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建立地理博客 延展地理课堂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等。面对新课程的“高标准、严要求”,如何提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成了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新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构建多元、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引起了我的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与学习的方式,网络目前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课改之初,我尝试着在网络上构建一个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与能力的平台,经过实践与探索,最终通过建立地理博客的方式使地理课堂得到延展,并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丰富知识 开拓视野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成了考试的能手,却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中强调,课本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新课程背景下虽然也有考试,但考试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试题更加贴进生活,贴近社会,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需要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无疑都会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提升,可如何更加充分的利用好课外书籍与资料更好的为地理教学服务,就需要学生与教师的斟酌与筛选了。于是,我在地理博课中开辟了图书情报站和地理万花筒两个栏目。在读书情报站我把自己曾经阅读过的和地理学有关的书籍或文章推荐给学生,在地理万花筒栏目中我把自己收集到的和地理相关的故事、资料发帖出来,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比如我在讲解了常见的天气系统这节课的内容后就在地理博客中发出了一则小故事: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故事虽小,但却加深了学生对天气系统中气旋的理解,直到半个学期过去后学生对这个故事都是印象深刻,当然也对气旋和造成天气能够理解运用了!

巧妙设计 博客为课堂服务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则者和主导则,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代替学生学习。如何开放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对此,我尝试着将地理博客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把在传统教学中需要在课堂中呈现的教学环节比如课堂导入、课文阅读、学生实验等教学环节的内容发在了博客中与之相应的栏目上面。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与时差前我在博客预习乐园中写了一个奇妙的地理现象——一天能过24个新年,你相信吗?每年的阳历12月31日深夜,当钟声敲响12点的时候,新的一年就伴随着来到了。于是人们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爆竹,在无比欢乐中,送走了过去的一年,迎来了祥和吉安的新年,沉浸在节日的欢快的气氛中。 请问全世界是不是都在同一时刻辞旧迎新呢?请阅读一下教科书16页课文。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作自西向东作逆时钟方向公转,因此在地球上东边的点始终比西边的点先见到太阳,即是说东边上点的时刻比西边上点的时刻要偏早,由于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差异,人们称之为地方时,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交通和通讯带来许多的不方便。为了解决全世界时间混乱的问题,188年,来自各国国家的科学家经过商量讨论决定统一时间标准,把全球按经线划分为24个时区。那么24个时区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时间是如何确定的呢?请结合教科书17页课文和和图1.21。把全球按经线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时区的时间标准。因此,世界不同时区进入新年的时间 也不一样,假若你在一天时间之内想过完24次新年,这是办得到的:当你在世界上第一个响起新年钟的时区迎接了了新年之后,立即坐飞机以每小时1700千米的速度向你所在出发点向西飞行,么你就能够及时在下一个时区度过一个新年,依次类推,你不断向西飞行,在一天之内保证可以过上24个新年。

同时我还以这个例子作为课堂的导言,使那些在自学过程中还没有完全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课堂上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得一堂本来很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很容易的得以突破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课堂教学得以提前进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引领学习 博客进课堂

一次博客与课堂的亲密接触使我充分认识到课堂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构建开放的课堂,多元的课堂,必须使课堂得到有益的补充,博客不仅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于是我尝试着将博客这一鲜活的事物引进了课堂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学生学习如何全靠老师嘴一张,而且有无法体现动态效果的局限。后来,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声音和动画,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感知。但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来备课而制作的。虽然说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未必能做到真正了解学生认知情况。“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这不正反映出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的难度吗?所以我深刻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到在备课的环节中做到“备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博客不就是一个最好的平台吗?于是我在讲解水资源一节课前把问题在博客上抛给了学生。我在博客中这样写到: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水吗?他们是不是都能够被人们生活或生产中应用?一些学生在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后就在上面回复了,从水的状态、水的分布等角度对水加以阐释,还成功的总结出了什么是广义的水资源和狭义的水资源。一个学生还在博客中写到: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为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地区上极不平衡。中国的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资源占到了中国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而北方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另一名学生则在博客中写到:浙江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亿立方米,近年来却出现了用水困难。浙江“生态用水匮乏,在遇到大旱等异常气候时出现居民生活用水困难。近几年,舟山群岛在干旱季节发生饮用淡水危机,使得部分村镇不得不集体迁移,去外地寻找生计,水危机已经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为什么缺水?南方降水多为什么也缺水呢?还有一名学生在博客中写到了相关的节水的技术: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形式。由于滴水流量小,水滴缓慢入土,因而在滴灌条件下除紧靠滴头下面的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外,其它部位的土壤水分均处于非饱和状态,土壤水分主要借助毛管张力作用入渗和扩散,他还在博客中倡导学生们找找还有哪些节水的方法。

或许这些资料在我们老师的眼中可能已经是熟知的,有些老师也可能会认为把老师找到的资料写到课件中不也可以吗?对,教师可以找资料。但我们不要忘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替学生查找资料将是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扼杀,古人不是也说“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吗?为了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交流学习的热情,我干脆把有关水资源这节课的博客搬入了课堂。对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材料与知识不在赘述,而集中于那些学生感兴趣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阐述,必要时一起讨论、一起总结。就这样一堂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备、一起上的课在学生获得知识与喜悦中结束了。

在地理教学中引用博客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丰富学生知识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但它只是课堂的一种延伸,是学习的一个渠道,但不能让博客主宰课堂,总之运用得当可以使课堂得到扩展,相反则会事与愿违!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论文|教育|地理|科研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