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中地理教育的初探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中地理教育的相关性

(一) 可持续发展是8 0 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理论

具体说是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及其她所主持的有2 1 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所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前后经历9 0 0 天, 于1 9 8 7 年4 月发表题为《 我们共同的未来 》 的长篇报告, 指出世界上存在着急剧改变的地球和有6 0 0 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无用的沙漠, 1 1 0 0 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 报告”列举了自该委员会成立至报告发表的9 0 0 天里世界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环境事件: 在非洲, 干旱将3 5 0 0 万人置于危急之中; 在印度, 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事件造成2 0 0 0 人死亡;在墨西哥城, 液化气罐爆炸使1 0 0 0 人遭难; 在前苏联, 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使核尘埃遍布欧洲; 在瑞士, 农用化学品, 溶剂和汞泄漏到莱茵河, 使数百万条鱼被毒死; 在全球, 由于饮用水被污染的营养不良, 每年大约有6 0 0 0 万人死于腹泻. . . . . . “ 报告” 还列举了一系列全球重大环境问题, 认为这些, 比起侵略军施行焦土政策所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当然, 用侵略行为造成的破坏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相比拟是否恰当的问题, 我们暂且不论, 但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来说, “ 报告” 企图告诫人们, 如果人类不再反省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布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在最概括的意义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并在1 9 9 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共识。 ( 为什么说是大会? 有1 8 3 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 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 并有1 0 2 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 ) 在会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并通过的联合国< < 2 1 世纪议程> > 强调: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正确处理并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即所谓的P R E D 关系。提出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即为( P o p u l a t i o n , R e s o u r c e , E n v i l w o i m e n t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 本代人的公平和代际公平, 当代人的需求不能损害后代人发展的条件, 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谋求当前的发展。

为了贯彻联合国环境大会的< < 里约宣言> > 和< < 2 1 世纪议程> > ,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第一个国家级的2 1 世纪议程文本< < 中国2 1 世纪议程--中国2 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 , 并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 2 1 世纪议程管理办公室”。会后,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两项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 另一发展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 , 充分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关注. < < 中国2 1 世纪议程> >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使环境和发展得以协调,学生、学校、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要协调发展。

(二)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要发展就必须协调好P R E D 的关系,简而言之, 就是要协调好人--地关系的问题。也是< < 高中地理> > 的核心。这里的“地”当然不单纯指“土地”,而是指整个地理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包括环绕地球的几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等。而这些圈层正是地理学,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和方法多样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专门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演化和区域分异。应该特别指出的是, 这种研究是综合各个要素进行的, 强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而构成区域的统一整体的特征.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也就是说, 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时, 是把人类活动包括人文社会, 经济活动作为要素之一来对待的。 因此, 地理学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正是由于地理学的这一科学特性, 十多年前, 钱学森教授曾一再倡导建立“ 地球表层学” , 并强调“ 地理科学” 的重要性。他在< < 论地理科学> > 一书中说过: “ 地理科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 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问题很多, 像资源利用, 国土整治, 发展战略等都涉及地理科学” 。钱学森认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指的是同人最直接有关的那部分一球环境, 具体地讲, 上至( 同温层底部) 对流层顶部, 下至岩石圈上部, 指陆地往下5 - 6 公里, 海洋往下4 公里” 。显然, “地球表层”这样一个范围同我们前述地理学研究的几个圈层是相吻合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更认为地球系统科学(当然包括地理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事实上,我国地理学工作者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在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与提高,环境评价、预测和保护、产业布局与规划、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自然灾害及其减缓对策、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包括国家重大工程的论证以及可能出现的环境、生态变化等等方面,都作出过重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更大大地开拓了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科学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中地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就是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因而受到科技界与经济界的关注。目前,文化界和教育界对它也开始向认识和关心方向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发现无论对于宏观的或微观的地理教育,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探讨,都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里我所说的人是指个体而言,而从集合名词所说的人(指人类社会)是从环境中出台的,反过来又变成了环境的主体,这里的环境就是地理环境。当然,地理教育中又存在地理素养、素质问题的教育。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人们越发感觉到某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为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与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共生的,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某些新的观念。现在的在校生既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又是社会的传播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合实际教学,转变某些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自然观的转变

传统的自然观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斗争基础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人类物质生活要提高,就得不断地各自然索取,索取得越多,物质财富就越丰富,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无穷无尽的索取,甚至贪婪的掠夺,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可利用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仅一个世纪的历史,确有半个世纪的沧桑。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必须渗透给学生。为了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这种单向的征服、索取、掠夺的自然观改变为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平衡协调的自然观,必须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要爱惜资源、爱护环境。对自然的索取应当保持一种理性的节制,以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和超过再生的比率,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尽要能节约并寻求代替资源。此外,象第二章讲气候资源也可以扩展。

(二)价值观的转变

由于工业发达,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激增,形成了某种“供过于求”的虚假现象,使人们,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们滋生了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使人们看到或不愿看到日渐逼近的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转变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今世与后代公平、合理、和谐发展,    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

(三)道德观的转变

传统的道德观所指向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的秩序。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把道德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渗透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确立生态论理论。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是一个历经亿万年形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生命都有一定的位置,都有持续生存的权利。不能任意破坏这个生态系统。要把关心和爱护生态系统纳入学生新的道德观念中,构成要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学。

(四)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纯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人们以地球上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并不是80年代之后才发现的。但在80年代以前,一般只要作为一种科学技术的问题来处理,按照纯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提出种种方案,做一些补救的工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摆脱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在第九章《工业和产和工业布局》教学过程中,就渗透给学生“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恶果,不可能靠工业文明传统的理念去解决”必须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深更远更全面。

五、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渗透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遵循的原则

(一)发展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原生的,也是核心的,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的原则。它的含义概括说,就是当前的发展要以未来的发展为前提。例如,讲农业发展战略,不仅要讲它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优势、困难)、当前的需要出发,而且要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

(二)发展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就是“人地关系”。“地”是一个整体,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相互制约,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了,也将或早或迟波及其他地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制约,一手软,一手硬,最终会导致两手都硬不起来,学校是一个整体,教学、科研、政治思想、管理、后勤必须兼顾,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顾个人利益,只求“一枝独放”互不团结,必将影响整体发展,最终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这条原则告诉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着眼于整体的长远利益,增强“共同体”意识。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大问题上,必须采取全球性的共同行动。

(三)发展的公平性或发展的平等性

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意义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就公平地对待后代人,不应损害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就让后代人和当代人同样平等地享有自然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几交佃际性会议上, 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尖锐地指责某些发达国家(课本中也有叙述)过多地浪费资源,消耗能源,把大量污染工业和垃圾移向发展中国家,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财富。要求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应当公平、平等,否则难于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同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学校,每一个学生也应该遵循公平、平等原则,国家、社会、教育才能保证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的协调性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和谐发展。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地掠夺而不顾其再生,资源枯竭了,必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即使进入高科技社会,将由于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导致精神空虚、人情淡漠、吸毒、犯罪等等而破坏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即要渗透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真谛。因为人是文化的主体,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而人是通过教育培养造就德才的。这就使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科林.N.鲍尔在《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为纲领》一书序言中所说:“在将一种强调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共同意识,教育是可供我们自由支配的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尤其是以培养世纪人才的学校教育更为重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以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环境的责任感。要更多地使学生看到人类经过主观努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丰硕成果,使每名学生都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定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对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积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学习,将来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而贡献智慧和才干。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论文|教育|地理|科研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