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特征】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在近几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和状态)、矛盾的观点(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备受关注的知识点。从考查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几乎覆盖了所有题型,综合多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通过辨析或论述等形式考查辩证法内容的几率最大。从能力要求上看,着重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在本单元的复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名言、俗语的辨析和时政知识的结合与渗透。就考查的热点问题来看,在复习中要特别关注以下热点:联系的观点要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发展的观点则要特别注意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等时政问题;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则要注意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热点;矛盾观则贯穿于上述这些时政问题中,作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所当然的考查重点。  

估计2010年高考仍然会把上述热点作为考试题的背景资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认真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注意从细小点入手去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第二,要注意运用教材中的理论和哲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特别要全面分析和把握上述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第三,选择政治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题不在多,而在精。  

  

  

  

  

  

  

  

  

  

  

  

  

  

  

  

  

  

  

【知识网络】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扫描】  

了解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 系统优化的方法   

【知识梳理】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两者相互依赖  

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  

②两者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二是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2)系统的特征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有序性。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点透析】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要把事物作为一个矛盾体来考察。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这是因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两大状态。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存在着联系。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会陷入机械论。  

4)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重要提示:在联系的观点上,同学们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为此我们必须明确: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  

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搞好局部,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则是组成系统的素材或基本单位。如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第一,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第三,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  

【真题再现】  

1(09江苏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  

2、(09北京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看“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说法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的说法不对,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更是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的说法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本题选B  

3、(08全国I 39)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解析 本题属于演绎型主观题,考查调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问限定了解决此问题需要运用的理论是整体于部分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这个统一整体的一部分。组织答案时,将二者关系及其所对应的方法论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  

答案 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同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的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名师心得】  

误区一: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误区二: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对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  

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客观性为前提。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误区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完全等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使用“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共性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能力提升 材料中的古语大都出自教材,考查的知识也是重点内容。但有的考生却对此感到陌生,再加之文学功底差,不理解其原意,从而误选。这也告诉我们要夯实基本功,即掌握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材料,并且要综合各科素养,全方位提高素质。  

2、苏州、南通和新加坡三方决定,在苏通长江大桥北侧4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建成一个融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区、综合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区。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2008102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延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也必将造成影响,但只要我们政策对头,我们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③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正确的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方向和进程  

A.①③ B. 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一调整思路  

①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③分清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主流和支流  

④承认了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题。  

“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勇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部分依赖整体 B.部分影响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8、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回答下题。  

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10、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这一制度逐渐条理延伸到农村。到2007年底,3450多万农村贫困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请用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简要解释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1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管理以防洪治理为主,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12月,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8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整体,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扫描】  

了解 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理解 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了解 量变、质变的含义  

说明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  

1、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  

3、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得到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了解 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5、说明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要点透析】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表现在: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重要提示: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有着自己存在的根据和强大生命力,发展前途广阔。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有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不会自行灭亡,它总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3)方法论意义:学习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必须做到: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重要提示:①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分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新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是指总趋势是前进的,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事物发展每一步的方向都是向前的。由于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挫折,甚至会出现局部的、暂时的倒退现象,造成总的前进中的曲折。但这并不是否定总趋势的前进性,这只是暂时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正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体现。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①量变是事物在数量、速度和程度上的变化,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保持了事物质的稳定性。②质变是非连续性的,是事物连续过程的中断,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③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变化是否超出了一定的“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  

2)量变和质变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的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第一,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第二,促成飞跃。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第三,要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重要提示:全面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在理解这一原理时应当注意,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质变。第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但不能说质变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坏变好,还有一种是由好变坏。只有向前的、向上的、向好的方面的质变,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第三,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但不能认为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因为这样割裂了发展两种状态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因此说,对事物的发展,量变、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认另一点。  

【真题再现】  

1、(09海南21)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①的说法正确;环境的人为恶化是可逆的,因此我们才要保护环境,故②的说法错误;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故③的说法错误,④的说法正确。  

2、(09北京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 PH值在7.35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 PH值在6.8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的内容,实际上它将人的健康分为几种性质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然后PH的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根据此我们判断上述说明只有A是正确的。  

