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五课>>正文内容

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显著 投资需求扩大促进经济增长

──"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九五"期间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经历了波及全球的亚洲金融风暴,也出现了机构、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内一部分人员下岗分流等社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英明决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成功地克服了困难,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为确保GDP的较高增长速度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在"十五"时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一)"九五"时期投资规模

"九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734.5亿元,与"八五"时期相比,增长117.4%,完成"九五"计划的106.7%,"九五"期间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4.8%、8.8%、13.9%、5.1%和9.3%。

"九五"时期全社会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1%,其增长速度与"六五"时期的19.4%、"七五"时期的16.5%、"八五"时期的36.9%相比,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一个时期。投资低速增长一方面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国内买方市场形成,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定,投资饥渴症得到抑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开始注重效益所致,从这方面看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分管理渠道看,"九五"时期基建投资56075亿元、更新改造2161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901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3%、9.0%和9.3%。基建、更改和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依次为40.4%、15.6%和13.7%,与"八五"时期的37%、17.1%和13.6%相比,更改投资比重下降,房地产投资比重基本不变,基建投资增长最快。

(二)"九五"时期投资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显著

1、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九五"期间面对洪涝灾害、亚洲金融风暴的严峻考验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国家共发行了3600亿元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技教育等基础设施及西部开发等方面的支出。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7500亿元。国债资金的投入,扩大了有效的投资需求,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状况,也给了中西部地区以积极的扶持,为支撑经济的稳步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及发展计划委员会测算,1998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拉动当年GDP增长4.7%,这其中由于1000亿元国债资金的注入,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1999年第二季度GDP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出台了包括增发国债、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水平、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措施在内的综合对策,抑制了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的势头,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全年GDP增长速度仍达到7.1%。当年发行国债1100亿元,带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1500亿元,投资增长速度比上年高出2.2个百分点,达到9.3%的较高增幅,经初步测算,带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可以说,从200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重大转机,增发国债、扩大投资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启动

"九五"后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实施,国家在资金安排、项目审批等方面注意向中西部倾斜,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其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以2000年为例,西部地区投资3943亿元,增长14.4%,高于全国平均速度5.1个百分点,分别比东中部地区投资增速快6.1和 0.6个百分点。

2000年国家开始启动西部地区十大工程,这十大工程分别为:西安至南京铁路西安到合肥段、重庆至怀化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地区机场建设、重庆市高架轻轨交通、柴达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四川紫坪铺和宁夏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中西部退耕还林(草)和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青海钾肥工程和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具有战略意义的西电东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工程有的已经启动,有的即将启动。

上述政策的实施,将在西部形成巨大投资,并大大改变西部的投资环境,并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诸多投资机会,从而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入西部,把西部丰富的资源变成现实的经济效益,以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

二、"九五"时期投资结构的变化

(一)从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投资比重下降,个体投资比重上升。"九五"时期前四年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6415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49.8%;集体经济投资16033.2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53.8%;个体经济投资14580.7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73.3%。"九五"时期国有、集体和个体投资比重分别为53.2%、15.1%和13.7%,而"八五"时期分别为59.0%、16.3%和13.2%。国有、集体经济的比重分别下降5.8和1.2个百分点,个体投资增加0.5个百分点,虽然个体投资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国有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二)从资金来源看:自筹及国内贷款占据主体地位。"九五"时期前四年国家投资4372.15亿元、国内贷款20625.06亿元、利用外资10054.3亿元、自筹及其他72038.3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4.12%、19.4%、9.5%和67.9%。与"八五"时期相比,只有国家投资所占比重下降0.62个百分点,其他依次分别增长3.9、5.1、31.4个百分点,自筹及其他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增长最快,已成为最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

(三)"九五"时期前四年分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六成。"九五"时期第一产业3010.3亿元、第二产业38581.8亿元、第三产业64889.7亿元。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36.4%和61.2%;第三产业投资占据很大优势。

(四)能源、交通、农业、电子等重点行业投资情况."九五"时期国有经济中能源投资11158.57亿元、交通10380.36亿元、农业838.58亿元、电子232.51亿元,占国有经济投资56415.03亿元的比重依次为19.8%、18.4%、1.5%和0.4%,而在"八五"时期相应的比重为20.5%、13.4%、1.3%和0.8%。从中可以看出交通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在重点行业中有所加强,比重有所上升。

(五)"九五"时期前四年从地区结构看:西部地区投资比重上升、东部地区投资比重下降、中部地区基本持平。"九五"时期东部地区完成64357.43亿元、中部地区23590.77亿元、西部地区14897.3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0.6%、22.2%和14.0%;而"八五"时期其比重是62.7%、21.4%和12.5%;西、中部地区的投资力度确实应该加强,以消除投资在地域上的不均衡。

三、"九五"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一)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投产项目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状况。

