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 第六课>>正文内容

第一节我国银行的产生

1.银行的产生

1)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但不能把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同起来。金融机构是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2)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支付、结算、放款等业务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

3)银行经营货币信贷业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吸收存款,再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货币的人,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银行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业务,充当支付中介。总之,银行起到信用中介的作用。

领悟整合:

银行产生的主要标志: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支付、结算、放款等业务。

银行起信用中介的作用;一方面银行经营存放款业务、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中介;另一方面办理货币的支付、结算等业务,充当支付中介。

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区别: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除银行外,还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非金融机构。

2.银行的分类和职能

1)分类: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2)职能①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其职能主要有: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行监督和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第三,经理国库。第四,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的职能②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法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③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目前,我国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深化探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否会改变其所有制性质

1

3.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1)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银行吸收存款有两个来源:一是企、事业单位的存款;一是城乡居民的存款储蓄。发放贷款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扣除费用即是银行利润)。结算有两种形式,即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只在银行转帐)。在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转帐支票、汇票和信用卡。

2)银行的作用。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第一,银行为国民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第二、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三,银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纵横联系

4.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关系

二者是政企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金融行政管理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起着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贷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是特殊企业,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课外延伸

5.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热点问题】(1)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保证国债项目配套贷款的及时发放,各金融机构要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对农业、中小企业和县级经济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稳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目。要规范发展货币、证券、保险市场。

2)稳健货币政策成效显著。①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各项贷款折成人民币为11.23万亿元,比1990年增加10.2万亿元,年均增长19.2%1998年到2001年,四年发放与国债项目配套的基建和技改贷款6083亿元,增加对居民住房消费贷款5600亿元。2002年上半年,新增贷款9335亿元,其中国有银行占49%,非国有银行占51%。据调查推算,到20026月,用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以外经济的贷款已占全部贷款的63%。金融在支持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全国货币供应量,1989年为1.3万亿元,2001年底为15.8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2002年增长5%左右,适当的货币供应量,又保持了人民币的稳定,使稳健货币政策落到实处,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分析点拨】(1)国家的宏观调控.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很必要的行政手段,目的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利用利率杠杆调控经济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国家自19962002年连续八次降低银行存贷利率,对激活经济功不可没。(2)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自1998年以来,连续5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使经济活跃,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外汇储备丰足,国际收支能力增强,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是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各项贷款折成人民币为11.23万亿元。1998年到2001年,四年发放与国债项目配套的基建和技改贷款6083亿元,增加对居民住房消费贷款5600亿元。2002年上半年,新增贷款9335亿元,其中国有银行占49%,非国有银行占51%。金融在支持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热点问题】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分析点拨】(1)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是这一职能的体现。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这一问题:①要抓住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联系点。利率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联系点。利率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此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接受市场的调节。②要从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和作用分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形成利率,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利率对存贷款业务的调节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优化金融业的资源配置,促进金融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业务,促进金融化的健康发展。③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也是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备工作,迎接入世挑战的需要。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设计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