3、(09全国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 B C D  

【答案】B  

【解析】的说法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的说法错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本题只能选 B  

【名师心得】  

误区一:质变等于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误区二: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考点演练】  

1、《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  

A.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4、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回答下题。  

“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6、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注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氨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回答下题。  

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这说明  

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减,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句话告诫人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  

9、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胡锦涛指出: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1、某镇是个仅有28万人口的山区小镇,根据镇情,他们选中了圆珠笔制造业。至今,其从业人员已达1万多人。一支笔的加工费只有18厘钱,从这一分一厘赚起,如今人均收入已达5000多元,年生产量已达到21亿支,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的落后面貌。这体现了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从属于整体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③没有量变就没有发展,发展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2、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一百多年来,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个猜想的研究工作。2006年两位中国学者在《亚洲数学期刊》2006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一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的论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这一世界难题的破解。  

上述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   

  

  

  

  

13、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写给上海市长宁中学学生杨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干一番事业,要成才,需千锤百炼。在攀登科学高峰崎岖的山路上,在生活的激流中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  

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考点扫描】  

了解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梳理】  

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统一的: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义: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要点透析】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叫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  

3)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②方法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与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方法论意义: 学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时,要遵循从特殊(个别)到普遍(一般),再从普遍(一般)到特殊(个别)的认识秩序,不断地提高和深化认识。 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第一,要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运动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和“一风吹”。  

【真题再现】  

1(09江苏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错误;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③错误;④正确。  

2、(09安徽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D  

【解析】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 “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09福建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普遍性,中的改革开放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展现出来,“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4、(09天津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答案】B   

【解析】本题是高考题型中常见的哲学寓意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难题。首先要对题干蕴含的哲理弄懂,题干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丝瓜”和“南瓜”对话,揭示的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取长补短,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化。对照题肢选项,A项说的是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差异性。D项体现的是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C项易选错,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和题意稍微有偏差。只有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证了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别人,要善于欣赏其长处,但也不能忽略其短处,必须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对自己,要珍视自己的长处,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避免狂妄自大。故选B项。  

5、(09浙江29)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1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2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3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局面。1与题意无关;两国出现不战而衰的局面也是发生了质变,而衰败本身是不好的质变,2正好是两国衰败的原因,故不能入选。只有C. ③④ 的做法才是两国正确的做法。   

6、(08江苏)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本题考查的考点:唯物辩证法。漫画中“顾上不顾下”,言下  

之意是既要顾上也要顾下,可见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名师心得】  

误区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立的。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误区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与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误区三:矛盾的双方就是对立与统一  

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所以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误区四:具体矛盾就是哲学上的矛盾。  

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漫画中的母亲把自己牌桌上的失利(“输”)迁怒于身后看“书”的孩子,这一做法  

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 ④违背了事物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2、和谐文化融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这说明  

①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右图是我国公布的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的出现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②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③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④人为联系具有客观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从唯物辩证法度看,“顾“钱”不顾后”的看法  

A.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B.割裂了事物的联系  

C.混淆了主观与客观 D.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5、漫画《喜与忧》蕴涵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不存在统一的标准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教学要素是教学系统的要素,离开了系统理论就不能把握教学要素的整体性。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的运作存在着多种联系,运用系统理论可以揭示教学系统的整体特征.等级层次.结构.功能.环境与要素的联系。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的优化密切相关,但要素的优化必须服从于系统整体的优化。这说明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④教学系统化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0881日,《反垄断法》开起施行。该法1994年开始起草工作,经过长达13年的争论,于20066月和20077月,经全国人大会常委会2次审议通过。可谓“13年磨一剑”。这表明  

①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②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④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鲁班“遇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哲学知识  

B.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  

9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说明  

A.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  

10、从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艰巨的发展过程。这体现了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C.科学理论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事物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1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夜景的名句。风、月、鹊、蛙”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结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从哲学上看,这告诉我们  

A.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就不同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C.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  

D.事物内部结构和顺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二、非选择题  

12、近年来,某市经济开发区先后拒绝了海内外金额达两亿美元但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投资项目65个。开发区管区委员会的领导说:“巨额投资虽暂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美好的环境是金钱换不来的。从表面上看不建厂是个损失,但实际上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其经济效益是长远的。”  

该市开发区的做法是如何体现辩证法思想的?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黎明前的黑暗  

一年轻人执着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但许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人们惊诧于他那天真般的决定,他却说;“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眼中,与白昼何异!”  