"九五"时期,除了原来已经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外,随后增加的国债项目更加强了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国家明显加大了对农业和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现已建成仓容517亿斤。我国最大的两项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都实现了截流并进入施工高峰,其中小浪底工程已经发电,三峡工程也将如期在2003年发电。对鄱阳湖、洪湖、太湖和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建设。2000年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蓄能水电站竣工。几年来,共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1.64万公里,在长江沿岸移民建镇120万人,增加行蓄洪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有效增强了抗洪涝灾害的能力。

2、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电网改造,解决输变电方面的问题、缓解瓶颈的制约。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改变了农村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有效降低了变损、线损,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减轻了农民负担。

3、依照"九五"规划,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九五"期间我国重点建设项目--南昆铁路、京九铁路全线通过竣工验收,其中南昆铁路总投资191亿元,是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电气化线路;京九铁路全长2553公里,规模大、投资多而且是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全长1262公里,投资393亿元的我国第一条国道主干线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3年来,交付运营铁路新线207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7.4万公里。

4、基本实现"八纵八横"的通信行业规划,兰西拉光缆通信干线正式开通并投入使用,工程总投资6.12亿元。

5、首都机场航站楼已经竣工,共完成投资额87亿元,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年输送旅客由原来的870万人次提高到2630万人次,增加了2倍。南昌昌北机场、乌鲁木齐机场、昆明巫家坝机场等机场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二)"九五"时期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原煤开采9607万吨,大中型发电机组容量9418万千瓦,天然原油开采5895万吨,天然气开采146亿立方米,新建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运营里程6140公里,增建成铁路复线交付运营里程4365公里,新扩建万吨级港口码头年吞吐量22588万吨,高速公路11449公里。

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887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824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1317吨、城市道路1308公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三)房地产投资步步走高,在投资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九五"期间房地产投资19014.24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18.4%。"九五"前四年施工面积975849.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5434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8716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10183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底的8.1平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9.8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21平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24.2平方米。

"九五"时期前四年住宅投资达24021.81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6.8%。"九五"时期前四年年均增长速度9.8%,比"八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回落22.1个百分点。

(四)"九五"期间前四年累计新增固定资产86454.9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1.5%。

四、"九五"时期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更改建设投资增长速度回落,比重直线下降。"九五"期间,更改投资年平均增长9.0%,"八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是31.8%,"九五"时期比"八五"年均增长速度回落22.8个百分点。"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按管理渠道分: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由19.3%、17.1%回落到16.5%,而基建投资比重从35.7%、37.0%上升到40.4%。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以外延扩张为主,投资增长方式应进一步下气力转变为以内涵为主、以结构调整为主、以追求效益为主。

2、工业投资比重下降。1991年至1998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1999年工业投资9195.67亿元,下降2.7%。过去,工业投资曾占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总量的40%以上,近年来受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及有关政策的影响,投资比重逐步转为下降态势。1996年至2000年工业累计投资44659.27亿元,比重比"八五"时期下降5%。

3、投资增长过度依赖国债的发行,其他投资尚未有效带动。虽然发放国债的初衷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而且目标在于带动其他社会投资,主要是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为此国家采取了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开始发放个人投资消费品贷款和实行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的融资方式, 但是受1996年结束短缺时代的影响,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跌,投资的利润率下降,企业对未来缺乏信心,再加上自有资金不足,从而引起投资需求不足,投资增长对国债的依靠加重,其他投资尚未有效带动。

4、项目储备不足。1999年,全国新开工项目个数97655个,比上年减少了5221个;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个数的比重由上年的64.6%下降到60.4%。这种态势对今后一个时期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幅度将产生不良影响,这与当前没有真正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有关,大部分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没有明确的目标。项目储备是投资的重要支撑点,而支柱产业确立又是项目储备的基础。

五、对"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建议

"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将面临一系列战略性的调整与转变。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将积极发展以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和环保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将推进国内产业组织调整、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相关产业应对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战略的实施都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幅。

"十五"时期,为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需要做到:

1、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经济高增长。鉴于其他投资尚不能有效带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今后仍有必要坚持。增发的国债主要用于加快已有国债投资项目的竣工投产,尽快发挥效应;用于增加技术改造贴息,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的带动作用;用于加大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追踪检查监督,努力提高国债使用效益。

2、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力度,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西部投资在全国的增长速度虽然上升,但西部投资比重在全国还是最低的,需要多方引进和加大西部开发的投资力度。

3、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十五"期间基础设施仍然是建设重点,尤其要高质量地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增加国家对改造农村电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4、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九五"期间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不大,步伐不快,"十五"期间要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明确企业投资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划分政府、企业各自的投资范围与责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投融资体制。

5、加大工业投资特别是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长缓慢,比重下降趋势必须扭转。要在政策上倾斜,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投入力度,把技术开发与技术引进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投资的技术含量,在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真正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特别是传统工业部门。

6、提高投资效益,确保经济增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动力。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使用效益不高,并存在着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必须注重提高投资效益,才能确保经济增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动力。也只有在投资效益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才能保证投资规模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甚至零增长时,仍能保证经济的适度增长。(2001.3.9)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财政;税收;纳税人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