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研究>> 教改新论>>正文内容

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20个发现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编者按:

  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中小学生在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等方面现状如何?我们的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最近,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199810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0个省市10岁-18岁的中小学生及其父母为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共回收学生及其家长问卷各3737份,有效问卷各3371份,有效率达90.2%。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发现。现将调查结果摘发如下,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学习的动机

  最新研究发现:多数学生上学是为了“学本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依次为54.0%、44.2%、41.6%。这个结果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越来越突破家长或学校教育的影响,个性化的成分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过分关注知识的功利价值。其次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其比例从小学13.4%逐渐增加到初中的23.2%,高中的33.0%。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越来越现实。再次是为了“考大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其比例依次为14.0%、8.2%、11.8%。其中,小学生的人数比例超过了中学生。可见,升学压力对小学生的冲击不可忽视。此外,因为“学校好玩”和“喜欢读书”而上学的比例都很低。初中生占10.7%,高中生只占4.3%。这意味着我们的中等教育正在一步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家长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学生与家长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具有一致性的49.2%的小学生家长、33.8%的初中生家长和38.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孩子学些文化和生活技能。这一比例及变化趋势与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此外,相似的是:不到3%的家长表示因孩子“喜欢读书”而送孩子上学。由此可见,两代人对教育与学习的关注并不直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带有某种功利性。

  最喜欢的学科最不喜欢的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依次排名是体育(20.1%)、语文(15.4%)、外语(14.4%)和电脑(13.5%)。尽管在教学大纲上,对外语和电脑都没有做出硬性规定,但是喜欢这两门课的学生还是占了相当的比例。令人惊讶的是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居然是音乐(17.7%)、美术(11.2%)和劳动(10.6%),而喜欢社会活动和自然课的学生为数也很少。这些想来非常有趣的学科却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确实令人遗憾。小学生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学科排名依次是数学、语文和外语。小学生认为最难学的学科主要有外语、电脑和数学。

  初中生喜欢数学、外语和体育科目的人数居多,所占百分比依次为19.7%、17.8%和11.1%。初中生最不喜欢的学科是思想政治(15.7%)、音乐(11.0%)和语文(10.1%)。初中生认为自己学得正好的学科有数学和外语,各占15以上。有10%左右的初中生认为语文“学得最好”。他们认为最难学习的科目依次有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成效似乎和学生喜欢的某门科目没有明显的联系。

  高中生最喜欢的科目是外语、计算机和数学,所占百分比依次为15.3%、13.4%、10.3%。高中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依次为政治、外语和数学,有近15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的科目是政治。高中生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科目是外语、数学和语文。他们认为最难学习的科目依次是物理、数学和外语。高中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态度分化比较严重,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以及最难与最容易的学科都集中在数学与外语上。由此看出,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对学科难易程度的感受都与应试的科目相关。

  对所学知识有用性的评价

  研究发现:51.4%的初中生和72.5%的高中生认为从学校学习的有些知识没用,他们对在校学到知识的有用性提出了质疑。而54.9%的小学生则认为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对生活有比较大的用处。研究还发现,学生与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具有一致性,并随孩子年级的增高而发生变化。17%的初中生家长和26.6%的高中生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是很有用。这也许反映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不能不使我们对目前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进行反思。

  研究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喜欢学以致用。课题组设计了这样一道相关的测试题:“我喜欢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句话是否符合作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1.6%的小学生、47.7%的初中生和37.7%的高中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完全符合”。同时,有16.2%的小学生、15.4%的初中生和18.8%的高中生选择了“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另外,在问及家长“你是否经常看到或听到孩子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对各种事物与现象作出解释”时,只有不到30%的家长非常肯定孩子的表现,而有15左右的家长报告,孩子“不经常运用所学的知识”。

  专家认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考试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只知学习而较少考虑学习是为了运用。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原因之二,是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过分学科化、城市化、精英化和理论化,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际。

  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

  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显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竟高达33.8%!

