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政治课题>>正文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两难教学方式的研究”文献综述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导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老子等人就开始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中国有句非常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解释,那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心理动机的探讨和心理过程的分析,或者说,很少研究学生的道德心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在关注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构建过程,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提出

劳伦斯房贫瘢?SPAN>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沿着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领域辛勤工作了30多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要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著名的道德两难的例子就是柯尔伯格虚构的“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不许偷盗”和“救人性命”,两条道德规范狭路相逢,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海因兹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抉择,遵守“不许偷盗”规则必须违背“救人性命”的规则。任何行为决断都会违背其中的一条规范,所以“道德两难”。

道德两难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两大基本理论假设:

一是道德发展论,即道德的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另一个是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且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根据道德两难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道德两难教学就是让学生直面道德两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讨论解决道德冲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其道德性达到更高的阶段。要想成功地开展道德两难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角色认取能力两方面的发展。

二、道德两难问题研究的背景

道德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始终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重化、思潮变革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处于由旧到新的转化时期。而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判断也开始从他律走向自律,这正是进行德的塑造与知的培养的关键期。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思品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指导道德实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由此可见,道德两难情景讨论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权威”为平等中的“首席”,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和组织者,彻底改变单纯灌输的做法,要与学生平等沟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才能使学习过程不断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养成一系列的学习方法。经实践,道德两难情景教学方法的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地位,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品质。

三、现有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道德两难文献的研究和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前,道德两难情景教学方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一个主题两课时”的道德两难教学模式

日本学者荒木纪幸等人立足于道德课成为愉快有趣且富有价值的时间的目标取向,在研究柯尔伯格理论基础上,根据日本道德教育的实际,开发出“一个主题两课时”的道德两难教学模式。

指导过程的基本模型I (第一次课)

 

时 间

指 导 过 程

内    容

10~35 分

提示道德两难(读读停停式阅读)

理解主人公所处的状况, 直面道德两难

共同理解道德情境, 明确道德冲突所在

通过修正理解错误, 共同理解道德价值产生的情境, 认取主人公的角色, 明确把握道德冲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10~25 分

主体性价值选择(进行第一次判断推理)

对处于道德冲突场面的主人公应怎么办进行判断,并在卡片上写上其理由。

时 间

指 导 过 程

内    容

第二次课

5~10分

再次确认道德冲突(导入)

作为第二次课的开始, 在进行把握情境的共同理解中再次确认冲突情境, 明确地把握道德冲突

7~10 分

再次确认自己的价值选择, 并研究他

人的价值选择

通过在将全班学生的推理分类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意见(赞成、反对、提问等) , 注意到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7~15 分

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相互进行批判和

思考(讨论1)

以自己在卡片上所写的内容为基础,对从各种立场进行的推理, 相互阐述意见, 明确意见的对立之处(论争) 。采用班集体或小组讨论的形式。

10~15 分

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相互进行推敲

(讨论2)

为了引出各自最终的判断、推理, 加深对论点的讨论, 在无损个人自立性的前提下, 在给予对方以启发的同时, 巩固自己的想法。采用班集体或小组讨论的形式。

5~8 分

主体性价值选择(第二次判断推理)

对在道德冲突场面中主人公应该怎么办再次进行判断, 确定自己最能够接受的推理, 并写在卡片上。

指导过程的基本模型Ⅱ (第二次课)

(二)道德两难情景在思想品德教学应用必要性的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道德两难的情景,之所以“两难”,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变化了,由原来的单一的价值取向(比如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变得多元化(追求共赢)。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重化、思潮变革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处于由旧到新的转化时期。影响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有:

1.教育目标与环境营造的失调;

2.自主自立意识与自律能力的脱节;

3.思想观念与行为实际的错位;

4.素质教育的乏力与道德调控的失衡。

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而道德困境中的两难问题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学校道德教育要提高实效,是不能不正视此问题的。一段时期以来,道德教育注重灌输,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鲜有人提出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我们因为过于重视价值观的培养,而忽略或轻视了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学校的道德教育教育往往只重视道德观念的直接灌输,而缺少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候的思考方法。道德两难情景教学恰恰是给学校提供了一个遇到道德问题时候的解决思路。