没有人知道他眼前的黑暗是否真的会变为白昼,但是,有一点却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他的眼中其实早已没有了黑暗。一个人,已经看到了“光明”,此时,再来讨论他眼前的黑暗,反而成为某种“无稽之谈”。  

1材料主要体现了该年轻人怎样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说明。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联系材料,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如何对待挫折与失败。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考点扫描】  

理解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 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理解 创新的社会作用  

【知识梳理】  

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⑷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⑴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⑵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⑷创新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急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要点透析】  

1、辨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矛盾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否定一切;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并能正确对待旧事物,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真题再现】  

1、(09山东25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目能正确预测未来  

利学创造往往需要利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发挥意识动的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 D.②③  

【答案】D  

【解析】项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故舍去。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侧重回答“怎么做”本题告诉我们科学创造需要科学实验,需要科学幻想。所以答案选②③项。  

2(09江苏32)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否定的理解诶,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辨证的否定式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是既保留又克服,故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说法;D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故选D项。  

3、(09天津6)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背景。考查的是对辩证法几个主干方法论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看,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天津市相关部门一方面认真听取市民意见,汲取其合理建议,另一方面又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体现了既肯定、又否定的“扬弃”的辩证法思想。  

4、(上海文综卷)某数学家做了一个掷硬币实验,结果如右表。该实验数据能够说明  

项目  

次数  

掷硬币总次数  

硬币下面朝上次数  

第一次  

4040  

2048  

第二次  

12000  

6019  

第三次  

24000  

12012  

①正面朝上的具体次数是必然的 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③偶然性支配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④投掷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偶然与必然范畴是因果范畴的深化。现实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实际就是规律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本题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道具有开放和探究性质的试题。根据题意及生活常识,我们可以判断①项的表述是错误的;②、④项正确,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即规律;③项错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故正确选项为D  

5、(08山东29)材料五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限定性的要求,解答此题只需哲学方法论。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有:中国同世界关系更加密切,因此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中国的发展要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要求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首先这需要以矛盾的观点分析面临的形势,其次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对待发展的道路和趋势。  

答案 ①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③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④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名师心得】  

误区一:树立创新意识,必须不唯书,唯上。  

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能迷信,不唯书,既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继承。兼收并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既要反对复古主义,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  

误区二: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变化发展观。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误区三: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同的。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事物的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它事物的方面。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它极力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所以它是属于肯定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它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竭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所以它是属于否定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事物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但是,经过双方的相互斗争,当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使其由原来处于次要的地位转化为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旧事物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新事物。  

误区四:辩证的否定的特点就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误区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与资本主义一刀两断。   

(1)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前进和发展。辩证的否定同时又是联系的环节,这就是说,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的抛弃,对旧事物的一笔勾销,而是对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克服和积极因素的保留和发扬一是“扬弃”。  

(2)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一方面,新的社会形态否定了旧的社会形态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二层;建筑;而同时对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以继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t义也正是这样:它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剥削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形态.保留了它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可见,它对;资本主义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是“扬弃”,而绝不是“一刀两断”。   

【考点演练】  

1、(08重庆25)我国工商机关高度重视市场的食品质量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食品质量监管方式,如实行安全分类监管、食品市场准入等,降低了食品违法案件数量。监管方式创新属于  

①认识创新 ②制度创新 ③实践创新 ④思维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8全国II 31)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注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氨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   

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   

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7海南18)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4、(07山东25)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材质组合在起,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创新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07四川30)“威客”是英文witkey (wit智慧、key钥匙)的音译。目前,“威客”主要通过在网上提供创意、标志设计等各类智慧点子和知识产品,来为客户服务并以此获利。“威客”提供智从点子获利的内在原因有  