  为什么年龄越高越不敢或不愿意提问题了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遇到问题时,我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回答不符合自己状况者中,小学生占26.8%,初中生占22.7%,而高中生高达31.1%;家长仅为13.2%。这表明,年龄越小,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越高。或许是因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也更怕解决不好丢面子,他们因为不自信而趋于保守。令人欣慰的是,家长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则远远高于中小学生,这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专家认为,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的苛求。例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还可能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课堂上,老师提一个问题,你已经答错了两次。紧接着,你又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这时,你会怎样做?”选择“马上举手请求回答”的比例依次下降,小学生为27.3%,初中生为27.0%,高中生为19.2%。而选择“等老师宣布正确答案,以免又错”的比例依次上升,小学生为3.9%,初中生为7.9%,高中生为15.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的反应越来越保守。

  就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还对学生的行为和家长的期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孩子能马上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越来越少的家长期望孩子等待老师宣布正确的答案。坚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新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专家们建议,学校和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培养起自信心。

  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即“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而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日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对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持什么态度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的题目。其一是:“某中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你有何感想?”统计结果显示,持赞同态度的家长超过了半数。其二是:“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学习内容去图书馆查资料,进行访问、调查,组织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过花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你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感想?”统计结果表明,持赞同态度的家长也超过了半数。可见,家长对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实验、实地调查、翻阅课外书籍等,基本上认可。它表明:类似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考试在心中的位置

  最新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关心考试成绩,而且关心“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的成绩是多少分”。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有80%之多。小学生也有70.6%的孩子表示对“学试成绩特别感兴趣”。69.9%的高中生也表示自己关心考试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与学习压力过大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13的学生把学习看做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14%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

  和孩子们的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比,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们在学校的感受。有56.0%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和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抱怨学校和老师”。

  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理解与关注,两代人因学习问题所引发的冲突难以缓解。国家总督学柳斌指出,分数已变成迫使学生挨打、受骂,甚至出走、轻生的魔鬼。为此,专家们向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如下建议:①淡化自己和孩子的分数意识。应当确信,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分数更重要。②不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③了解孩子的学习负担。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反思自己:“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和学会求知,我都做了些什么。”

  最看重的品行

  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题目。第一题是:“在下列品行中,你认为未来社会最应提倡的是什么?”共列举出16种品行供选择。它们是: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节约、进取、合作、敬业、守时、慷慨、坦率、责任感、独立性、平等待人。统计表明,中小学生认为最应提倡的前4种品行是:平等待人,占9%;责任感,占14%;正直,占9.9%;进取,占8.4%。家长最看重的品行是责任感和正直,均占19%,诚实和进取均占13%。两者比较,差距较大的项目是“平等待人”,家长只占8.2%。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少年儿童对平等的渴望。在中小学生的选择中,若倒数排序,则守时为倒数第一(0.6%),接着是慷慨(0.7%)、坦率(1.7%),守信与合作并列倒数第四(均为2.5%)。

  平等、责任感、进取这些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被置于前4位之中,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样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价值观的守时、守信与合作却被列为例数第一和第四,这是值得反思的。统计还发现:学生的年级越低,越倾向于选择那些传统或者说是永恒的道德,如正直、礼貌、诚实、节约;而年级越高就越倾向于选择现代道德,如进取、敬业、平等待人、独立性、责任感等等。

  第二题是:“在下列品行中,你认为未来社会最不能容忍哪一种?”共列出了14种选择答案,它们是:欺骗、浪费、自私、依赖、吝啬、懒惰、霸道、迷信、不守时、不负责任、歧视妇女、欺软怕硬、虐待动物、歧视外地人。统计表明:中小学生最不能容忍的前5种品行是:欺骗,占13%;霸道,占11%;歧视妇女,占9.2%;浪费和欺软怕硬并列第五,为8.3%。若倒数排序,吝啬为第一,占1.1%;然后依次是:不守时和歧视外地人并列倒数第二,为1.6%;依赖,为5.1%;迷信,为5.3%;虐待动物,为6.9%。换句话说,不守时、歧视外地人、依赖和迷信这几项被中小学生视为较可容忍的品行,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深思的问题。