(二)教师在道德两难情境教学中定位的研究

1.“两难问题”的提出者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除了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道德两难问题的案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记下平时所遇到的两难问题,以供教学参考之用。也就是说,编选的两难问题应符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此外,教师还应熟悉各种道德认知理论,具备运用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方法来分析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

2.讨论气氛的营造者

教师要设计合适的环境,例如教学设备和环境布置等,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以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环境,真正做到在心理上给学生以支持。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学生才能有兴趣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并最终达到深化认识,提高道德水准的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了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生的心理支持者的重要作用。

3.学生道德发展的指导者

教师要能确认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并根据其发展序列,提出适合的道德两难问题,以刺激学生思考,提升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选择。当学生的讨论离题甚远时,可以适当地把学生的讨论拉回主题。此外,当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时,教师可以及时地加入讨论,使得学生的讨论能更加全面深入,以便进行道德推理。

(三)道德两难教学方式的操作方法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前提。并可根据其水平不同进行分组,以便更高一组对较低一组起到带动作用。

2.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

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基础。只有设计合情合理,才能进行“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教学。

那么,我们应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有哪些可能的来源呢?

它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它可以是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可以是虚构但却可信的道德两难问题。

如科尔伯格及其同事设计的九个“道德两难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是可信的。也可依据内容需要自己设计一些。

3.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在适当的时候把设计好的“道德两难故事”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关键。这时必须注意讨论小组应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相反,如果讨论小组的学生之间在关于某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很容易得出一致意见,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分歧,这就不可能达到我们应用“道德两难故事”的初衷。因此,第一个步骤在这里就可显示出其重要性。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最终归宿。因为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和失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因此,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和失衡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和辩论,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当然,“知”是为了“行”,当学生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5.教师归纳整理

对讨论的内容,教师应加以摘要整理,也可要求学生写下此阶段他的道德决定和所持理由。若学生的决定或所持理由有所改变,也请学生详细叙述。此外,教师也可提醒学生在课后或平日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环境的道德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尝试对之加以推理。

或者可以简单的表示为:设置两难---认知失衡---寻求平衡---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抉择能力。

四、我们在实践中可以进行的思考和实践

在分清道德两难选择和一般性困难选择区别的基础上,针对教材设计一系列的两难情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完善和修改两难情境。形成道德两难的教学方式方法。总结出该教学方法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等一系列实践经验。

(一)具体的、科学的分组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目前的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指引下,我们德育应坚持发展个性发展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外,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仍然存在差异,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阶段与西方国家也不完全一致,在肯定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的科学性的同时,应结合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柯尔伯格等人编制的《道德成熟评分手册》或,《标准道德判断评分手册》等测验法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进一步研究如何将我国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以便道德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两难问题的讨论,实现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两难情景的搜集与整理与两难情景资源库的建立

思想品德教师应结合中国的现实,按照初中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搜集、整理、设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建立一个道德两难情景的资源库,这样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方便快捷的寻找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两难情景的素材,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大量的、涉及内容广泛的两难情景的搜集与运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讨论主体,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充分发表各自的真实见解,然后有老师予以点评和引导。这种方法,既符合中小学生思维活跃、敢想说敢的特点,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讨论中去,又可以使他们直面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把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自主判断能力。

综上,由于两难情景教学方式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并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对生活中遇到的或设计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道德两难情景的搜集、整理,建立一个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两难情景的资源库,将是我们所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慧:《道德两难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05/11/月-7;

2.孙志飞:《柯尔伯格道德两难讨论法的现实思考》,《甘肃理论学刊》,2006/3/-77;

3.胡丽艳:《思品教学中两难问题的设计要求》,《小学教学研究》;

4.方显言:《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教学研究》;

5.刘锋等:《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好方法》,《道德研究》;

6.鲁艳:《小论德育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基础教育研究》,2005/5/-16;

7.饶从满李广平:《一个主题两课时道德两难教学过程模式评述》,《外国教育研究》2002/12/-15;

8.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蔡茂华:《柯尔伯格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中州学刊>>,2005.7,第4期;

10.肖静、潘泽江:《论“道德两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第25卷;

11.孙爱军、张真平:《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价值取向的实践研究》,《德育创新论坛》,2003.4;

12.苏平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道德两难问题的设置的思考与实践》。

(此课题是朝阳区“十一五”课题,编号为yb16)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道德|教学|学生|问题|两难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