①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②创造性思维能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③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④ C. ③④ D.②③  

607海南22)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通过对当时已有的几何学知识的搜集、鉴别与梳理.以其独创的公理化方法,完成巨著《几何原本》,使零散的知识由此系统化为演绎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创新。欧几里德的成功表明:  

知识创新需要对已有知识的扬弃 知识创新是已有知识积累的量变  

识创新需要新思路、新方法知识创新需要与旧知识彻底决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 )   

①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  

③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④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归根到底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这表明( )  

①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中国的思想文化宝藏是极为丰富而珍贵的,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是因为( )  

①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来实现 ②对传统文化否定的越多,文化进步就越快  

③事物存在的条件有它的暂时性 ④中国的文化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人主张“绝对否定”,认为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衰落和虚无”。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①把否定看作全盘抛弃 ②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③把否定的结果看作发展的环节 ④把否定看作联系的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这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在迎奥运过程中,某棱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感受奥运、参与奥运、做奥运文明使者”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 同学们从网上下栽了各具特点的部分奥运会会徽和具有“篆书之荑”的第29届奥运会体育图标,“金玉良缘”的奥运奖牌,“祥云瑞霭”的奥运火炬,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感染。为设计者的智慧所折服。  

  

结合《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13、古人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辨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单元测试】  

1、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唇亡齿寒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下列古语中的寓意,与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最具有一致性的是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C.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早在3年前,布达拉宫就实行“限客减负”。青藏铁路开通后,面临空前猛增的游客,有1300年历史的布达拉宫经过科学论证,作出了每天限客2300人的决定。使游客蜂拥而上、过度集中的状况变成了有序、分散的游览;既减轻了古老建筑物承载的压力,又保证了游客的参观质量,此举堪称未雨绸缪的典范。从哲学角度看体现了  

①坚持用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③正确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表现的  

7、每逢羊年,我国婴儿出生率都明显下降,这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 )  

A体现了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B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8、“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无水喝,”这一故事说明:( )   

A.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B.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发挥,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作用  

C.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发挥离不开部分   

D.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9、右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不断从环境中取得物质和能量;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不断输出给环境;c表示人类不断影响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它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④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0、右图漫画的寓意在于说明  

A.同一离不开斗争 B.斗争离不开同一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   

11、右图漫画告诉我们  

A.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  

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12、漫画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右图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思想方法上的  

①片面性 ②均衡论 ③诡辩论 ④唯心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武汉大学商学院现代物流中心副主任海峰认为,放眼世界,“中国造”、“湖北造”、“武汉造”应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而现代物流,则是支持国内产品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性因素。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②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力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想问题办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 ④人们可改变事物的联系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发以墨,不如瓦砾顽。”欧阳修的这首诗意思是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砾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瓦砾的使用价值更符合人们的需要  

B.承认自然物的客观性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C.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认识、利用客观事物  

D.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15、温家宝总理说,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民。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艘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艘最慢的船只。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上述观点体现了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②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③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决定整体的性能状态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被描写得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 B.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  

C.人的主观世界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改造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7、在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能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  

A.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 B.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就能提出、解决新问题 D.进行逆向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18、“东北二人转”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对“二人转”曲牌在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在形式上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这说明发展  

A.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方式和属性   

B.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  

C.是新出现的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D.是事物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19、我们要发展现代文化,不可抱残守缺。传统文化不能丢弃,但是千万不能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名义而裹足不前。这表明对待传统文化应  

A.坚持“扬弃”的态度,实现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B.怀着敬畏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立与完整  

C.坚持联系的观点,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D.坚持发展的观点,任其随时代发展自生自灭  

20、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2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说明( )  

A.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B.先有理论创新,后有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  

D.理论创新无止境  

22、《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新事物在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23、漫画中“你竟敢坏了祖上的规矩”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4、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25、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6分)材料一 大理州州委书记顾伯平说,不保护好洱海,大理的发展就没有以人为本,也没有大理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对洱海治理有贡献的干部重奖重用的责任制收到了实效:清清碧波和舒适的微风让人感到惬意。随着洱海环境的改善,洱海的魅力不断增强,许多有识之士和实力雄厚的商家已经瞄准了大理这块宝地,慕名前来旅游度假和投资兴业。仅2006年,大理市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9.98%和53.7%;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比2002年增长25.2%。  