  对诚实价值观的看法

  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中小学生看看诚实的品德,但随着隼龄的增长,持诚实价值观的学生在逐渐减少。当问及“假设你不慎打碎了别人的东西,恰巧周围没人,你会怎样”时,选择“主动承认”的:小学生为用81.8%,初中生为68.2%,高中生为66.1%。选择“有人问就承认”的:小学生为12.7%,初中生为25.2%,高中生为28.5%。而选择“坚决不承认,反正没人看见”的,只占小学生的2.6%,初中生的2.8%,高中生的3.5%。另一道题目是:“你在商店里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你5元钱,这时你会怎么做?”选择“立即退还”和“犹豫后退还”的,小学生占90.5%,初中生占84.3%,高中生占72.2%。而选择“不退,不是我的错”的,小学生为3.5%,初中生为6.1%,高中生为10.3%。

  从中看出,学校、家庭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更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持有诚实这一价值观的学生在减少。

  同时,家长对子女的估计和学生的自我报告也有一些出入。如“假设你不慎打碎了别人的东西,恰巧周围没人,你会怎么样?”一些小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承认,而其父母却可能没想到他们会这样诚实;部分中学生自己表示不会主动承认,但其家长却估计他们会主动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中学生家长对子女诚实情况的估计过高,而部分小学生家长却对子女的诚实水平估计偏低。

  规则意识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随年级增高而增强。在问及“班级规定大家轮流打扫卫生,不打扫要受罚,可还有人不打扫时,对此你认为应该怎么办?”时,统计结果表明:①学生规则意识随年级增高而增强。高中生比例最高,达61.6%,初中生和小学生分别为55.7%和38.8%。②对规则的制约作用认识不清的学生随年级增高而减少。在备选答案中,一些学生选择了通过开班会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实际上是没有意识到规则的规定性)。从小学到高中,依次为48.4%、33%、26.9%。③选择姑息违规者,帮助他人打扫卫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随年级增高而减少,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依次为8.8%、4.4%、3.1%。

  专家们认为,这一代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普遍增强。这与今天孩子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人相处的情况

  研究发现:今天的孩子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富有宽容精神。具体表现为4个方面:

  ①尊重不同意见。对别人的不同想法,小学生的包容情况最好,表示很愿意听的,占62.7%;表示比较愿意听的,占28.6%。初中生选择很愿意听的,占48.6%;选择比较愿意听的,占38.6%。高中生选择比较愿意听的,占47.9%;选择愿意听的,占34.5%。对于不同意见,学生家长表示“不愿意听”的比例比较小。这表明,和中学生相比,成年人的包容态度略好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比较强,而家长在做决定时能够考虑比较多的因素。

  ②不排斥异己。当问及“你讨厌的人向你求助,而且你能帮助他时,你会帮他吗?”统计结果显示:表示会和可能会的小学生分别占59.8%、31.2%,初中生占41.7%、46.2%,高中生占37.0%、51.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能够尽力给处境不利的同学以帮助。令人高兴的是,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会鼓励孩子尽力帮助同学。

  ③能够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统计结果显示,有29.9%的学生表示能够彻底原谅“欺负过你或严重伤害过你的人”,有46.2%的学生表示“原谅但不忘记”。家长中,有16.9%的人表示能够“彻底原谅”,61.5%的人表示“原谅但不忘记”。这表明学生比家长更宽容。

  ④和而不同。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中小学生越来越能对不同意见者持容忍和接纳态度。在表示愿意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人交朋友时,小学生占51.9%,初中生占47.2%,高中生占36.4%。然而,家长似乎在这一问题上不如子女开明:坚持不和意见不一者交朋友的家长比例远远大于学生,仅有15%的家长持宽容态度。

  为什么在许多方面孩子的宽容性超过了成年人?专家从两个方面作出解释:

  ①孩子自出生以来,面对的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个性化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对别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就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与上一代人强调共性的东西比较多是不同的。②今天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因缺少家庭同辈伙伴关系,相对来讲,就更倾向于探索客观对象,主动开拓自己的交往范围,如玩具、动植物以至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等。

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

  有这样一道题:“我能和各种类型的人愉快相处,这句话是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统计发现,36.4%的小学生、31.7%的初中生、32.6%的高中生回答“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另外,有20.9%的家长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而回答“完全符合”的分别为,小学生32.4%、初中生30.3%、高中生28.3%,家长33.8%。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评价偏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怀疑自己能否与各种类型的人愉快相处。比较而言,家长对自己的交往能力信心较高。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的交往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因而阻止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也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做学生干部,认为做班干部吃力不讨好,耽误学习时间。这些做法遏制了孩子们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同时也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正是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

