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课改课堂>>正文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总结(实验中学)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我们刚刚经历过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感触颇多,把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感悟和反思,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希望对大家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及问题
(一)困惑
1.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教学任务难完成。
原来政治学科三本教材:《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每学年教一本教材
现在是四本必修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多了一本《文化生活》,黑龙江省今年不涉及选修教材。
按照新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必修课程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均为36课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即我们一学年上、下两学期各要讲一本教材,每学年要讲两本教材,与课改前相比,的确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
2.教材探究活动、探究问题设置比较多,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组织开展。
《经济生活》全书探究活动近100个,其中大的单元综合探究活动4个,分布在框题、目题中的中小的探究活动92个。
《生活与哲学》全书探究活动近120个,其中大的单元综合探究活动4个,分布在框题、目题中的中小的探究活动115个。
3.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感觉知识体系弱化、不够规范,知识显得有些散乱,没有旧教材好把握。特别是对于刚接触新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感觉更明显,有些不适应。
4.高考方案或高考说明、考纲迟迟没有出台,高考形势不明朗,感到教学缺乏导向性。

高考形势不明朗,一些教师采取实际观望的态度,走一步看一步,小步去,稳步走,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难把握,不敢放开手脚。
(二)出现的问题
1.新课程观念的转变、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多年从事旧教材教学的老师,对旧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已十分娴熟、得心应手了,重新开始新课程,又得重新开始备新教材、备新内容,有些教师从思想上有顾虑,心里面都不太接受,有抵触情绪,无形中这也给新课程的实施增添了一些主观上的障碍。
2.对新课程课标学习重视不够,理解片面,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的教师虽然参加了课标的学习培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时间对课标进行深入研读,对新课程三维目标及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没有进一步思考新旧课程的区别,仍按照以往的方式教教材,也就由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3.对新课程课堂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时间新课程新课堂的教学轰轰烈烈,大家都在探索,但随之也出现一些问题,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只求热闹,过于放任,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形式主义盛行,滥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评价上充斥口头禅式的廉价的表扬、鼓励……,片面认为只有用上信息技术,让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活动、多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了。
4.应试教育现象仍比较严重。
“穿新鞋,走老路”,有的教师仍然在“教教材”,领着学生死记硬背背教材。教材探究活动、探究问题比较多,本来课时就少,所以有的老师以此为借口,探究活动更没有时间组织开展。有的老师为了省时间,没有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得很多的探究活动形同虚设,只停留在书面上,老师们把应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切身生成或探究出来的结论,由老师包办代替给出详尽结论或答案让学生背下来,表面上是节省了一些时间,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长期缺乏探究的活动和过程,也就无法培养出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这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悖。
5.课程的评价还需进一步探究。
新教材已经开始使用,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激励和改造的功能,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现在许多地方教学评价跟不上,学校对教师仍然是以高考成败(成绩)论英雄,致使教师是无休止地去争时间,抢课时,片面追求升学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大多也只停留在成绩考核上,缺乏过程、发展性的评价。