材料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理州加大对洱海治理与保护力度。今年以来,虽然遭遇罕见旱情,在来水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洱海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日前,洱海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并在全国推广“洱海经验”。  

材料三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6月份,大理州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7%;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7.4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9.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8.07%。  

———————原载2007116日《中国经济时报》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2)根据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710分)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精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紧紧抓住问题的指向即“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而矛盾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本题。  

  

  

  

  

28、(12分)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进程中如何对待外国文化。  

  

  

  

  

  

29、(12分)近年来,柴潍集团高度重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从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品牌的蓝掣欧Ⅲ发动机问世,到中国唯一成熟的WD12大排量商用车发动机上场,再到2007年欧Ⅳ发动机研发成功,柴潍发动机每年都给市场带来惊喜。面对鲜花与掌声,柴潍人的回答是: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创新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止。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简要分析“创新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止”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解析 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承认运动变化,,而后者否认运动变化,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显然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答案为C  

答案 C  

2、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联系的特点、含义、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主要考一些易混易错点,联系的有条件性、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考察基础知识点。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指导作用。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比较运用,学生如果审题不清,就可能误选③选项。  

答案:B  

5、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是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这种思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充分利用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是用联系的观点处理文化与经济、传统与当前的关系。答案为AD错误。规律的客观的,是不能被主观臆造的,③错误。  

答案 A  

6、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以算术运算为背景,旨在突出1(部分)1009(整体)的重要性,答案为C。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①④表述错误。  

答案 C  

7、解析 小区居民的举止之于社区文明,是部分于整体的关系,材料强调的是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A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整体决定并高于部分,D错误。  

答案 B  

8、解析 使洋菜“本土化”即是创造新品种洋菜的种植条件,使之适合本土生长,在二者间建立具体的联系,答案为D。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重要特征,AB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只能通过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错误。  

答案 D  

9、解析 本题属于演绎型主观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设问要求,首先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整体决定部分要求要着眼于整体,树立全局观念,部分对整体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关键部分对整体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要重视部分,以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改善民生之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关键部分于整体的关系。按照这种思路,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整体与部分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同时,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10、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设问中“联系的观点”这一知识限定语,结合材料分析,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之于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就是部分对于整体的关系。运用这一理论组织答案即可,注意理论结合材料。  

答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才能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11、解析 本题属于限制性、体现型主观题。正确解答的前提是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准确把握和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作答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答案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一个有机整体。水的供给与需求,上中游地区用水与下游地区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部分影响整体,中上游地区生产、生活过度用水是导致黄河断流的重要原因。整体决定部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着眼于整体,寻求最优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水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统筹安排上中下游用水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现了连续8年未断流的目标。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查阅、走访活动的基础上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只有在此基础上塑造的人物形象才能符合烈士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是主观符合客观的体现;多次查阅、走访活动是量的积累。四个选项都是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Dw.w. 2、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古诗文有相应的理解。“干淘万漉”、“锲而不舍”是量变的不断积累,“到金”、“金石可镂”是量变的结果,是质变。答案为AB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C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D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均蕴含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揭示的是符合规律的现象。  

答案 A  

3、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的主旨揭示的是人生的阴影多是由于自己造成的,因此,答案为CD表述错误,AB与材料无关。  

答案 C  

4、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千帆”“ 万木春”“新叶”“ 前波”与“沉舟”“病树”“ 陈叶”“ 后波” 分别属于新旧事物,答案为B。②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④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 B  

5、解析 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表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A错误。BD本身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但只有前进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①错误。“少施氨肥”是适度的量变,“增产增收”是质变,答案为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②错误。  

答案 B  

7、解析 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据此①②表述错误,答案为B  

答案 B  

8、解析: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说明量变的重要性,从方法论意义上说要重视量的积累,故C正确;A项说的是适度BD两项强调的是质变,都不符合题意。  