  对解决问题的态度

  研究发现:今天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高于成年人。有两道相关的题目,其一是:“当你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意见没被班级(或单位)采纳时,你会怎么做?”统计结果表明:小学生较多请班主任帮忙解决问题(38.3%),而中学生采取消极态度的比较多;选择“不采纳就算了”的人数比例从小学的16.3%增至初中的29.8%、高中的41.6%。可喜的是,无论哪个年级,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选择了想办法说服同学的对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依次为32.2%、41.2%、40.6%。相比之下,41.0%的家长采取消极对策,持简单放弃的态度,其比例远远多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与高中生差不多;选择说服同事的家长比例比各年级学生都少,仅占26.3%。由此看出,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态度比孩子要消极。

  其二是:“你邻居家聚会,声音很大,一直到深夜,你会怎样做?”统计结果表明:有14多的学生和40%多的家长选择消极忍耐或强迫自己入睡的策略;选择“到邻居家请求小声些”的,孩子占47.0%,家长占40.4%。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要高于成年人。

  最常看的电视节目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很少观看电视教学节目。统计结果表明:小学生最常看的电视节目依次是动画片(36.9%)、影视剧(14.4%)、新闻(13.2%)和综艺节目(13.0%);初中生最常看的电视节目依次是影视剧(27.1%)新闻(18.1%)体育节目(17.1%)和综艺节目(14.1%);高中生最常看的电视节目依次是影视剧(34.6%)、体育节目(18.6%)、新闻(17.3%)和综艺节目(13.5%)。中学生很少观看教学节目。这表明电视教学节目的数量与质量亟待提高。

  实际上,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许多家长早已对孩子看电视进行了控制。调查表明,有110左右的小学生家长完全不让孩子看电视;80%以上的家长允许孩子看电视,条件是只看有用的节目,或者不耽误功课;仅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看电视基本不管。专家们认为,家长在指导孩子看电视时,除了限制观看时间和选择节目内容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使他们将电视当做学习工具,对电视传播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

  审美情趣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有近15的家长和学生缺乏审美情趣。对“我很容易被美好的艺术作品打动,这句话符合你的情况吗?”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小学生为72.5%、初中生为76.8%、高中生为82.7%,家长为79.2%;而选择“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的,小学生为27.5%、初中生为23.2%、高中生为17.2%,家长为20.8%。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和家长是具有审美情趣的;他们容易被美好的艺术作品所打动,有一定的感受和欣赏水平。但是,也要看到,仍有近20%的家长和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审美情趣和体验。

  专家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们很少接触到优秀的艺术作品,缺少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时间和机会,因而较少产生审美体验。二是学生缺乏感受美、发现美的敏感性。家长和教师平时很少指导孩子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对生活中的美熟视无睹,致使学生即使接触到了美好的艺术作品,也很难产生相应的审美情趣。

  从统计数字看,自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是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高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空间想像力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空间思维及表达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用图示表明或用文字叙述自己的教室在学校的位置”,这是本次调查给出的一道测试学生空间表达能力的题。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运用图示或语言说明教室位置的能力没有很明显的年级差异。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多数学生只能提供部分信息,不能让读者很清楚、顺利地找到教室的位置。其比例小学生为55.3%,初中生为59.1,高中生为59.9%,均在半数以上。

  专家指出:21世纪是崇尚能力的社会,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表达能力对现代人来说同样是重要的。有时,它甚至可以代替一定的技术和物质劳动,成为智能劳动的一种。因此,家长和教师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做事能力,而不只是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

  体育锻炼的的时间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少得惊人。当问到“每周除在学校上体育课外,有没有锻炼时间”时,回答“基本上没有锻炼时间”者,小学生为19.6%,初中生为33.9%,高中生达42.1%;也有59.2%的小学生、37.9%的初中生和33.7%的高中生回答,自己每周体育锻炼时间只有1小时--2小时。由此可见,70%以上的中小学生每周锻炼时间不到3小时,即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锻炼时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几乎一周都没有锻炼时间。

