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期末测试>>正文内容

高二哲学上册检测题(理科班用)

  

一、选择题,6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来,并将所选答案序号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科学的哲学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以方法论的指导  

④我们在工作中的一切认识和行为都应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阶级斗争 ②路线、方针、政策 ③生产 ④生产关系 ⑤公式、定律 ⑥法律、法规、守则   

A.①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   

4. “水、电、气这两年都涨了价,少浪费一点不仅省钱,也算是对国家做个贡献。”近年来越来越的市民注意“精打细算”:平时洗菜洗衣服的水要存起来冲马桶,电视不看要拔掉插头,用天然气烧水一般只用小火……市民的“精打细算”说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的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一样  

C.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正确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认为世界本原是意识  

10.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4-15  

7.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 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  

8.克拉底鲁的观点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9.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A.普遍存在的、主观的、无条件的 B.普遍存在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C.普遍存在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D.普遍存在的、主观的、有条件的  

10.十几年来,远程医疗在各地兴起。患者可以不去医院,而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和医院交流,这个事实说明  

A.随着科技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不具有客观性  

B.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办不成的事  

C.人们可以在任何事物之间建立新联系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1.由于近些年人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氟里昂,导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达2720万平方公里。臭氧层的破坏,会使地球上各种生物因受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而死亡,也会使非生物加速老化,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而疾病增加。由此可见  

A.在每一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B.原因和结果只表现为先行后续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12. 2007年6月7 ,国务院批准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国家批准的又一个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的设立与发展,成为2007年区域协调发展一大亮点。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为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B.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D.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性能状态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1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①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③先搞好局部,然后再考虑整体 ④搞好了整体再考虑局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事物运动中状态发生改变  

C.事物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变更 D.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15.下列选项中,蕴涵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哲理的是  

①寒来暑往,四季更替 ②年年岁岁花开落,岁岁年年人不同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特定阶段力量的强弱   

C.成熟和完善的程度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7.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说明  

A.发展就是思想意识的进步 B.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D.没有人的认识的发展,就没有物质世界  

18.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9.对客观规律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 ②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它们都是人们制定的 ④正确的规则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集中表现在规律  

A.不能被创造 B.不能被改造 C.不能被消灭 D.不可抗拒  

21.“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和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水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用水 ②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③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将受惩罚 ④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性 D.无限性  

23.下列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是: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心外无物”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⑤谋事在天,成事在人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④⑤⑥  

24.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  

A.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人脑特有的一种生理机能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5.  2008年5月12 14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逾80000人遇难,上百万人无家可归。地震的发生表明  

A.事物的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B.自然界的变化是无常的  

C.物质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 D.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2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纯粹的光明中和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两句名言表明的共同哲学道理是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C.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7、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盛会,也是世界文化盛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正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特色。这里蕴含的哲学思想    

A、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B、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安全等社会方面的全面而进步。这表明    

A.坚持重点论不能不讲两点论   B.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008623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隆重开幕。回答2题。  

29.胡锦涛强调,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其哲学依据是:( )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30.2006年开始,我国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材料体现了:( )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D.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共40  

3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兴旺的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生死存亡的考验,始终没有被压垮,靠的就是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取得了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重大胜利;有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我们跻身于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的行列。  

运用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分析,新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20分)   

32. 2008412日 《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有关人士“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交通节能国际柴油发展论坛”上透露: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在今后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将采取三大措施,一是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二是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三是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我们应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分)  

   


高二哲学上册检测题(理科班用)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6-10  

   

11-1516-20  

   

21-2526-30  

   

二、非选择题:  

31.:(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10) (2)民族精神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兴旺的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柱,因为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取得了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重大胜利;因为有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我们跻身于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的行列。说明了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扬民族精神。(10)  

32.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我们既要看到这一战略美好前景:它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同时又要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0分)(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这要求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每位公民、每个企业都要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10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二哲学上册检测题理科班用.doc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