9B 10C解析:三个……解放出来实质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C符合题意。ABD选项本身虽讲发展相关的问题,但与题意不是最贴切的。  

11D解析:根据镇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积少成多最终致富,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故选②④。①未体现。③的观点不对,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12、答:(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许多杰出的数学家致力于论证庞加莱猜想,但历经一百多年,都未给予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中国的两位数学家最终破解这一难题,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正是一百多年中,众多的数学家在论证猜想过程中对正确思路和方法的不断积累,才有了这一猜想最终论证成功。  

3)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认识事物运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世界难题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13、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要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包含了这一哲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解析 把失利(“输”)迁怒于“书”,并非是承认联系的普遍存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是主观臆造联系,有悖联系的客观性。该做法没有把握事物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有违规律的客观性。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并非一定表明其世界观是唯心主义。故应选D  

答案 D  

能力提升 有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突出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指联系具有不同形式;联系的条件性主要是说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2、解析 材料主旨是和谐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这直接表明二者间是普遍联系的,也能体现出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①不为材料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该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③表述不当。  

答案 Cw.w. 3、解析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认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以前就存在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互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以后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因此,也是客观的,①②错误,当选③④。  

答案 D  

4、解析 漫画揭示的是片面追求GDP增长这一现实,不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错误的发展观。最终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这是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做法。  

答案 B  

5、解析 B项表述错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不同,但不意味着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漫画中喜与忧的情绪是与考试成绩之间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CD与漫画无关。  

答案 A  

6D 7、解析 反垄断法历经13年的争论,终获通过,旨在强调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因为新旧事物之间的斗争性。①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为材料所反映。故选C  

答案 C  

能力提升 选择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题干与选项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上,过选择题解答这一关,要做到两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能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材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后者也是新课改地区高考的能力要求。  

8、解析 漫画中鲁班“遇难”,他不会随着当代的社会的发展提高自己,所以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体现了他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选D项。  

答案 D  

9、 解析: 材料旨在反映从十二大到十七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的不同提法,四个选项表述都正确,三只有B准确的体现了材料的意思,即认识的不断发展。  

答案 B  

10、解析 B表述错误,只有社会规律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CD表叙述正确,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艰巨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1、解析 本题考查引起质变的形式。A不是从哲学角度的表述;量变与质变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B错误;C表过于绝对,只有事物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w.w.w.k.s.5.u.c.o.mwww.ks5u.com  

  

答案 D  

12、解析 生活与哲学模块的主观题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难在对理论运用的取舍上。解决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和把握,这也是高考所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本题中,领导对投资项目的表态是材料的中心所在:首先看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其次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所带来影响的评价做到了辩证分析,并认为消极影响是主要的,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能够着眼于长远立足于促进本地发展,这体现发展的观点。  

答案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能忽视、割裂它们的之间的联系。(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建设中,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利益,更要看到长远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3)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看问题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流。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弊也有利,但弊是主要方面,因而不能为一时之利去建这种企业。(或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13、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实际上考查的矛盾分析法。具体选择哪个原理,关键在于对矛盾分析法的区分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把握。  

答案 (1)该年轻人坚持了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在该年轻人的心中,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寻找光明的过程中,早已肯定了自己。  

2)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失败孕育着成功,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而不是遇到失败或挫折就垂头丧气,从此一蹶不振。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人生路上,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信念,坚定地走下去,走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之菇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的逆境,黑暗中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充满信念,讲究方法,最终会获得成功,决就业问题。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C解析:监管方式的改革、创新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适应垂直管理体制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必然过程,是在实践中的创新,是一种制度创新。②③是正确的,应选C项。2.A解析 之所以以精确管理技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本身就说明传统农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①当选;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辩证否定,而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②当选,④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错误。  

3B 4.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认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知识,考查判断分析能力。做题时使用排除法,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④错误。  

5. D解析 本题考查创新思维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旨在考查理解能力。①错误,因为任何思维源于客观和实践,④在“决定”二字上。  

6A 7B 8A 9C 10A 11A   

12、解析 本题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综合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这是对其批判性的继承,是坚持辩证否定的体现。  