二、教学启示
1.转变观念,贯彻新课改理念,积极走进新课程。

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新课程和新教材是不可更改的现实,每个教师都要接受并适应它,努力提高自己。
消除抵触情绪。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走进新课程。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有机会就要学习、有意识就要贯彻、有能力就要落实。一节课中哪怕有一点突破就可以。
2.加强课标的学习,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及其关系,进一步认识把握新课程、新教材。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核心指向——育人,是培养更加“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的“全人”。 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认真审读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新课程。
例如:《经济生活》内容标准2.5“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生活与哲学》内容标准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来呈现和表达课程实施要到达的目标要求,主要反映了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转变。
3.加强对新课程高考考纲、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高考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
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职责和目的,怎样完成这样的职责,实现这个的目的,我们必须明确具体培育什么样的人,我们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即有知识、有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的人,那么如何验收呢?通过四种能力的考核来进行。因为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没法体现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运用能力分析、阐述、评价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考查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四种考核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中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
这就像我们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想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得让他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待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验收。国家目前就是通过全国的考试,通过对四种能力的考核,来验收我们在政治课堂上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来验收我们的教育成果。所以,要加强对新课程四种能力的认识、重视和培养。
新课程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要求,简单地理解就是要加强和注重对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第一,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突破题眼;第二,迁移能力:知识提取,重组运用;第三,解题能力:应试技巧,解题方法;第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规范表述。在复习中要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当作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很多高考阅卷的老师在总结考生失分原因时,都谈到,尽管学生失分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基础不牢,心理失衡。之所以答非所问,审题不清,就是不能从试题的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实际上正是学生缺乏理解能力所致,在实际复习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答题针对性,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展开提供广阔舞台。
近年来,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突出能力的测试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
以知识立意命题方式:着眼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多地考虑知识点及覆盖面的要求。知识型试题注重知识的记忆、解题技巧的运用,形成固定的解题模式、记忆性的操作步骤,从而使解题过程变成一系列机械的操作程序。
以能力立意命题方式:主要检测考生能力的强弱,而不是主要检测考生知识的多少。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关系的把握、及学生将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之中的能力,是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拔高。以能力立意命题方式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关注分数背后的不同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其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无需死记硬背,思维容量大,完成这些题需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依靠题海和大量操练无法应对。
能力立意的考查视角:
从加强基础角度,考双基、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角度,考获取新知、独立学习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角度,考应用学科的意识,分析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角度,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整合教材、活用教材、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现代教材观认为,教材不是陈述真理的圣经,不是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而应成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
有鉴于此,我们的教材设计,从真实情景出发,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的设计,引领学生感悟内容目标的意义。在这种开放式的设计中,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整合教材:遵循知识逻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需要教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安排,正确有效地处理教学内容。
活用教材:教材上的例子,教材上的探究活动你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充分开发教学资源,选用教材以外的适应本校学生的、鲜活的、有价值的、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和内容;教材内容讲授的顺序可以自己灵活掌控调整;教材上的观点你可以充分的补充和完善,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从实际出发,弹性处理教材。尽管教材按框安排内容,一般一框讲一课时,但毕竟各框内容深浅不同,有多有少。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处理,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进度,从总量上控制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以教材为工具,以知识为支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不能不记,但不要死记硬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
5、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的程序为:先由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然后备课组集体研讨,生成新的教学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陈述的基本顺序为:
1)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
2)阐述教学设计理念、
3)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
4)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5)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6)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7)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
8)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说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
辅备人对主备人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
实现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备课组资源共享,对于高一的内容,高一教师主备,高二、高三辅备,以此类推,使教师对教材的驾驭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既有微观,又有宏观。
5.与学生一起构建个性的知识网络,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存储和提取。在复习中要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考点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要教会学生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在复习中建立主干知识中知识点之间、不同模块之间、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之间的多样联系,构建不同的知识板块,通过板块化的复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地综合运用知识论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人认为,新课程是以生活逻辑构建教材,教学中没有必要建构知识结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它偏离了基本的学科目标要求,也偏离了新教材编写的理念。新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生活逻辑的模式,又不违背理论逻辑,这并不是说没有理论逻辑。那么,怎样把教材内容结构化呢?一是围绕一个主要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二是围绕知识专题构建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结构最基本的要求是弄清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知识的价值如何?知识有什么用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性概念。
6.处理好几个问题:
(1)处理好课堂上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不当的情形确实存在。主要表现为:

①课件制作过分追求形式,华而不实。
②课堂教学盲目依赖课件,教师主导作用弱化。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盲目地依赖课件,充当了课件放映员,甚至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被课件所支配,形成了思维定势,当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师预想不一致,或者当学生所提问题与课件设计思路不相吻合时,教师措手不及,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主导变成了被动。
③课件代替板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仍有一些地方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首先是板书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其次多媒体播放有不可逆性,重要知识点往往随着多媒体播放一闪而过,这时教师就应该把这些知识点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抄录,也起到一个强化作用。再次,板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根据板书记的笔记,课后便于帮助学生复习回忆知识。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要发挥它独到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2)处理好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教材与微观上处理教材的关系
建议在讲授新课之前,把要讲的教材全书通读一遍,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微观处理,从细节入手,根据三维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设计探究题目、设计教学流程……。
(3)处理好时政热点与教材的关系
新课程教材虽然刚刚开始使用,但我们都知道,时代是发展的,教科书编出来后就开始滞后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进去,让教材永远鲜活,永远具有生命力。我们这个学科时政性很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高考的试题大都是以时政材料为情境的,所以,平日要多让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关注国内外大事,建议大家多让学生读报、看新闻,课前5分钟的时政演讲或时政评述,效果不错。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都蕴含在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中,在学习《经济生活》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评述;在学习《政治生活》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进行评述;在学习《文化生活》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评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发挥好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这次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用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只要是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一是先于学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二是为学生提供三贴近的、典型的教学资源;三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四是驾驭学生的课上课下活动,并在其间适时评价、引导;五是为学生释疑解惑,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后所得的结论,要剖析清楚,指出易混易错的地方,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5)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应该全面而辩证,也就是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改革是扬弃,以前的问题要改,以前的成绩要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扎实的,这一成绩在国际上得到公认。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能获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认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觉悟。所以我们在改革中不能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否则将陷入新的误区。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