂不是某一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其生产工具越落后,技术水平越低,生产的时间越长,该商品的价值就会越大,就会赚更多的钱吗?对这一问,学生会明显地判断为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的思维经这一“碰撞”,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教师因势利导:这说明,不是谁的劳动时间都可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那么,什么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呢?这样,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2.设疑———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新知识
  有些知识,仅凭教材内容和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述,不仅费时,而且学生难理解,效果会不好。教师恰当设疑,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因势利导,收效会更大。如在讲商品的价格、价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价值规律的内容指出:“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说明,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然而,在教材第17页上讲到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时说:“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于是我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般”?为什么不说“一定”?这一问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说明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会真正搞清楚商品的价格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受供求影响”的道理。
  又如,在高一下册讲政府债券时,教材说政府债券“风险最小,安全性最好”。这里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特别是要使其思维不能仅局限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政府发行的债券这一狭小的范围内,于是我问:我们能不能用事例说明政府债券也有不安全的一面?学生讨论回答的思维确实在我的预料之中——局限在现行我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范围内,并以国库券等为例,说明其“信用度高”,而谈不出有风险的例子。这时,我列举了国民党败逃台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了很多政府债券,然而,国民党政府跨台后,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失。同时,我又讲了当天在网上看到刚刚发布的消息:美国人想通过法定程序向中国政府讨还90多年前袁世凯发行的政府债券。中国人民政府拒绝还债,因为连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认这一笔帐,新中国人民政府更不该还这一笔债。这一讲,不仅学生的思维放开了,而且全面理解了政府债券这一知识点。
  3.设疑———使前后知识综合联系达到深化理解之目的
  有些知识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理解。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既能帮助理解新知识,又能深化理解旧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一下册讲我国“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从我国税收的来源看,如何理解我国的经济基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②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③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思考回答这几个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把我国税收和主要来源与过去已经学过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就会对知识的理解既全面又深刻。又如在讲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①怎样从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去理解社会主义先富帮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②如果不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全面做到先富帮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吗?随着问题的解决,不仅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增强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迁移思维、聚合思维以及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设疑———深化理解并列知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有些知识,从形式上看处于平行并列的关系,然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事物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等,要求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如在高一下册学习“市场交易的原则”时,教材讲: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平等,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内容;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我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记住这四个原则,认识这四个原则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提法上的差异性,特别是为了强调突出“诚实信用”原则,于是我问:前面三个原则分别称其为“基本原则”、“重要原则”、“重要内容”,而“诚实信用”为什么要说是“基本精神”?你怎样理解?我引导学生分析:后面的“精神”高于前面的“原则”和“内容”。精神相对于原则、内容而言更具有主观性,它依附于“人”这个物质载体。原则、内容需要人去遵守、执行、落实,需要上升、内化为精神。精神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要通过人表现出来。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虽然都跟道德有紧密的联系,都反应出一个人的道德境界。但诚实信用涵盖的道德范围更宽、更广,它不仅仅是市场交易活动中要求遵守,在所有的交往活动中都应该做到,因此,它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
  5.设疑———强化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突出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挥育人功能的作用,特别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设疑等形式,自然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高一下册我国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避免过度消费而损害人的健康,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同学们讨论:在我们的同学中,有没有存在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不宜消费、不该消费呢?我们该不该鼓励中学生成为这方面的纳税人?这一问,课堂就活跃了,学生纷纷列举同学中存在的一些抽烟、饮酒、燃放烟花爆竹、过度使用化装品等等不良行为。存在这些不良消费行为的个别同学脸上呈现出惭愧之色。
  又如,在讲“在我国境内,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具有法律强制通行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拒绝使用”时,我问:人民币的“强制通行”“无权拒绝”为什么要在我国境内?这是不是意味着国际上“强制通行”无效,可以拒绝?我引导学生分析了目前我国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针对此问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大家不懈努力,共同提高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让其早日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到了那时,人民币不但不会被拒绝使用,有了它反而会成为持有者的一种身份象征和骄傲。
(作者单位:四川省渠县中学 635200)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学科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