答案 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融合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以篆书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汉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树立了创新意识。   

13、解析 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的知识,考核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中观点的合理之处,先要说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再回答出怀疑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回答观点的不合理之处,要说明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实践,不是怀疑。最后指出创造性思维要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怀疑的作用。  

答案 ①怀疑是对现存事物的质疑,是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对于常规性思维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敢于超越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始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提。怀疑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有重要作用。②但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不是怀疑,而是实践。我们要立足于现实,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发挥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单元测试】  

1、解析:联系具有条件性、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并不等于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正确答案为D  

2、解析:本题属于因果类选择题。“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蕴涵着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安”和“危”是矛盾的双方,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④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②项的说法本身是错误的,①项并没有回答居安为什么要思危,故①、②项排除。  

3、解析 ①反映的是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③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②中“年少”与“老大”之间存在联系,反映的是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处理问题。④中的“蓝”是在与“青”的联系中发展的。  

答案 B  

4、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煤矿的超负荷生产会带来负面  

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坚持适度原则。A旨在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  

C突出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D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答案 B  

5、解析 通过采取措施,正确处理了青藏铁路开通与布达拉宫保护之间的关系,既减轻了古老建筑物承载的压力,又保证了游客的参观质量。这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处理问题的结果。材料并未涉及质变量变的关系,④表述错误,应该在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答案 B  

6B 7C 8C 9、解析 反馈图明确表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①不为材料所体现,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④表述错误。  

答案 C  

10、解析 “敌人”意味着相互对立,“相处”意思是相互联结、相互吸引。漫画题目揭示出对立或者说斗争性离不开统一性。本题是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考查。  

答案 B  

11、解析 漫画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的转化,对手在人生的道路上的激励能起到与朋友搀扶同样的效果——对自己的帮助,这说明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  

答案 A  

12、解析 双方的想法都仅从自身出发,不考虑对方会做出何种反映,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己的思想决定事物的发展,当属唯心论。  

答案 C  

13、解析 现代物流是国内产品与全球供应链之间所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是发挥国内产品在全球供应链中作用的主要矛盾,而国内产品与全球供应链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②不为材料体现。  

答案 C  

14、解析 依据材料主旨,瓦砾和金玉各有其贵,关键在于是用于做什么,也就是说,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其特点的正确把握,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利用该事物的前提。题干就是在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A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5、解析 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问题是民生问题,这表明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和主要矛盾的重要性。①②不为材料所反映。  

答案 B  

16、解析 同样的愁思在不同诗人笔下被赋予了不同的表现形态,说明普遍性通过各异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答案 Bw.w17、解析 破除“习惯性”思维,即强调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方法论要求。  

答案 B  

18、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目的“题眼”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是克服与保留的统一,也就是扬弃。  

答案 B  

19、解析 材料表明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无所发展,即要做到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又要克服消极过时的内容,也就是要坚持辩证否定观。  

答案 A  

20C 21A 22B 23D 24A 25B  

26、(16分)解析 解答第(1)问时应注意准确把握设问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一知识限定,答案的组织应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基本理论入手展开,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第(2)问,回答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拓宽思路,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角度全面作答,并且要把相关原理和方法论联系起来。  

答案 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使两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①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保护需要加大投入,大理州加强生态保护使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体现了这一点。②经济发展是生态保护的物质基础。大理州经济发展可以给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巩固生态保护的成果。  

2)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一定要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加强环境保护。②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正确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④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行动。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⑤既要着重抓好主要矛盾,又要妥善处理好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经济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对其它方面工作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作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  

27、(10分)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8、(12分)(1)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肯定和否定、保留与克服的统一。  

2)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外国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它既吸收了外国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又排除了外国文化中的糟粕。对于外国文化甚至是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许多合理的内容,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发扬,而对于外国文化中的各种糟粕,如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我们则应该加以抵制、批判。  

3)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肯定一切的全盘西化,二是否定一切的盲目排外  

29、(12分)(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发展必须有创新。柴潍集团的实践证明,在实践基础上的科技创新能推动人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辩证的否定观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材料表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里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柴潍集团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