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学生观,对于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品质 健康 培养
江泽民同志提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当务之急。一名好老师首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解开心中的郁结,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任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根据现代儿童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优秀的师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在学生面前我常常以良好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感染、影响着学生。我以情感教育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爱是情感中最积极的一种态度,是人性本善的体现。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逐渐变化和对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作为班主任就是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学生,让爱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传递,使每一名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去争取更大的进步。爱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爱学生,就是充分利用正面的教育和谆谆善诱的引导,让学生不断发扬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缺点和不足;爱学生,就是使学生树立爱心意识,在社会、学校和家庭里都用一颗充满友爱、热情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二、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
1.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群体领导者心理素质的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会有心理健康的班级氛围。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假如班主任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丧失上进心。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上、生活上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感情用事,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境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在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通过日常言行、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等反映出来,促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努力创造适合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积极提倡“爱的教育”,因为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爱。爱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关心。“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我凡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的心声,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愉快感,使学生易于得到感情的满足,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建设,优化集体心理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正如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仇视和猜忌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建班集体的过程,正是班集体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形成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力求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以求为班集体营造一个和睦共处、合力向上的氛围。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给每位学生以真诚、纯洁的关怀,有效地消除学生中的对立情绪,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公正消除不健康心理。其次,我实行了班级民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位置,使学生人人有岗位,为学生创造尝试自身力量的条件,使学生在丰富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自己确实是集体的一员,为集体所需要,而且必不可少,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愉悦,使学生个性在班集体背景下得到健康发展。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了集体生活中的自主权力,同时学会沟通、关心、合作和竞争,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又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使班级中人际关系具有合理结构和良好气氛。
三、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小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它的建立有赖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自身的力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都有表现自我,期待成功的心理特征。我在活动中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
激励教育是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精神鞭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这“抬起头来”就是信心的体现,而让他们“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学生衡量自我成败、认识自身能力的暗示作用。一个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指责、批评,他就会得到一种也是唯一的信息:我什么也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会很压抑,情绪也会低落,随之而来的就会自卑、孤僻、自甘落后。
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长期不懈的教育,不仅要讲究时效性、策略性,更应讲求长远性、牢固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时刻装在心中,天天讲,月月讲,时时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就事论事,而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应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公平、无私的教育,应像太阳普照,春雨绵绵,滋润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 上一篇:把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渗透到班级管理中
- 下一篇:浅谈盲生心理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