  专家认为,上述调查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1.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有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不错,没必要锻炼。有的人怕苦、怕累、怕脏,不愿者受那份罪。2。 当前学业压力太重,致使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越来越少。专家们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胖子和“豆芽菜”越来越多,近视眼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要改善这种状况,需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着手。

  环保意识

  研究发现:在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6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够以保护环境为重。当问道“一个村子计划在河边建一座化肥厂,村民可以到厂里做工赚钱,但化肥厂会对下游河水造成污染,你将如何处理”时,有67.4%的小学生、62.1%的初中生、66.4%的高中生回答“不建厂以免污染”。可见,孩子们能以环境保护为重;还有30%的孩子认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关心环境治理,要把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结合起来考虑。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不考虑环境污染,认为只要能赚钱就应该建厂。家长的态度比孩子们的选择更具环保意识,34的家长认为应以环境保护为先。

  另一道测试题是:“据专家介绍,每年为印制贺年卡都要消耗大量木材,为此你会怎样?”统计结果发现,有52.9%的小学生选择不送贺年卡,49.0%的初中生、37.7%的高中生也作了同样的选择;也有24.1%的小学生、37.1%的初中生、43.0%的高中生选择“送,但最好少送”。由此看来,大多数的孩子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相比之下,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要强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并且有13.2%的小学生既能自己不送贺卡,又能动说周围的人不送贺卡。家长的环保意识与孩子比较相似,近60%的家长表示不再送贺卡,近10%的家长也将劝说他人与自己一样保护树木。这说明家长的环保观念对孩子的环保意识与行为有直接、长期的影响。

  专家们指出:测试题只是主观规模拟测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家长的环境行为与他们所选择的答案是否一致,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选择职业的倾向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出现明显差异。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未来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和最不看重的是什么?”调查者并列出了10方面的题供选择。它们是:工资福利、环境舒适、人际关系、稳定有保障、进修机会、社会地位、压力程度、发挥特长、社会需求、自己感兴趣。统计结果发现:小学生选择职业最看重的前4位分别是:发挥特长,占21.6%;社会需求,占20.7%;工资福利,占19.9%;自己感兴趣,占11.2%。初中学生选择职业最看重的前4位依次是:发挥特长,占30.4%;自己感兴趣,占23.1%;工资福利,占13.5%;社会需求,占11.5%。高中生选择工作考虑的前4位因素是:发挥特长,占36.7%;自己感兴趣,占23.1%;工资福利,占14.9%;稳定有保障,占7.8%。家长最看重的前4位选择是:发挥特长,占31.4%;工资福利,占20.2%;稳定有保障,占19.4%;自己感兴趣,占12.9%。

  专家分析指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对工作选择的共同点都是将“发挥特长”列为选择工作的第一根据。这说明,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非常关注将来的工作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其明显差异是:小学生比较看重将来的工作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对社会做出多少贡献。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则有相当数量最不看重工作的社会价值,约占10.9%,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相比之下,家长们比较看重工作的福利待遇和稳定有保障。

  同时,在家长问卷中还看到,不论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差异,都看重工作“压力程度”和“社会地位”两项。这一方面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重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传统的工作态度和观念,即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舒适安闲。这种社会普遍的职业和工作态度表明,人们距离现代社会的职业态度和工作节奏还有相当的距离。

  对家长侵权行为的态度

  研究发现:尊重儿童权利远未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数据显示家长对儿立的侵权行为依然严重。研究人员分别设计了两道反映孩子权利状况的题目:

  其一是问学生的题目:当父母或老师翻看了你的日记或信件时,你通常会怎么做?统计结果表明:

  ①孩子们的权利意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年级差异,只有较多的小学生把家长或老师看日记当做是有机会了解自己(占43.8%)的行为,而39.9%的初中生和51.1%的高中生对家长的这一行为表示出气愤和反感。这表明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强于年龄小的学生。

  ②在维护个人权利上,初中生敢和家长正面直言的人数最多,占15.6%;而小学生和高中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7%和13.3%。

  ③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成人看自己日记或者信件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依次为5.9%、12.4%和17.9%。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学生越来越少在日记或信件中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或父母老师感兴趣的“秘密”了。

  其二是对家长调查的题目。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5.3%的家长意识到孩子有隐私权,家长不可以翻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这意味着有关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孙云晓 郑新蓉 康丽颖)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